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當代教育,其影響已滲透至教學模式、資源分配、師生關系及教育理念等核心維度。而教育對技術的選擇與運用始終遵循育人本質,現代技術也在教育指導下強化情感交互設計,防止技術異化導致人文的缺失。二者的雙向互動表明,現代教育技術并非當代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教育現代化的催化劑。因而,發展當代美術教育,應當充分考慮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的互動、融合關系。《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一書由李玉柱、孫乾冰、黃志炫編著,該書立足教育現代化背景、聚焦現代教育技術,全方位分析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起源、應用與發展,也逐步論述了從兒童至大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以及現代教育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同時深入闡述現代教育技術在兒童、中學、大學的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并探究現代教育技術對美術教學的影響和改革。該書在理論層面貢獻頗豐,它在現代教育技術學與美術教育學的雙學科視野指導下,通過大量現實中的教學案例,系統論證了技術的介入如何重構美術教學的認知路徑,構建了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育交叉融合的理論框架,為培養創新型藝術人才提供了方法論支撐。在現實層面上,該研究為技術賦能教育提供有效的執行方案,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指南,更為教育政策制定者優化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可行依據。
首先,該書深度剖析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應用和發展,充分表明了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融合研究的可行性。教育技術這一概念起源于外國,在中國也有著悠久歷史,它最早通過音頻、視頻以及其他技術手段作用于中國教育,而這也是人們當時常說的電化教育手段。隨著時代進步,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教育技術也隨之產生新的變化。綜合梳理教育技術的過往及其現時表征,更有利于當代教育者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美術教育。筆者看來,作者意圖從三個方面來解析教育技術。第一,現代教育技術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教育技術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項專業的學科體系。國外教育技術學發源于美國,主要歷經了三個階段:從直觀技術與感覺論階段,到多媒體技術興起與教育心理學理論階段,再到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學階段,橫跨了大約4個世紀之久。這一套相對成熟的教育技術理論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波及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而中國的教育技術也受到影響,經歷數年后也取得了發展。20世紀30年代我國向美國引人視聽概念,到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教育技術學也正式創立。因此,教育技術學是有其深刻歷史積淀的,不是在當代技術飛速發展后憑空捏造的概念,用教育技術的龐大的學科體系和理論來探究當代美術教育是具有可行性和歷史依據的。第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對象廣泛。作者在書中逐一舉例、論述現代教育技術被應用于小學教學、體育教學、高校教學、職工培訓、法學教學、幼兒園、學校等多個客體上。而且作者論述時一般包含現代教育技術被應用于客體的可行性、現代教育技術如何應用在客體上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客體的針對性建議,有理有據,邏輯嚴明。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客體包含不同學齡段的教育、不同學科的教育、不同類型學生的教育。作者并不局限于研究于單一對象,力圖充分證明教育技術的作用廣泛而深刻,這也為后文現代教育技術和美術教學的融合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三,現代教育技術的理性審視。作者并不激進地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國教育呈現完全利好趨勢,在現代教育技術追捧熱的現狀中也包含著對它的冷面審視。例如,雖然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帶來了許多利好,讓教育涉及的主體—學生和老師減負降壓,但是作者也提出要明確主次,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要讓多媒體教學與課本有機結合,要注意與傳統方法相結合,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等具有價值的思考。這些都是作者向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有益建議,也暗含了作者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態度。總而言之,基于理性的研究思維審視下,現代教育技術的歷史縱深感、技術賦能特性在文中得到了深刻印證,能被應用于美術教學的融合研究之中。
其次,該書從美學教學活動牽涉的對象出發,即學科內容、不同學齡的學生、教師,對美術教學活動進行多層次的深度剖析,力圖從美術教學本身總結出美術教學的情況,為后續現代教育技術和美術教學的融合研究做鋪墊。第一,對學科內容而言,由于美術學科的內容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很多教帥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混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者的教學效果。作者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一是按照美術知識類型劃分,二是按照學習結果劃分,根據劃分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育者的教學水平。這不僅為教育者提供了解決教學難點的應對之策,還簡明地托出美術學科內容的特點。第二,對不同學齡的學生而言,作者在書中分別詳細分析了兒童、中學、大學的美術教學。作者用大量現實案例由淺入深地揭示不同學齡段的美術教學情況,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習的特性,并根據對應情況,從心理學、現實狀況、學科特性、教學話術、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為美術教育者提供可行的教學建議。第三,對教師而言,作者既褒揚教師們采用不同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學質量的現象,但也客觀討論參與美術教學的老師們存在的問題,并幫助老師們認識他們在課堂上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了更實用的能調動學生學習美術興趣的方法。因此,作者探討美術教學活動的三個主體時,展現出深刻的洞察力與系統性思維。其研究并非停留于理論層面的主體概念辨析,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主體在教學實踐中的獨特屬性與互動關系。這種全面分析既包含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認知規律、情感特性以及創造潛能的細致解讀,也涵蓋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學科內容的合作者的雙重角色的功能定位,更涉及教學內容本身復雜性的考量。這種多維角度的主體觀,突破了傳統美術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二元對立的局面,為構建新型教學觀察體系提供了見解。此外,在直面教學現狀時,作者展現出強烈的現實關切。針對當前美術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者并沒有停留在現象的淺層描述,轉而通過大量實證案例揭示背后的深刻根源,這種基于實踐的批判性思考,使得作者的建議深刻而專業。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從情境化教學場景的策略探討,到運用媒體技術拓展藝術表現形式,每一個建議都凝聚著對教學一線的深刻理解。這種知行合一的寫作風格使該書成為兼具學術價值與實踐指導價值的行動指南。對于美術教育工作者而言,通過學習這本書的具體策略可以實現教育方案落地,更能借助書中策略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與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標。
最后,該書在前兩章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視野聚焦于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的深度融合應用。作者通過系統梳理兒童、中學、大學三個教育階段的技術應用實踐,揭示出現代教育技術賦能下美術教學的轉型路徑,為當代美術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兼具前瞻性與實操性的行動框架。首先,作者根據之前分析得出的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以及該階段美術教學應有的特性,例如兒童需要興趣吸引,需要充分發揮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培養兒童審美能力等,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針對性地為兒童提供沉浸式教學場景,充分激發了孩童的創造力和審美力。其次,作者通過研究得出的中學美術教學的特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針對性補充。但作者也客觀提出當下中學美術教學的困境,如師生互動性差、教學中過度依賴多媒體等,對此,作者也提出了應對策略。最后,作者根據之前分析的大學美術教學的特性,除了有針對地提出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大學美術教育的方案,還研究了現代教育技術之一——新媒體,集中探討了新媒體對高校美術教育影響。總而言之,這三階段的教學探究都具有強大的可行性,歸根到底是作者認識到了現代信息技術介人美術教學課堂教學是不可逆的大趨勢,并且意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不僅在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的互動性關系中,發現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資源的整合、促進師生互補開放式教學模式形成、培養學生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在理論聯系現實的過程中,發現了當代教育技術下各美術教育階段的不盡人意之處,并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學理論修正弊端,力求讓現代教育技術在融合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能優化美術教育資源配置,放大美術教育價值,縮小美術教育差距。此外,作者的問題意識與解決思路的結合彰顯了學術的深度。全書貫穿“技術為體”,“人文為魂”的教學思想,既強調現代教育技術這類工具可以提升學習審美的能力,又警示過度依賴技術可能顛倒主次、消解藝術感知,這種辯證思維的光芒貫穿全文,讓理論闡釋、對應策略都更具理性、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整體而言,該書以多維視角構建了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教學融合應用的理論框架,其論證嚴謹,案例翔實,說理透徹,是數字時代藝術教育改革的優秀作品,令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