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近"13 個小時的飛行,當清澈湛藍的紅海、黃土覆蓋的西奈半島、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奔流不息的尼羅河相繼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確信,這里就是我魂牽夢縈的埃及。
這是我第二次踏足非洲大陸。時隔一年,心中仍會涌起一種夾雜著陌生與熟悉的感覺。在遠離東方的地球另一邊,在古老的北非大地上,同樣曾有一個泱泱大國,屹立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數千年文明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它沉穩、神秘、古樸、粗獷,厚重的歷史和純凈的風光砸得我猝不及防,甚至讓我有一瞬間無法承受這份震撼。
埃及的"4 月", 已經變得炎熱。抵達開羅國際機場,取出行李后,在即將走出機場大廳時,可以看到一座三米高的古埃及神話中的蝎子女神塞爾凱特的金色塑像伸開雙臂。她歡迎著全球游客到訪神秘的埃及。這也提醒著我,我已經來到了埃及——真真切切的埃及。
要快速了解一個國家,從它的國家博物館開始是個不錯的選擇。埃及博物館珍藏著自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6 世紀的"30 多萬件文物,陳列展出了其中的"6.3 萬件。在這里,可以看到法老的棺槨,可以看到制作木乃伊的用具,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和黃金棺槨,也可以看到埃及唯一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的頭像雕像,等等。埃及國家博物館是我見過最嘈雜的博物館,隨處可見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各種語言的講解團,仿佛一呼一吸間交換的都是全球文明的信息。空氣中滿溢著古典的芬芳。埃及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之古、之多,讓人眼花繚亂、措手不及,也讓這座建筑的承載似乎有些吃力——大部分文物還躺在倉庫里等待整理。即便已展出的文物,不少也是直接暴露于外界,沒有玻璃罩或者圍欄等保護措施,這樣的情況在埃及的其他地方也屢見不鮮。或許正是由于埃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才使得文物在數千年后依然可以“初心不改”地示人吧。
如果在博物館感受到的是凝聚幾千年的文明精華,那么實地探尋則可以得到另一種形式的滿足。“金字塔”,只這三個字,便是埃及獨一無二的名片。
古埃及有句諺語:“人類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如今,我也終于來到了這里,感受4000"多年的風塵拂過面龐。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胡夫金字塔是名聲赫赫的。的確,它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也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自建成以來的很長時間里,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身處實地之后才知道,原來它只是埃及眾多金字塔之一而已。
胡夫金字塔地處吉薩金字塔群,此地還有另外八座金字塔陪伴著。獅身人面像更是在全球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景象一直作為世界歷史課本的封面。
同樣,除了吉薩金字塔群,還有更為早期的金字塔等待著人們的探索。
左塞爾金字塔是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因用六層馬斯塔巴(外形呈梯形六面體狀,內部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兩部分)堆疊、外形酷似階梯而得名“階梯金字塔”。紅金字塔是埃及第三大金字塔,因石料顏色偏紅而得名。黑金字塔略顯潦草,就像兩個小土堆簡單搭起來的。烏納斯金字塔的外形就像一個大墓冢,內部卻擁有舉世聞名的“金字塔銘文”。而曲折金字塔則塔如其名,它的外形就像骨折了一樣,建造過程也十分曲折——據了解,其在建造時由于尚處于金字塔建設的探索階段,設計師們在它建到一半時才發現角度太陡,無奈只能改變圖紙,以稍平緩的角度繼續建造。當時的斯尼夫魯法老一氣之下讓它爛了尾,轉而命人建造了紅金字塔,而吸取了教訓的紅金字塔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金字塔……一座座看似威嚴的金字塔,了解了背后的故事之后才發現,它們的歷史也是有血有肉的。
盧克索是在埃及古都底比斯的遺址上建造的城市。它擁有眾多神廟和陵墓,是古埃及遺址的集中地之一,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盧克索的環境,更像真正的撒哈拉。尼羅河穿城而過,將盧克索一分為二。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太陽一樣,自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河的東岸是壯麗的神廟和充滿活力的居民區,河的西岸則是法老、王后和貴族的陵墓。“生者之城”與“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兩個世界的永恒循環。
盧克索擁有卡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和哈特謝普蘇特神廟等著名的神廟,也有埋葬著古埃及數十位法老和貴族的帝王谷和埋葬著王后、妃嬪和其他王族成員的帝后谷。
卡納克神廟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廟,可謂是古埃及神廟的巔峰之作,前后共有"50 多位法老參與建設,擴建工程持續了近"1600 年,是史上最長久的擴建工程之一。神廟門口的公羊甬道上,100"多座獅身公羊像分列兩側,雖然不敵歲月風化,但帝王的氣勢依舊不減絲毫。
高聳的石柱、巨大的石塊的威嚴仍在,仿佛法老們從未離去。穿梭在神廟的柱廳,我也仿佛感受到了當年工匠們熱火朝天搞建設的氣息。這里亦是"1978 年版《尼羅河上的慘案》電影的取景地。
往神廟的深處走去,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方尖碑赫然出現。哈特謝普蘇特女王,這位開創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十八王朝法老,為自己建立了這座其時最高,也是如今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
埃及的神廟里,總是藏著數不清的秘密。遙遠的石料來源、精準的切割、比例完美的雕像、高難度的堆疊技巧……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究竟擁有怎樣的技術,甚至怎樣的魔法,才能以一座又一座的鴻篇巨制震撼今天的世人。
但凡說到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這個名字是無法繞開的。他是古埃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和建筑家,他的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后的強盛年代。在埃及的大多數遺址都能發現他的蛛絲馬跡。盧克索神廟便是其中之一。
盧克索神廟建于公元前"14 世紀,其建筑風格與卡納克神廟基本相似,是為祭奉太陽神阿蒙、自然神穆特和他們的兒子月亮神孔蘇所建的。盧克索神廟前面的長約3"公里的斯芬克斯大道上,氣勢恢宏的獅身人面像亦分列兩側,與卡納克神廟前的公羊甬道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在入口處,原本矗立著拉美西斯二世的"2 尊坐像、4"尊立像和"2 座方尖碑,但后來只剩下"2 尊坐像、1"尊立像和"1 座方尖碑(埃及政府已于"2024 年將缺失的雕像重新補充)。
帝王谷曾埋葬著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著名法老。一代代的盜墓活動,使得如今這片山谷僅剩墓室以及曾經陪伴法老軀體的巨石棺槨和精美壁畫。帝王谷一共發現了"60 多座陵墓,對公眾開放的有十余座。行走在這個大景區里,還能偶爾看到正在挖掘的區域。據考古研究,整個帝王谷唯一一座未被盜墓者“光臨”的陵墓,是屬于圖坦卡蒙法老的——而圖坦卡蒙的名字,也因此聞名于世。
我到達盧克索的那天,恰逢埃及開齋節第二天,市區內人頭攢動,一派熱鬧而有序的景象。“混跡”于車水馬龍的街道,左側是尼羅河,右側是盧克索神廟,坐著馬車從中間駛過,突然有一種古今糅合的亦幻亦真的感受。你能想象3000多年前的神像凝望著汽車的畫面嗎?它不在書上、不在互聯網上,只在埃及人平凡的每一天里。
看過這許多古老的陵墓、神廟和文物之后,大腦亟須從幾千年的沉醉中回過神來。紅海就是放松身心的絕佳勝地。在赫爾格達,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愜意地吹吹海風,還可以在不太繁華的市區悠閑地喝個下午茶。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與緊湊,有的只是海邊生活的慢節奏。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竟然各有各的氣候,互不打擾,這也是埃及的神奇之處。
或者,也可以一整天都在酒店里,什么都不做,在鳥鳴中睡到自然醒,坐在房間的露臺上,看著偶爾路過的各種膚色的不知道哪個國家的游客,享受著餐食和娛樂設施帶來的松弛感。也許,別人也和你一樣,看盡繁華,成為彼此的風景。
某天清晨時,我心血來潮,在露臺上打了一套八段錦和五禽戲,無意中吸引了一些路過的外國游客駐足觀看,還有人好奇地用手機拍了照。我們的國粹,從不吝于示人。就是不知這波文化輸出,會不會讓他們更加肯定對“中國人都會功夫”的想象呢。
埃及是我的夢,多少文字都似乎表達不盡我對它的向往。真正走近它時,我不由得感慨,夢境與現實竟能如此相似。這片神奇的土地,不再是課本里冷冰冰的知識點,也不再是旅游雜志上蒙上濾鏡的圖片,而是真實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動圖,是毫無保留的山河原圖。在我眼里,埃及只有三種顏色——黃色、綠色和藍色。黃色是歷史的沙土,綠色是尼羅河的植被,藍色是清澈的紅海。這三種顏色并不矛盾,它們相輔相成,共同鋪就了這座文明古國璀璨數千年的畫卷。
“喝過尼羅河水的人,一定會再次回到埃及。”我想,一定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