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議題式教學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通過設置富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議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一、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一)內涵
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設置具有開放性、思辨性和引領性的議題,以議題為紐帶,整合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議題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和體驗,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提升。
(二)價值
1.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議題式教學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通過設置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緊密相關的議題,引導學生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培養(yǎng)科學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提高公共參與能力。例如,在“經濟全球化\"議題的探究中,學生通過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利弊,思考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角色和應對策略,不僅深化了對經濟全球化相關知識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國際視野和理性思維,增強了對國家發(fā)展的信心,促進了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學習興趣不高。議題式教學通過引人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的議題,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需要主動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充分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議題式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如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在探究議題時,學生需要從各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分析,從而提高了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合作,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在解決復雜的議題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精準選擇議題
1.依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jù),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選擇議題時,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保議題能夠涵蓋課程的核心內容,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要求。例如,在“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學中,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內容的要求,設置“如何理解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優(yōu)勢”這一議題,引導學生深人探究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內涵、特點和優(yōu)勢,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2.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
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是學生關注的焦點,選擇與之相關的議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師要關注時事新聞,及時捕捉社會熱點話題,將其引人課堂教學。同時,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興趣愛好,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議題素材。比如,在\"消費\"教學中,可結合“雙十一\"購物熱潮,設置“理性消費與沖動消費——‘雙十一購物背后的思考\"這一議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消費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在《法律與生活》關于“合同的訂立與履行\(zhòng)"的教學中,可構建一個生活場景:小王在網上購買了一部手機,收到后發(fā)現(xiàn)手機存在質量問題,與商家協(xié)商退換貨的過程中遇到了糾紛。以此為情境設置議題:“小王與商家之間的合同關系是如何確立的?在這起糾紛中,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分別是什么?小王應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能將所學法律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明確合同訂立與履行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增強法治意識與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確保議題具有開放性和思辨性
開放性和思辨性的議題能夠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議題不應有固定的答案,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多樣化的觀點和解決方案。例如,在“人工智能對就業(yè)的影響\"議題中,學生可以從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導致部分崗位被替代、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新要求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思維的碰撞,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二)精心設計活動
1.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議題式教學中常見的活動形式。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教師要明確小組討論的規(guī)則和要求,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討論,并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例如,在討論“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時,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從不同的方面提出解決方案,如交通設施建設、交通管理政策、市民出行方式等,然后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和分享。在教學統(tǒng)編版《文化生活》中“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時,設置議題“如何讓本地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生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有的提出利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傳播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有的建議將傳統(tǒng)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yè)相結合,還有的主張在學校開展相關課程培養(yǎng)青少年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興趣。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不僅深化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角色扮演
教師可以根據(jù)議題的內容,設計相應的角色扮演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模擬實際情境中的行為和決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民主決策\"教學中,可設置“城市地鐵線路規(guī)劃聽證會\"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等角色,模擬聽證會的過程,進行意見的表達和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和方式。在統(tǒng)編版《法律與生活》關于“合同的訂立與履行\(zhòng)"的教學中,設置議題“一場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的處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房屋買賣雙方、中介、律師、法官等角色,模擬一場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從發(fā)生到解決的全過程。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需要深人理解合同訂立的程序、雙方的權利義務、糾紛解決的方式等法律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來處理模擬情境中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同時也增強了法治意識和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地調研
實地調研是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對于一些與社會實際密切相關的議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問題。教師在調研前,要指導學生制訂調研計劃,明確調研目的、方法和步驟;在調研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安全和調研進展情況;在調研結束后,要求學生對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寫調研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交流。比如,在“環(huán)境保護\"議題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對當?shù)氐暮恿魑廴厩闆r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河流污染的原因和現(xiàn)狀,提出治理建議。
(三)深度引導探究
1.啟發(fā)式提問
在學生探究議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提問要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分析問題,揭示問題的本質。例如,在“企業(yè)的經營與發(fā)展\"議題探究中,教師可以提問:“一家企業(yè)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因素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企業(yè)經營的關鍵要素和策略。
2.提供學習資源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究議題,教師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圖書、報刊、網絡資料、案例等。學習資源的選擇要與議題相關,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和利用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議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些案例,探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方法。
3.組織觀點碰撞
在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觀點碰撞,通過辯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思想的交鋒中深化對議題的認識。教師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引導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例如,在對“是否應該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議題的討論中,組織學生進行正反兩方的辯論,讓學生從環(huán)保、文化傳統(tǒng)、安全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論證,從而使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在統(tǒng)編版《政治生活》關于“民主選舉方式的選擇\"教學中,設置議題“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哪種方式更適合我國國情”,讓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分別闡述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優(yōu)勢和適用范圍。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教材中的選舉知識,結合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實際情況進行論證。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主選舉方式的選擇要與國情相適應,提升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素養(yǎng)。
三、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議題選擇不合理
部分教師在選擇議題時,存在與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議題過于寬泛或過于狹窄,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有些議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導致學生對議題缺乏興趣,難以開展深入探究。
2.活動組織不高效
在議題式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存在小組討論秩序混亂、時間把控不合理等問題。有些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度不高,個別學生主導討論,其他學生缺乏發(fā)言機會;有些活動時間過長或過短,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3.教師引導不到位
部分教師在學生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引導作用發(fā)揮不足。要么過度干預學生的討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要么對學生的討論放任自流,沒有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導致學生的探究活動缺乏深度和方向。
(二)解決策略
1.加強對議題選擇的研究
教師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人分析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精心選擇議題。在選擇議題時,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確保議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要對議題進行反復論證和修改,使其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優(yōu)化活動組織與管理
教師要明確活動規(guī)則和要求,加強對小組討論的組織和管理。在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確保小組結構合理。在討論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同時,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根據(jù)議題的難易程度和活動的復雜程度,制訂詳細的時間計劃,確保活動能夠按時完成,不影響教學進度。
3.提升教師的引導能力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掌握有效的引導方法和策略。在學生探究議題時,要根據(jù)討論情況,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要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引導學生探究的能力。
結語
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是一種符合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的教學方式,它對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精準選擇議題,精心設計活動,深度引導探究,同時要注意解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議題式教學的有效實施,高中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