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34-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實現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有機結合”,而議題式教學法恰恰是將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有機結合的一種思想教育方法。因此,將議題式教學法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極為必要的。然而,部分教師在運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時,存在議題內容設置不恰當、情境創設不合適、學生缺乏議題探究興趣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議題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基于此,筆者開展了此次研究。
一、議題式教學法概述
議題通常是指可議論的問題或主題。對于學科教學而言,議題通常具有開放性、引領性特點,既能體現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又能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有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議題式教學是基于生本理念,立足核心素養培養,以學科知識為統領,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追求,圍繞能夠體現課程內容的議題展開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1。將議題式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教師圍繞議題,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辨析、討論等活動中進行深度學習,最終習得道德與法治知識、獲得情感體驗和增強價值認同等。
二、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一)教師科學設置議題
應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第一步是設置議題。恰當的議題既能激發學生思考、討論、探究的欲望,又能勾連學生以往的知識、經驗以及當前課堂所學,促使其更好地完成相關知識的關聯和遷移,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2]。因此,在實施議題式教學時教師必須科學設置恰當的議題。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基于教情學情、《課程標準》、學生生活等發現、選擇和設置議題。
1.基于教情學情設置議題
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習疑難點,有選擇性地尋找適合學生探討的議題。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和‘我們’”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第二部分內容為“集體生活成就我”,要求學生能夠理解集體生活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知道如何在集體生活中發展自己的個性,而“在集體中發展個性”恰恰是本次教學的難點問題。對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如何在集體生活中塑造我們的個性”為議題,播放一些展現中國軍人風采、軍隊戰友情、新兵成長的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視頻內容,對“如何在集體生活中塑造我們的個性”這一議題展開思考和探究,促使其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知道集體生活能夠培養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和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和能力,從而樹立團隊意識,能夠主動融入集體并提高在集體中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能力,最終在集體生活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2.基于《課程標準》設置議題
《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部分明確了第四學段( .7~9 年級)的學習主題和內容要求,并且給出了相應的教學提示,而教學提示針對各部分內容均給出了具體的議題。如“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體會青春期的美好,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掌握青春期性心理知識,正確對待兩性關系;提高預防性騷擾和性侵害的能力”。針對這部分內容要求,教學提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青春期的煩惱”為議題,探討青春期的生理特征與心理特點。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基于《課程標準》中給出的典型議題開發新的議題。教師可在“青春期的煩惱”議題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小議題引導其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究等。比如,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情竇初開的年紀,他們漸漸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有的男生會憂慮自己的身軀不夠高大,有的女生則會擔心自己的形體不夠優美,有些學生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產生了嚴重的精神負擔,這就是“體象煩惱”。教師可針對此種情況專門設置一個議題,即“我的體象煩惱”,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象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氣質和內涵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學會發現自己體象上的優點,并且不斷充實自己、豐盈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提升自己的氣質和內涵來吸引他人的關注”。
3.基于學生生活設置議題
生活化議題凸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效性特征,教師要緊跟社會發展動態、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等設置議題。如此既能拓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又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學科理論認識現實生活,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法治觀念等[3]。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為例,本課第一部分內容為“和朋友在一起”,要求學生理解并感受友誼的力量,懂得隨著年齡的增長交友方式和范圍都會發生變化,要正視交友中遇到的問題并學會處理這些問題。每個初中生都有豐富的交友經歷,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設置一些生活化的議題,如“朋友改變了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交友經驗和見聞等,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友誼的力量,樹立起“與‘益友’交往,成為別人的‘益友’,與朋友共同成長”的觀念。
(二)創設情境引出議題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其主動參與教學互動,以保證教學效果。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出議題,特別是一些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議題,從而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處理相關的生活問題。如此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見微知著,在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親身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態度等[4]。
仍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教學為例,上文提到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設置“朋友改變了我”這一議題,幫助學生理解并感受友誼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為了引起學生的關注,提升議題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引出議題:小明活潑好動,不僅貪玩而且經常違紀,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成績一直都處在班級中下游,但是他非常喜歡數學。新學期開學,小明有了一個新同桌小星,小星不僅成績優異,而且遵規守紀、文明有禮,他不僅喜歡數學,而且還愛踢足球。小明和小星由于對數學的共同愛好,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兩人不僅一起學數學,還一起踢足球,參加很多其他活動。一學期之后,老師發現小明變了,他和小星一樣變得遵規守紀、文明有禮,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請你說說小明和小星成為朋友之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事實上,很多學生都會對該情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他們在過往的交友經歷中,極有可能遇到過“改變朋友”或“被朋友改變”的情況,故而該情境能迅速引起學生的關注,甚至是引發共鳴。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依托該情境提出的兩個問題,順利引出“朋友改變了我”這一議題,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交友經歷說說“你的好朋友”,包括朋友的優缺點、朋友對你的影響、你對朋友的影響、你理想中的朋友等,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親身感受“友誼的力量”并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三)引導學生探究議題
教師設置并引出議題后,應設法引導學生探究議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現實,從小家走向大家、國家,從而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度學習[5]。
1.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由淺至深地探究議題。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講道德”的教學為例,本課第三部分內容為“誠實守信”,要求學生能從利益與道德兩個層面理解誠信,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具體的誠信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引出“誠信與利益”這一議題,然后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就這一議題展開深入的思考、討論和探究。具體情境如下:小天的語文成績不好,為了激勵小天學習語文,爸爸承諾他,期末考試考到80分,就讓他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獎勵。期末考試結束,小天只考了72分,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空白的成績單,要求其自行填寫各科成績后拿給父母。依托該情境教師可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探究“誠信與利益”這一議題。具體問題鏈如下:面對誠信和利益這兩個選擇,你認為小天會不會把自己的語文成績填成80分?小天的爸爸看到成績單后又會有何反應?如果爸爸發現了小天成績造假,以后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他還會相信小天嗎?如果爸爸未能發現小天成績造假,但是由于某種原因也未能履行承諾,小天又會有何想法?日后爸爸再做出承諾小天還會相信嗎?學生思考探究上述問題后就會發現“無論是小天成績造假,還是爸爸未能履行承諾,本質上都是不誠信的做法,都會造成彼此信任的危機”。結合這一發現,教師可繼續追問:“我們如果對同學、老師、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不誠信,又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呢?我們與人交往到底該不該誠實守信呢?”至此,多數學生都會建立起“與人交往要誠實守信”的觀念。然而,誠信也要有前提。教師可借用“放牛娃王二小誘敵入伏”的例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我們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誠信嗎?我們誠實守信的前提是什么?”,以此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誠信”的理解,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具體誠信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2.小組合作促進學生共同探究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明理”。因此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討論和探究議題。仍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和‘我們’”中“集體生活成就我”的教學為例。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不能辯證認識“集體與個性的關系”,有學生認為“集體屬于大家,個性只會傷害集體,因此在集體生活中要壓抑自己的個性”,還有學生認為“人的個性天生不同,集體成員之間應當相互包容,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如此方能推動集體的共同進步,因此集體需要不同個性的人”。對此,教師可以“集體與個性的關系”為議題,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劃分成兩個小組,開展一場辯論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集體與個性的關系”,為其更好地理解并探究“如何在集體生活中塑造我們的個性”這一議題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為了保證辯論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應當提前布置辯論任務,制訂辯論規則和流程,并且要求各個小組自行搜集資料,分配一辯、二辯等角色,準備一辯稿和攻防稿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質增效。教師在具體教學時應當注意科學設置議題、創設情境引出議題、設法引導學生探究議題等,以此保證議題式教學的效果。此外,教師在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認真總結反思、積極改進創新,以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或策略,持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金鍵.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4(11):12-14.
[2]賈文萍.淺議如何通過議題式教學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果[J].考試周刊,2024(12):143-146.
[3]胡曉雪.議題式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4(Z1):39-40.
[4] 陸鑫.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3(30):49-51.
[5]周云.運用議題式教學法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23(26):96-98.
作者簡介:閆軍基(1973.9-),甘肅民勤人,任教于甘肅省民勤縣第五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甘肅省武威市“園丁獎”優秀教師,民勤縣政治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