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涵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多方面內容。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是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
1.閱讀內容更豐富多樣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材在閱讀內容上更具豐富性和多樣性。與低年級相比,高年級的閱讀文本除了故事類和童話類等文學作品外,還涵蓋了說明文、議論文、散文等多種文體。這些文本內容涉及自然、歷史、文化、科學等多個領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等課文,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承載著強烈的思想情感,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和感悟。
2.閱讀要求更側重理解能力的培養
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文本的記憶和簡單理解層面,而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指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態度以及文本所傳達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學習《落花生》一課時,學生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還要通過分析作者對花生的描寫,感悟文中所傳達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這種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閱讀方法更靈活多樣
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強調學生應掌握并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提高閱讀效果。除了傳統的朗讀、默讀、精讀等方法外,還需要融入略讀、瀏覽、批注等閱讀方法。這些閱讀方法各有特點,適用于不同的閱讀任務和閱讀目的。例如,略讀適用于快速獲取文本大意,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和主旨;批注閱讀則通過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圈點勾畫、書寫感悟,深入思考重點、難點和精彩語句,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文本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靈活選擇并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逐步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技巧。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情境創設,引發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引導其進行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使其主動投入閱讀。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大霧漫天的江面上,諸葛亮僅用二十條船就能‘借到十萬支箭,這個計劃為何未被周瑜識破?他精準把握了哪些天時、地利與人和因素?”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分析諸葛亮的智慧膽識、周瑜的嫉妒心理,還能關聯氣象知識、人物關系等背景,讓學生在解疑中深化對文本邏輯的理解,有效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漲潮時的壯觀景象,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潮水的。這種情境的創設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內容。
2.分享感悟,培養合作
閱讀不僅是學生個體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還是一個與他人交流、分享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這對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學生可以傾聽他人的觀點,拓展自己的思維,同時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鍛煉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五位壯士英勇壯舉的感受和理解。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被五位壯士的英勇無畏所感動,有的學生對他們的革命精神產生敬佩之情。這種相互探討、相互分享的過程能夠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小組討論的成果。在全班交流結束后,教師要肯定學生在討論和分享過程中展現出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口語表達能力,并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

3.批注閱讀,提升能力
批注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它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中的重點詞語、精彩句子、段落結構以及存疑的內容進行批注。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描寫母親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進行批注,并分析這些描寫是如何體現母親的愛的。學生可以在文中寫下自己的感受、疑問或理解,如“從‘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皸裂的手指數著’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母親的辛苦和對孩子無私的愛”等。
通過批注閱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內容,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查看學生的批注來了解其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助。
4.讀寫結合,強化運用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輔相成。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在寫作中運用所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閱讀文本中提取寫作素材,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例如,在學習《匆匆》一課后,教師可以基于文本特點,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作手法,圍繞“時間”這一主題構思并完成一篇作文。學生在研讀《匆匆》時,能夠深入領會作者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化為“針尖上的水滴”“輕煙薄霧”等生動意象,同時借助洗手、吃飯等具體生活場景,細膩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惋惜與珍惜之情。在寫作時,學生可以借鑒這些寫作技巧,并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對時光匆匆的獨特感受與體驗,融入個人觀察與思考,寫出一篇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還能在實踐中內化寫作方法,切實提高寫作能力,真正實現閱讀與寫作的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分享感悟、批注閱讀以及讀寫結合等教學策略,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靈活運用這些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沈黎紅(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