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結合是一種將閱讀與寫作緊密融合的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優秀的表達技巧、積累詞匯、梳理語法結構,并將其遷移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讀寫結合還能通過“以讀促寫、以寫固讀”的循環策略,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學生能夠更準確、更流暢地表達思想。
一、以讀促寫,仿寫經典文段
閱讀經典能夠讓學生接觸優秀的表達技巧、精妙的結構布局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以讀促寫引導學生仿寫經典文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學生能夠理解作者如何運用詞匯、句式和修辭手法塑造形象、表達情感、闡述觀點。在此基礎上開展仿寫訓練,學生能將所學的表達技巧與寫作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逐步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技巧,進而形成個性化的寫作風格,最終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觀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聚焦文中潮來時的精彩描寫,如“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組織學生分析這一自然段的寫作手法。有的學生指出:“這段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浪潮比作水墻和白色戰馬,生動展現出潮來時的磅礴氣勢。”還有的學生指出:“這句話用短促的句式制造出緊張感,暗示潮勢的不可阻擋。”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借鑒這種寫作手法對雷雨這一自然現象展開仿寫。有的學生這樣寫道:“閃電越來越亮,猶如一把利劍劈開天空。接著,雷聲越來越響,好似千萬面戰鼓同時敲響。雨點越來越密,仿佛無數顆珍珠灑落大地。”通過對課文語句的剖析與仿寫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準確掌握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還能將其靈活運用于寫作,從而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續寫故事,拓展思維空間
續寫故事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其創新能力與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當學生接觸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后,便會對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形成一定的認知。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基于已有信息,結合自身思考與想象進行故事續寫,要求他們對故事的發展做出合理推測與創作,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依據前文線索與鋪墊,構思出連貫且富有創意的情節,又能激發其創造力,促使他們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設計獨特的結局與新的發展方向。
例如,在《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故事續寫。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中慢性子裁縫與急性子顧客的性格特點,以及兩人之間的有趣互動。接著,教師提出想象方向:“如果顧客又產生了新需求,或裁縫在制作衣服過程中遇到新情況,故事會怎樣發展?”基于此,學生展開故事續寫。有的學生寫道:“急性子顧客等不及裁縫做好衣服,又提出要改成夏天穿的短袖襯衫。慢性子裁縫不慌不忙地說:‘好啊,不過您得再等上幾天。’顧客急得直躁腳,卻也無可奈何。后來,裁縫終于做好了短袖襯衫,可此時已經入秋了,顧客哭笑不得”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人物的性格特點構思出有趣的情節,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也提升了他們連貫寫作和構建情節的能力,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三、改寫文本,深化文本理解
改寫文本是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語言表達技巧、深化文本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寫要求學生對原文本的內容、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重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分析原文本的主題、情節和語言特點,然后根據特定要求或目的進行調整,如將記敘文改寫成說明文,或將古代詩詞改寫成現代白話文故事等。這種訓練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鍛煉語言轉換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改寫,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和寫作要求,學會根據不同情境和目的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進而豐富語言儲備,提升寫作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例如,在《牛郎織女》一課的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改寫任務,要求學生將這則民間故事改寫為現代文。在改寫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梳理原文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隨后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現代語言和表達方式重新演繹故事。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牛郎自幼父母雙亡,只能跟著哥嫂生活。哥嫂對他十分苛刻,不僅讓他吃剩飯、穿破衣,還安排他干重活。但牛郎生性勤勞善良,從不抱怨。一天,老牛突然開口,告訴牛郎:‘明天黃昏,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在山那邊的湖里會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粉紅色的紗衣拿走,紗衣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照做后,果然結識了織女”學生在將古代民間故事改寫成現代文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經典,還靈活運用了詞匯和句式,讓故事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有效提升了語言駕馭能力。
四、批注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批注式閱讀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在文本上作批注,可以記錄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受和疑問。這些批注不僅是對閱讀內容的即時反饋,更是學生思考與探索的痕跡。通過批注,學生能夠更加專注地研讀文本,挖掘其中的細節與內涵,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表達方式。同時,批注中的感悟、評價和聯想等內容可以成為豐富的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從中汲取靈感,并將閱讀收獲轉化為創作內容,從而不斷提升寫作的質量與深度。
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如讀到“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時,有的學生批注道:“‘沉著’一詞體現了班長在戰斗中的冷靜與果敢,他臨危不懼、指揮若定。”讀到“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搶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時,有的學生批注道:“這一動作描寫鮮活傳神,讓我感受到宋學義的勇猛與力量。”在寫作中,學生回顧這些批注,將積累的人物描寫方法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描寫“運動會上的同學”時,學生寫道:“短跑選手李明站在起跑線上,目光如炬,神情沉穩,仿佛在等待沖鋒的號角。”學生通過批注剖析文本,有效積累了人物描寫的方法與詞匯,寫作時便能自然運用這些素材,使人物形象更鮮活立體。
總而言之,讀寫結合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它如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起閱讀與寫作兩大語文學習的重要板塊,讓知識在其間流通融合。在這座橋梁上,學生從閱讀中汲取養分,在寫作中綻放光彩,向著語文素養的提升大步邁進。因此,教師應繼續積極運用這一方法,打造充滿活力與智慧的語文課堂,助力學生在語文的海洋中暢游,收獲成長與進步,使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知識與能力共舞、思維與情感共鳴的高效學習樂園。
余英俊(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團結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