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河北地區的民間百姓普遍以農業為生,過著“靠天吃飯,靠地要糧”的日子,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風調雨順成為當地百姓的普遍心愿,主管降雨的龍神也自然成為當地百姓祭祀的主要神明之一,民間開始出現大量的龍神廟宇、龍神傳說以及與龍神信仰相關的民俗活動,河北的龍神信仰也就此發展到了頂峰。學術界對于河北民間龍神信仰的研究較少,本文則通過對地方志與民間傳說的研究,探究當地龍神信仰的表現、原因以及影響,展現當地特有的龍文化。
一、龍神信仰的表現
(一)龍神廟的修建
河北地區受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分配不均,旱災時常發生,因此明清時期當地修建了大量的龍神廟宇進行祭祀祈雨活動,從而應對旱災的發生。從筆者對《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的統計結果來看,明清時期河北境內有著大量龍神廟宇的存在,有明確記載的共有230座,可以說各府州縣均有龍神廟的修建,有些地方甚至修建了兩座以上,表明了當地龍神信仰的普遍性。從龍神廟宇修建的時間來看,基本都是明清時期修建。從龍神廟宇的分布來看,冀中地區共有94座,冀南地區67座,冀北地區48座,冀東地區21座,除冀東地區修建較少外,其他地區均大量修建,其分布往往與旱災的發生頻率相關聯,冀中、冀北、冀南地區位于內陸,旱災時常發生,冀東地區靠近海洋,旱災發生頻率較低,因此龍神廟宇的修建較少。
從龍神廟的選址來看,多修建在當地的山川、河流、古井、潭水旁,這些地方往往相傳有龍神的存在,因此在周邊修建龍神廟宇,在干旱之時祈求降雨的發生。正定府的滹沱河旁就修有神祠:“滹沱河神祠,在府南城外,俗名回龍廟。”[1]135還有滄州任丘縣的五龍潭廟:“在縣西龍潭上,明成化中常遣官禱雨。”[2]102蠡縣的龍女廟:“在縣城西北隅,廟有神井,久湮。雍正九年六月,知縣張鴻緒以不雨禱祠,浚井土盡,泉涌,大雨隨注。”[3]579
(二)各地的龍神傳說
龍神作為保佑風調雨順的神靈,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與民眾的生存問題緊緊相連,因此往往成為民間傳說中的重要角色。河北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在河北各地都流傳著關于龍神的傳說,其中一些以龍命名的龍山、龍水、龍潭等等事物的背后都有著龍的身影出現,高陽縣的豬龍河“傳顓瑣時豬化龍而成河\"[4]8,大名縣的龍光山“東明縣東南三十里元時有人見龍集其上”[5]145,蠡縣的龍淵“在鮑墟莊社,相傳有龍潛于中”[6]28。
除了龍的顯現之外,龍的出現往往與降水相關聯,在河北地區流傳著大量龍神降雨的傳說,此類傳說既出現在地方志的官方記載中,也存在于民間文學之中。在地方志中的出現往往是某地山川、潭水中有著龍的存在,干旱之時,人們前去祈雨靈驗的故事。乾隆時期的《順德府志》記載:“黑龍潭,去珍珠泉一里,深不可測,相傳有黑龍潛焉,旱禱輒應。”[7]45乾隆時期的《正定府志》:“黑龍泓,在贊皇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黑龍潛于潭,立廟祀之,禱雨多應。”[8]90咸豐時期《大名府志》:“龍光山,東明縣東南三十里…元時有人見龍集其上,時當歲旱,祈雨有應故名,又名龍卦山。”[5]145 此類傳說的廣泛存在反映出當地民眾與官員都有著風調雨順、祈雨得雨的心愿,而地方志中“旱禱輒應”的大量出現也表明了當地人們對于龍神信仰的虔誠。
除了地方志中的大量記載外,在民間文學作品中,龍神的形象同樣頻繁出現,其故事梗概往往為當地的龍神不顧自身安危,幫助民眾脫離險境,最終身死成為當地守護神的故事,其中《龍居的由來》《四龍廟的來歷》《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龍母三娘廟》《龍角龍尾現龍潭》等民間故事都是此種類型的代表。
(三)龍神信仰活動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往往束手無策,因此會舉行特定的祭祀活動來祈求神明的出現,以阻止災害的發生。旱災作為河北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當地民眾也常常舉行祈雨活動來祈求龍神的出現以降下雨水,其形式多樣,最為常見的為“曬龍神”,其具體儀式如民國《南皮縣志》記載的:“遇天旱之時,農民有求雨之舉。請關帝或龍神像,設壇三日,舁像饒鼓游,門插柳枝,人戴柳帽,且執柳灑水做雨狀。雨降則演戲酬神。\"[9]49除此之外,還有民國《滿城縣志》記載的:“祈雨,先跪香三日,家家門首設水壇,壇插柳枝。過三日,遣人赴抱陽山,或龍潭,或一畝泉,取水供之。鄉眾接水,人各戴柳圈異龍神牌,鈣鼓喧闐,幾等游戲。會雨降,則以為應驗,演劇賽神,名曰‘謝雨’。”[10]472光緒時期的《廣平府志》還記載了供奉井水來祈雨的特殊儀式:“邯鄲縣龍神廟有井曰圣井水,常上溢。遇旱則迎城隍像如井,擇女子端麗者七人,各持箕汲井水滌之,乃以箕灑水如飛雨狀,眾人伏地呼曰:‘東海老龍神生七女,刷了簸箕即下雨。如是數日,俟新泉涌溢,挹注瓶內,朝夕供奉,得雨則送水還井。”[11]516
除了“以龍祈雨”的儀式存在外,在河北民俗節日中,龍神信仰同樣受到重視,當地民眾普遍慶祝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俗傳,龍在頭一年降雨停止以后便入眠休息了,直到這一天龍才抬頭上天,開始行云布雨。人們對于這一天的慶祝往往寄托著在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的美好心愿。這一天“農家用灰自戶引至井,用糠自井引至甕,謂之引龍入宅,主有財。用香油煎糕熏蟲,則物不蛀,且以辟蟲蟻。士人家塾令童子開筆,取吉兆也。是日,婦停針,俗云恐穿龍頭也”[12]449。除了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外,當地民俗節日中還普遍具有龍神信仰活動的存在,光緒時期的《唐縣志》記載了當地民眾拜祭龍神的民俗節日,“六月十三日祭龍神,置龍神于彩輿,壯有力者高擲數丈,群相挽遙接,名曰摔轎子。”[13]201河北成安縣為紀念懲惡揚善的“五龍爺”在農歷四月十九日這天舉行“抬五龍爺”的民俗活動。石家莊贊皇縣每年的農歷三月、十月舉行當地特有“青龍山廟會”,為當地民眾提供祈福許愿、交易商品、消遣娛樂的場所。龍神信仰早已融入當地民眾的民俗文化之中。
二、龍神信仰產生的原因
(一)旱災頻發的影響
古代社會在應對頻發災害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民間信仰和社會風俗。龍神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作為掌管降雨的神明,人們對于它的祭拜往往是應對旱災的表現。河北省地處中維度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受到夏季風時間早晚與程度強弱的差異影響,當地旱災時常發生。據統計,由東漢至元河北省共發生旱災71次,明代發生旱災69次,清代發生旱災110次[14],明清時期旱災的發生頻率具有明顯提高的趨勢,這也在客觀上成為當地民間龍神信仰產生與傳播的重要原因。
排除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歷史上當地民眾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生態環境的變遷也成為旱災頻發的重要原因。王立華在《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中寫道:“隨著森林植被進一步遭到破壞,到了晚近時代,華北山區的森林子遺無幾,處處是荒山禿嶺、巖石裸露,與此相應的是山區水源涵蓄能力下降、溪泉逐漸干枯,整個區域大小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巨大,下游湖泊沼澤亦得不到持續的水源,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生態惡果。”[15]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之中,人類對于樹木的砍伐導致了大面積森林資源的消失,從而當地土壤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之下,當地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大面積干涸,土壤出現鹽堿化的現象,這些都導致干旱災害的愈演愈烈。在這種背景之下,當地居民農業用水與生活用水時常得不到保障,只能寄托龍神出現降下雨水來阻止災害的發生。
(二)民眾利益的訴求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始終作為河北地區主要的經濟生產活動,與當地民眾的生存問題緊緊相連。受制于環境與生產力水平,當地糧食的產量不高,居民生活艱苦,生活狀況往往是“地鮮膏腴,竭終歲之力,收入頗寡,履畝但得五六斗,七八斗即慶有年矣”[16]628,此時一旦自然災害發生,對于當地人來說就是滅頂之災。正是在這樣一個“靠天吃飯,靠地要糧”的農業生產的背景之下,掌管“風調雨順”的龍神也自然成為當地民眾的崇拜對象。也正是當地民眾在農業上對于龍神的依靠,龍在當地民眾心里逐漸成為祥瑞的象征,在二月二這天“農家用灰自戶引至井,用糠自井引至甕,謂之引龍入宅,主有財。用香油煎糕熏蟲,則物不蛀,且以辟蟲蟻。士人家塾令童子開筆,取吉兆也”[12]449,其中“引龍入宅”“主有財”“取吉兆也”都反映出龍作為祥瑞的象征,在這一天男孩子理發稱為“剃龍頭”;吃蔥花餅,謂之“吃龍皮”;吃面條,說是“吃龍須面”,人們以此來討彩頭,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之中順順順利利。
(三)統治階級的推動
統治者往往基于自身統治需求,建立符合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祀典體系,使其成為教諭臣民的統治工具,即《易經》所言:“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7]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農業經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一旦發生,往往導致“民不聊生、餓殍遍地”的景象出現,這也容易激起民變,進而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因此統治者通過龍神信仰的存在來安撫受災民眾,防止災民造反,使其團結在自身周圍共同抵御自然災害。明清時期河北省位于京畿地區的范圍之內,統治者對于當地的民間信仰更為重視,通過龍神廟的修建與御賜匾額兩種方式來支持當地龍神信仰的發展,承德府“龍神廟,乾隆二十年敕修\"[18]549,霸州“金龍廟,一在霸州內奉,雍正十年御賜‘功軍普潤’四字匾額”[1]121,臨榆縣“龍神廟四,一在甯海城西,額曰‘四海永清’,清雍正四年御書”[19]542,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龍神信仰的發展。
地方官員出于基層治理的需要,也要通過龍神信仰的存在來彰顯自己的愛民之心。當旱災發生之時,地方官員往往要進行祈雨儀式來安撫當地民眾,阜平縣“宋守臣薛安撫嘗三詣洞禱雨皆驗”[20]39,河間府“五龍潭廟在縣西龍潭上,明成化中常遣官禱雨”[2]102,保定府“龍女廟,在縣城上西北隅,廟有神井久湮。雍正九年六月,知縣張鴻緒以不雨禱祠,浚井土盡,泉涌,大雨隨注焉,勒石以記”[3]579,在朝廷與地方官員的推動之下,龍神信仰才得以在河北地區大范圍地傳播。
三、龍神信仰的影響
(一)團結鄉民
龍神信仰對于河北民眾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的影響早已將當地民眾連接起來,成為連接當地民眾的精神紐帶,使民眾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知,起到了團結鄉里、和睦友鄰的作用。當旱災發生之時,“祈雨”普遍成為當地民眾應對旱災的重要手段之一,聲勢浩大的祈雨儀式將當地民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抵御旱災的肆虐,“遇天旱之時,農民有求雨之舉。曝龍神像烈日下,村人不食辛味,信女每日以帚掃床炕。三日后抬龍神像游行,會首事人,會末人從護之,儀仗前導,鑼鼓喧天聒耳,觀者如堵,群呼求雨口號。\"[21146在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中,當地民眾煎油糍,熏百蟲,以灰撒地,慶祝節日的到來。農歷六月十三正定縣北孫龍神廟會、六月初六尚義縣套里裝龍神廟會、六月十三盧龍縣燕窩莊龍神廟會河北地區龍神廟會眾多,各地的龍神廟會吸引周邊居民前來燒香磕頭,祈神求愿,也為當地民眾提供了買賣貨物、看戲消遣、探親訪友的機會,大大加強了當地民眾之間的聯系。在各種龍神信仰活動的影響之下,當地民眾形成了關于龍神的共同認知,龍神信仰也成為連接當地民眾的精神紐帶。
(二)娛樂百姓
龍神信仰作為民間自發形成的民間信仰之一,在接受百姓祭祀的同時,也早已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去,體現出其世俗性的特點,成為當地民眾精神娛樂的重要存在。
民國《陽原縣志》記載:“龍神之祀,亦甚普遍,各村皆有,農民祀之甚度。因其職司云云,故每于初秋(七月十五者多)獻戲三日以外,因天早而祈雨,若降甘霖,臨時獻戲者亦有之。”[22172當地民眾通過“獻戲”的方式來酬報龍神降雨,其實更多的是通過戲劇的方式來娛樂當地民眾,豐富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河北民間的舞龍形式多樣,作為古時一種祈雨儀式,在當今社會中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活動,以此來表達出百姓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共同心愿。石家莊井陘縣的南良都村有“斗火龍”的民間習俗;保定市易縣忠義村有“擺字龍燈”的特殊舞龍形式;邢臺市隆堯縣鄉南魚村有著當地特有的“南魚龍燈”民俗文化。各種形式的舞龍活動將當地民眾聚集起來,慶祝節日的到來。龍神廟會時各種商品售賣、雜耍表演、戲劇演出都使得平日里枯燥的生活熱鬧了起來。這些龍神信仰活動的存在成為當地重要的娛樂活動,豐富著百姓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唐執玉,李衛修,田易纂.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5冊:畿輔通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2]杜甲,周嘉露修,黃文蓮,胡天游纂.河間府新志[A]// 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1[M].上海:上海書店出 版社,2006.
[3]李培祜,朱靖旬修,張豫愷等纂.保定府志[A]//中 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30[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社,2006.
[4]嚴宗嘉修,李其旋纂.高陽縣志·卷一[0].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八年刻本.
[5]朱燁等纂修.大名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 府縣志輯57[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6]韓志超,何云誥修,張↑,王其衡等纂.蠡縣志[A]// 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35[M].上海:上海書店出
版社,2006.
[7]徐靜曾纂修.順德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67[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8]鄭大進纂修.正定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1[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9]王德乾等修,劉樹鑫纂.南皮縣志[A]//中國地 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7[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社,2006.
[10]陳寶生纂修.滿城縣志略[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0[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1]吳中彥修,胡景桂纂.廣平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56[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2]游智開修,史夢蘭纂.永平府志[A]//中國地方志 集成·河北府縣志輯18[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3]陳詠修,張惇德纂.唐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 成·河北府縣志輯36[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4]許月卿,邵曉梅,劉勁松.河北省旱澇災害歷史特征研究[J].災害學,2001,(02):54-58.
[15]王利華.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43-52.
[16]吳山鳳纂修.河間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41[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7]喬壯.國家、移民與地方秩序:明清以來榆林地區關帝信仰研究[D].蘭州大學,2023.
[18]海忠纂修.承德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 府縣志輯16[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9]高凌麝纂修.臨榆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21[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0]勞輔芝纂修.阜平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36[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1]傅振倫纂修.新河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 北府縣志輯71[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2]劉志鴻等修,李泰桑纂.陽原縣志[A]//中國 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15[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社,2006.
作者簡介:
冀子衡,男,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