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賦能理論,當大數據技術、資源、工具等要素介人高等教育體系之中,教育數據的屬性將隨之異化,即從教育管理對象轉變為教育生產資料。進一步,在AI大模型、協同過濾算法、云計算等技術輔助下,能夠消解高等教育內部機構(如教務、后勤、科研等)的信息壁壘,有利于精準教學實施、科學決策支持、質量評估革新等工作開展,如此一來,勢必促使高等教育“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塑造”的全鏈條重塑。相對應的,大數據驅動高等教育固有格局、模式及形態發生嬗變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理論創新”與之匹配,以更合理、更高效地構建“大數據 + 高等教育\"實踐路徑。《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與信息化研究》一書由金剛、王皓、楊興龍所著,該書順應大數據時代場域下高等教育演變規律,以教育管理為切入點、以教育項目為著力點、以教育質量為落腳點,涵蓋了創業管理、教學管理、班級管理、輿情管理等多個模塊,系統闡釋了大數據驅動下的高校“多維一體”管理體系內涵、特征及構建方案,對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全面步人以數據驅動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3.0時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結構清晰嚴密,內容系統翔實。《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與信息化研究》一書包括六章,編者采取“理論-方法-實踐”的三層結構組織內容。其中,理論層(第一章)介紹了教育管理組織系統、基本屬性、主要特征及指導思想,方法層(第二至第五章)充分論證技術賦能理論的可行性,闡釋大數據驅動教育變革的機理,重點分析了高校學生管理、教育質量管理、創業教育管理三大模塊的“信息化方法論”。實踐層(第六章)為讀者提供了大數據驅動案例,證實了“數據賦能”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包括教學系統、評測系統、科研系統等)的積極價值。編者采取三層結構組織方式,促使全書內容呈現“數據賦能 $$ 流程再造 $$ 教育創新”的遞進關系,不僅有力保障了學術邏輯連貫性,又能通過模塊化設計增強“信息化方法論”的實用性。進一步聚焦“方法層”內容,該書在方法論建構過程中充分維持了技術、管理、人文三類要素的均衡。例如,在第三章“大數據時代下的高校教育質量管理信息化\"中,技術類要素包括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工具應用指南,管理類要素包括管理體系、主體構成、評價機制等,人文類要素包括高校文化、教師素養、硬性及柔性制度等,三類要素充分契合,又以具體的“管理項目”為載體,保障“技術理性與人文感性”的有效結合。整體上,該書通過主題清晰、組織嚴密的結構設計,為讀者呈現了大數據技術特征及其向教育系統滲透的路徑,同時也建立起系統、翔實的內容體系。一方面,該書內容的系統性特征表現在“理實兼容”維度上,如理論層闡述的\"教育管理的組織系統與指導思想”,在班級管理、社團管理、校園管理中均有體現;另一方面,該書內容的翔實性特征表現在\"方案設計”維度上,如針對學生管理信息化優化方案,詳細地提出了基礎設施搭建、數據采集與標準化處理、大數據驅動決策、信息系統開發的“四階段”步驟。
邏輯嚴謹縝密,理論體系創新?!洞髷祿r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與信息化研究》一書明確了教育管理的指導思想,即“利用對立統一觀念引導”,為大數據驅動場域下的高等教育理論創新奠定了基礎。該書圍繞“對立統一”設置了多組關系,如在第二章第二節“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中,界定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管理系統屬于“整體-局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又如在第三章第二節“高校教育質量的管理體系”中,界定科層制管理與項目制學習屬于“標準化-個性化”的對立統一關系。此外,該書還歸納了“行政管理-學術自主”“短期目標-長期規劃”“內部評價-外部評價”等對立統一現象,足可見編著過程中思維之縝密、邏輯之嚴謹。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高等教育主體不僅能夠有效規避、解決對立統一現象帶來的消極、負面影響,同時也能充分助力高等教育理論創新。綜合該書“方法層”四章內容分析,該書理論創新可以概括為“兩個融合、三個突破”。其中,“兩個融合”
是指“數據驅動決策理論與教管流程再造理論”相融合。一方面,將數據賦能效應遷移到決策理論模型中,提高教育管理內部因素(如資金、設備、制度等)的定量分析評價水平;另一方面,拓展數據采集維度與采集規模,借助大數據工具構建“以個體為單位的精細管理模式”,展開對學業表現、創業發展、行動軌跡的精準干預,最終實現流程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所謂“三個突破”,包括了教育管理決策機制迭代、教育治理范式轉型、教育道德倫理體系重構。首先,教育管理決策機制迭代是指突破傳統教育抽樣調查方式,在大數據驅動下構建多模態數據模型,通過學習、社交、消費等多種行為參數描繪學生動態畫像。其次,教育治理范式轉型是指“科層制管理轉型為數據驅動治理”,如第五章第一節提出的“微信公眾平臺與學生管理的融合”方法,底層邏輯就是打通高校后勤、科研、宿管、教務等多個系統隔閡,將多源異構數據統一遷移到微信公眾平臺、運用小程序展開管理工作。再次,教育道德倫理體系重構旨在打造“教育數據生命周期責任制”,避免教育數據濫用、非法使用的現象。
功能定位精準,實踐路徑詳細?!洞髷祿r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與信息化研究》一書高度肯定“大數據驅動”積極意義的同時,又強調適當、適度、適時的原則,避免大數據技術、資源及工具的功能放大。從現實維度出發,該書對大數據驅動的場景定位十分精準,主要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教育質量管理、創業教育管理、網絡空間管理四個場景。首先,在高校學生管理場景中,大數據的應用價值體現于“基礎設施”方面。通過匯集、整理、挖掘、分析數據資源,為各項學生管理工作(如教務智能排課、資助精準投放)提供決策依據。其中,關鍵的應用是“學生畫像”,大數據能夠根據學生行為軌跡、興趣標簽、借閱習慣等,為高校提供學生個性化管理方案。其次,在教育質量管理場景中,大數據技術可以輔助優化教育質量指標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例如,該書第三章第二節“教育質量保障及管理體系的構成分析”中,提出利用“大數據 + 關聯算法”進行挖掘,幫助教育管理主體發現教育質量與多元變量(如班級規模、備課時長、師生互動頻次等)的相關性,進一步合理取舍、科學精簡,從而優化教育質量指標體系。再次,在創業教育管理場景中,大數據驅動不僅作用于創業教育管理協同發展領域,還能針對學生個體識別創業潛能,為其設計動態培養方案,并在創業實踐過程中進行長期追蹤與指導。最后,在網絡空間管理場景中,該書再度重申大數據技術的“賦能效應”。它可以促進多元融合態勢,包括“微信 + 學生管理”“微博 + 班級管理”“網絡輿情 + 高校管理\"等融合模式。編者統籌四大場景,詳細闡釋了大數據驅動下高校教育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價值。
案例多元具體,方法便于借鑒?!洞髷祿r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與信息化研究》一書在理論集、方法論構建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多元化、具體化的\"大數據驅動高等教育創新及實踐案例”。案例屬性不僅高度契合高等教育管理特色,也高度順應“教育信息化3.0時代”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該書提供的案例有四個,分別是“教學管理系統\"“學生綜合評測系統”“數據挖掘技術與高校科研管理結合項目”及“大數據下教育管理長效機制”,不難發現,該書案例符合“教學研用”一體化特征。首先,基于大數據時代的教學管理系統構建強調從“結果導向”到“過程增值”的轉型。該書強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高對“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與利用,如師生互動文本、教評反饋咨詢、社交媒體輿情等,都是高等教育流程創新再造不可忽視的要素。其次,關于學生綜合評測系統的構建方法,可根據高校固有信息化資產靈活選用與組織。但同時,該書也明確了全維度、動態化、可解釋的原則,“全維度”旨在強調五育并舉、避免唯成績論,“動態化”意指評價權基于個體、靈活調節,“可解釋”主要是為了減少黑箱操作、提高公平。再次,數據挖掘技術是高??蒲泄芾淼闹匾?。該書以吉林大學高校創新能力孵化為例,細致解析了大數據驅動機制,如學術不斷智能檢測、科技成果影響力預測、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等。案例表明,大數據驅動下有力地推動了高校科研管理“從封閉到開放”。最后,該書將大數據驅動效應覆蓋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優化與實踐領域。以“長效機制”為目標,重點論述了數據安全、數據倫理、數據隱私等議題,倡導“人機協同決策”方案的運用,即在具體管理制度履行過程中,可普遍采用\"AI輔助 + 人工復核”的方法。
綜上,該書立足大數據時代,運用大數據思維、整合大數據價值,為高校教育管理數智化創新提供了系統性框架及健全的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打通了教育管理從經驗決策到數據驅動的通路,具有很高的研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