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油市李白紀念館作為李白文化的重要宣傳窗口,負責管理四川省級不可移動文物太白故居,但在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足。為探求今后更好地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文章結合具體工作實際,詳細闡述太白故居保護與利用現狀及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加強該項工作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
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因此,保護和利用好不可移動文物,是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舉措。
一、太白故居古建筑的基本概況
(一)資源現狀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一帶,根據《蜀中名勝記》記載的“是以江水所由矣”,“由”通“油”,故名。江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就出生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并在當地生活了24年,留下10余首名篇佳作、30余處珍貴遺址遺跡,使江油享有“中國詩歌之鄉”的美譽。
江油市李白紀念館作為李白文化的重要窗口,是集學術研究、典藏陳列、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文旅融合于一體的紀念性專題名人博物館,依法管轄四川省級文保單位太白故居1處3個點,為清代古建筑,屬于不可移動文物范疇,分別為太白祠、隴西院和粉竹樓。
(二)保護與利用現狀
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在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積極開展太白故居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建立專門機構李白故居管理所進行管理,并制定相關制度、應急預案等有序推進太白故居文物保護工作,文物本體保護狀況良好。
1.太白祠
太白祠為歷代紀念李白的祠堂(圖1),初始建于唐末宋初,興廢交替,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其位于青蓮鎮東南1000米處,GPS坐標為緯度31°39'54.6\"、經度104°41'32.4\",海拔491.7米。它包括大門、穿殿、祠堂、廂房等建筑,殿前有古桂兩株,猶吐芬芳。1961年7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太白故居(太白祠)”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祠現存主要古建筑為祠堂大門及蜀風堂。在展示和利用方面,太白祠內主要陳列“太白架”和李白雕像,還有詩碑四通:一為清嘉慶八年(1803)彰明縣令張洪軒勒石,四川方伯金匱楊葵所撰雜言長詩《彰明太白祠》;二為欽命四川候補道庚午武圍事攝理龍安府事趙金笏所題《過彰明太白祠》,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所立;三為鄧小平同志題李白故里碑刻;四為林維干題太白故里碑刻。每年正月十六都要開展盛大的“太白長壽會”祭祀活動,含巡游、拜謁大典等環節,吸引廣大群眾緬懷詩仙李白。
2.隴西院
隴西院是李白故宅(圖2),明末毀于兵燹,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其位于青蓮鎮天寶山西南麓,距青蓮鎮500米,GPS坐標為緯度31°40'16.0\"、經度104°41'17.2\",海拔510米。1961年7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太白故居(隴西院)”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今存山門照壁及一小院。在展示和利用方面,隴西院內隴風堂集中展示隴西李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和杰出人物,以及李氏家風對李白一生的重大影響。序倫堂主要以群雕藝術的呈現方式,講述李白傳奇的一生。舊宅布置以按實際比例塑造的李白家人塑像,在不同的空間中模擬李白當年家庭生活的場景。隴西院目前由江油市青蓮鎮竹園文化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與太白碑林景區共同構成李白故居景區,用于游覽和研學。
3.粉竹樓
粉竹樓是李白妹妹李月圓的故居(圖3),相傳李月圓和朋友張雪娥在樓上吟詩、刺繡,每日梳妝,將脂粉水潑入樓下竹林,年深日久,變成粉竹,故稱“粉竹樓”。其位于青蓮鎮北郊、太華山西麓,GPS坐標為緯度31°40'53.5\"、經度104°41'00.8\",海拔497.5米。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太白故居(粉竹樓)”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現存主要建筑為大門和粉竹樓。在展示和利用方面,201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代表性傳承人朱裕在粉竹樓開設繡坊,借用詩仙李白的詩景、詩情、詩韻,融合精湛的傳統蜀繡工藝,以李白的詩意畫為刺繡題材,在絹布上詮釋李白的詩意世界,創造出具有獨特韻味的手工刺繡產品——李白詩意繡。這種將傳統文化與民間技藝相結合的創新方式,不僅為蜀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殘疾貧困群體提供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二、保護和利用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存在安全隱患
江油市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的特點,水資源較為豐富。太白故居為木結構建筑,周邊綠化植物較多、樹木茂盛、溫潤潮濕的環境,為白蟻等蟲害提供優越的繁殖條件,故太白故居受到蟲害蛀蝕的現象比較明顯,存在安全隱患,比如太白祠祠堂立柱、隴西院隴風堂大殿右側立柱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蟲害蛀蝕。
(二)資源缺少研究和利用
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在文物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館藏可移動文物書畫的解析、整理、匯編等方面,關于不可移動文物的研究較少,而太白故居的合理利用方式主要是陳列展覽。整體來看,粉竹樓的利用方式相對豐富,將李白文化與傳統蜀繡相結合,既體現傳統繡樓的功能,又為當地殘疾貧困群體提供就業機會,積極弘揚和傳承李白文化。但太白祠、隴西院的利用方式相對簡單,內容單一,缺乏長遠和合理的規劃,無法滿足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對外開放的需要,不能很好地發揮社會教化功能。
(三)經費不足
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在開展保護和利用工作中,無專項的保護和利用經費。一些較大的修繕工程經相關申報程序,爭取上級資金,但地方財政相對困難,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能申請到上級相應的文物保護經費外,省級不可移動文物基本上都是由江油市李白紀念館自行解決。而館里工作經費相對緊張,投入日常安全管理的資金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
(四)人才匱乏
專業人才匱乏是縣級博物館的普遍現象,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從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工作人員僅有2人,且為其他行業轉行而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業務不精通現象,無法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進行深入研究,且無法支撐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長遠發展。
三、提升保護與利用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筑牢不可移動文物安全防線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第一要務,要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人為干預,著力防范化解文物安全重大風險,全力保障不可移動文物安全。一是加強宣傳,提高公眾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展覽、講解、互動體驗、新媒體平臺發布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和文物安全的重要性。二是加強文物安全專業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安全管理、文物保護修復等方面的培訓課程,邀請行業專家和學者進行授課,培訓內容包括文物安全法律法規、安全技術應用、應急處置等方面。三是建立文物相關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公安部門加大對文物犯罪的打擊力度;消防部門定期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消防檢查和指導,幫助文物單位制定消防安全預案;文物管理單位制定安全隱患巡查制度,建立安全隱患巡查臺賬,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患于未然;經營單位及時落實安全隱患整改工作,確保安全隱患整改到位。
(二)加強隊伍建設,深化不可移動文物的研究和利用
人才隊伍是深化不可移動文物研究和利用的基石。一是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多種方式,吸引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旅游開發、文物數字化技術等多領域專業人才加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研究、利用隊伍。二是開展跨區域合作,與其他地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研究機構、高校開展合作,比如安排成員參與古建筑修繕等項目,通過合作交流學習經驗、提高技能。三是引入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結合歷史學、考古學、建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深入研究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保護技術等。圍繞不可移動文物的重點難點問題,設立專項研究課題,組織團隊成員開展攻關研究。四是結合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文化特色,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比如與本地科技企業合作,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古代文明沉浸式體驗展”。
(三)爭取多方支持,搭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經費保障體系
資金保障是推進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的前提條件。一是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深入調研本地文物資源,挖掘具有藝術、科學價值且亟須保護修繕的項目,組建專業團隊,全面收集資料,編制高質量申報材料,爭取成功申報項目,獲得上級資金支持。二是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增加經費預算。在保障紀念館基本運轉的前提下,力求增加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預算,切實保障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日常維護經費和文物保護的搶救性投入。三是爭取社會力量,吸納社會資金。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推廣,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知度與參與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成立專門的文物保護基金會,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通過專業的基金管理和運作,將資金用于文物保護利用項目。
(四)智慧化賦能文物保護
太白故居作為傳承和展示李白文化的重要場所,智慧化建設顯得尤為必要。一是運用傾斜攝影測量、激光掃描等先進技術,對古建筑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同時,將古建筑的歷史文獻、修繕記錄等資料進行數字化整合,形成全面且系統的數字化信息檔案,方便后續的研究、保護與管理,也為古建筑的修復提供歷史依據。二是在古建筑的關鍵部位,如梁架、墻體、地基等安裝應力應變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設備。通過實時監測這些部位的物理參數變化,及時發現古建筑因自然因素(如地震、風雨侵蝕)或人為因素(如周邊施工影響)導致的結構隱患。三是借助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對古建筑的病害圖像進行分析,準確判斷病害類型與程度,如磚石風化、木材腐朽等。根據分析結果,運用大數據算法,參考過往成功修復的案例,為修復方案提供智能決策支持。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無可替代的優質資源,不僅生動訴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作為傳承和弘揚李白文化的重要基地,江油市李白紀念館要把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讓太白故居的文化生命“活”起來、“熱”起來,并經久不息地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夏智勇.數字化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的應用——以寧德市文物保護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6):48-51.
[2]韓昀杏.對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3(13):244-246.
[3]丁寧.留住文化記憶 講好上海故事[N].中國旅游報,2019-11-05.
作者簡介:
牟楊(1990—),女,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