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閱讀是一種注重理性分析、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審視的閱讀方式,其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辯證思維,并鼓勵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進行實踐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思辨性閱讀教學具有雙重價值: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辨思維的閱讀活動,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究,最終達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一、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目標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豐富閱讀材料與問題設計。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閱讀材料,結合開放性問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樂趣。其次,融入多媒體資源。教師可以借助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工具豐富閱讀載體,使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在提升閱讀效果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最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探討問題,進一步增強閱讀的互動性,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思辨。
2.發散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思辨性閱讀教學發散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首先,設計挑戰性問題與情境。教師可以設置富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及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思辨性閱讀奠定興趣基礎。其次,引導多元見解與表達交流。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觀點,并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提升邏輯能力,在思想交流中發散思維。
3.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
思辨性閱讀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這不但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知識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形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應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而創設教學情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故事導入、角色扮演和情境創設等多樣化方式,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閱讀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及批判性分析,進而在實踐中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以《夏天里的成長》一課為例,首先,教師通過展示夏天的圖片、播放蟬鳴、雷聲等自然音效,營造沉浸式的夏日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夏天的氣息,喚醒對季節的感知。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個人在夏天的經歷,以生活故事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興趣,搭建生活與文本的橋梁。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植物、動物或人物,從不同角色的視角思考“角色在夏天如何生長”“面臨哪些成長挑戰”等問題,在演繹與討論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成長的多元形態。在情境創設環節,教師展示烈日下玩耍和雨中奔跑等夏日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場景背后蘊含的情感與生命成長的聯系,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題。最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圍繞“夏天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個人在夏天中的成長經歷”等議題展開思辨。通過分析文本細節、對比生活體驗,學生不僅能夠提取文本關鍵信息,還能在觀點碰撞中進行邏輯推理和批判性分析,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實現從文本理解到思維發展的升華。
2.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和質疑的空間,引導學生剖析教材內容,提出具有洞察力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
以《精衛填海》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精衛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精衛填海》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時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堅持不懈的例子?你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這些問題能使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深入理解故事的深層含義,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面對挑戰時的積極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以《盤古開天地》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盤古開天辟地的壯舉,以及這一神話故事對現代人的啟示,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盤古的故事反映了人類怎樣的精神追求?”“在現代社會,如何將盤古的精神應用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這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古代神話故事的象征意義,學會將故事中的智慧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跨學科問題,將思辨性閱讀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如“《盤古開天地》與現代科學中關于宇宙起源的理論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整合跨學科資源,促進知識的 融合
為了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思辨性閱讀教學應整合跨學科資源,以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的閱讀材料和活動,如結合歷史故事分析文學作品,或利用科學實驗來解釋文學作品中提及的自然現象,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效結合,從而在解決問題時運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提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西門豹治鄴》一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古代水利工程與現代水利管理之間的聯系,分析西門豹治鄴的策略與現代管理理念的異同。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代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興趣,提高思辨性閱讀教學的質量。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跨學科的實驗活動,如模擬古代的灌溉系統,讓學生親手搭建模型,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原理,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有效掌握語文知識,還能讓他們了解歷史、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內容,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散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還能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設計開放性問題以及整合跨學科資源等方式,提高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陳扣干 (江蘇省鹽城市日月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