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榆林佳縣白云山廟財神廟是地方性宗教藝術的重要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俗文化價值。其建筑中賦存的壁畫作為承載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文物,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占據重要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壁畫面臨多種病害威脅,亟須科學有效的保護與修復。文章通過對財神廟壁畫開展實地調查、文獻資料收集、科學檢測分析等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的病害調查與研究,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建議。
關鍵詞:白云山廟;財神廟壁畫;含水率;煙熏;病害
引言
白云山廟,又名“白云山白云觀”,為明清時期道廟古建筑群,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黃河西岸的白云山上,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并增建[1],形成以道教為主,兼有佛、儒廟宇和各類古建筑群[2]。白云山廟的壁畫藝術價值頗高,均出自民間畫匠巧手,技法純熟,保留了古代陜北民間繪畫藝術的特色[3]。
本次研究對象為白云山廟眾多古建筑中的財神廟(圖1),該廟位于月臺最北端,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平面呈長方形,坐北面南,為抬梁式硬山前帶廊式建筑,面闊三間,通面闊6.4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4.59米,建筑面積約37.5平方米。內墻面繪有大量壁畫,后背墻(北墻)壁畫因屋面滲漏,受雨水浸泡,壁畫層空鼓,污染嚴重,局部已剝落;西墻壁畫受煙熏污染嚴重,現已全部發黑。由于墻體外鼓,加上內墻面受雨水浸泡,現西墻壁畫層外鼓、開裂嚴重;墻體裂隙的發育加速壁畫的空鼓脫落,長期的空鼓最終會導致壁畫大面積脫落,如不進行及時處理,將給壁畫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壁畫工藝及病害現狀調查
(一)壁畫工藝調查
我國古代壁畫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建筑壁畫(包括宮殿、寺廟道觀、住宅壁畫)、洞窟壁畫(主要在山體上開鑿洞窟并繪畫)及墓室壁畫,財神廟壁畫就是典型的建筑壁畫。
我國古代建筑壁畫一般由地仗層、石灰層和顏料層構成(圖2),根據《漢宮典職》《營造法式》等史書的記載,中國古代建筑壁畫的制作方法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1.墻壁處理:先在石壁、磚土墻上抹1—2層黃土草泥層,細泥摻砂(或摻麻刀、棉花等)層,待壁面晾干壓平后,再用白灰(堊)進行最表面一層的處理,輕刷膠礬水后再繪制壁畫。
2.壁畫繪制:起稿、勾線、著色。
(二)壁畫病害調查
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人為因素干預較多,財神廟西墻壁畫病害類型比較復雜嚴重。調查發現,財神廟西墻壁畫開裂較為嚴重,且處于活動狀態,同時建筑存在沉降偏斜的情況。壁畫所在墻體外部受環境影響大,陽光、雨水、毛細水等的作用導致內部壁畫剝落嚴重,且病害有加重趨勢,嚴重影響壁畫的長期保存,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通過現場調查,財神廟西墻壁畫存在的主要病害有裂隙、顏料層脫落、地仗層脫落、水漬污染等[4]。
財神廟壁畫中出現的病害包括以下13個類型:
1.裂隙(圖3)。財神廟壁畫整體分布多處裂隙,以畫面中線位置一縱向發育裂隙最為嚴重,裂隙中段因上部壁畫擠壓力作用產生嚴重錯位。還有一條橫向裂隙,長度超過30厘米。此外,壁畫表面還分布較多細小裂隙。
2.空鼓(圖4)。財神廟壁畫空鼓病害主要伴隨壁畫中段裂隙出現,主要分布在中部最大的裂隙兩邊以及壁面邊緣、頂角等處,嚴重影響畫面的平整度。隨著空鼓病害的進一步發展,可能轉變為地仗層脫落,因此對其應予以重視。
3.地仗脫落(圖5)。地仗脫落指壁畫地仗層脫離支撐體而掉落的現象[5],這種病害在白云山廟壁畫中有所存在。財神廟壁畫地仗脫落病害主要出現在裂隙病害嚴重錯位區域,脫落處可見表面顏料層及粗泥層摻雜纖維。
4.顏料層脫落(圖6)。顏料層脫落是指顏料層脫離底色層或地仗層的現象。在自然因素影響下,壁畫顏料層存在脫落的情況,使畫面缺失、模糊不清。財神廟壁畫顏料層脫落面積不大,零散分布在壁畫局部及裂隙病害附近。
5.龜裂(圖7)。龜裂主要指壁畫表面微小的網狀開裂現象,龜裂病害會影響壁畫顏料層的致密度和完整性,易誘發起甲、顏料層脫落、點狀脫落等病害。財神廟壁畫龜裂病害主要出現在紅色等畫面局部。
6.起甲(圖8)。壁畫的底色層或顏料層發生龜裂后,若不加以保護,龜裂病害會呈鱗片狀卷翹,發展成為起甲病害。
7.刻劃痕(圖9)。財神廟壁畫局部人手可及部位存在表面刻劃現象,且深淺不一,對壁畫造成極大的損傷。財神廟的劃痕病害主要出現在畫面西側偏下位置。
8.前人修補(圖10)。財神廟壁畫邊緣處可見疑似水泥修補痕跡;西側邊緣修補處未進行打磨作色,影響畫面的美觀度;東南角修補處可見深色修補痕跡,修補處邊緣已出現明顯裂隙。
9.煙熏(圖11)。財神廟殿內經常進行宗教活動,使得油污、煙塵在壁畫表面凝結富集,嚴重影響壁畫的觀感,色澤發黑、污穢不堪,原有的圖案無法辨識。這些油污在壁畫表面富集并吸附大量灰塵,在壁畫表面形成結殼,影響水汽通透,嚴重影響壁畫的藝術價值與長期保存。
10.涂寫(圖12)。涂寫是指畫面上人為書寫或涂抹的病害,財神廟壁畫無繪畫痕跡的空白區域,依稀可見幾處人為書寫痕跡。
11.動物損害(圖13)。由于動物活動,存在爬行、排泄物、筑巢、打洞、結網等對壁畫造成破壞的情況。財神廟壁畫表面動物損害以絮狀物、排泄物附著為主。
12.油漆(圖14)。財神廟壁畫頂部及底部多處可見紅色油漆流掛痕跡。
13.支撐體形變(圖15)。財神廟建筑墻體為青磚砌筑,內襯土坯。由于該建筑墻體多處出現裂縫,外包青磚外鼓嚴重,建筑屋面呈波浪形,局部下陷,現用鋼管臨時采取支護措施。西側山墻后檐上部拔檐部位向西傾斜,外鼓嚴重,最大外鼓值約30厘米。
二、檢測分析及病害成因分析
(一)檢測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佳縣白云山廟財神廟的本體現狀、保存環境等情況,現場進行含水率檢測。對于現場無法檢測的樣品,先進行樣品采集。采集時使用采樣刀片在表面輕輕刮取,采集少量樣品于采樣袋中,完成采樣后在實驗室開展樣品的分析檢測工作。
1.含水率檢測
使用testo616感應式水分儀,單位%,檢測表面以內5厘米厚度層的含水率。對財神廟西墻壁畫按照30厘米×30厘米的間隔開展,共采集數據150余組,最大值為4.1 %,最小值0.4 %。為更加直觀地體現財神廟西墻不同部位含水率差異,根據采集數據進行含水率圖的繪制工作(圖16)。
財神廟壁畫的含水率范圍為0.4—4.1,分布相對均勻,整體呈現中心區域含水率較低(0.4)而邊緣區域略高(最高達到4.1)的趨勢。尤其是在中上部區域出現高含水率值,且有明顯的局部極值,表明該區域的墻面環境較為不穩定,水分變化較大。壁畫下部附近含水率較高,分布趨勢明顯,有顯著的水分集中情況。
2.傅里葉紅外
財神廟古建筑壁畫表面普遍存在煙熏覆蓋現象,因此使用脫脂棉對表面煙熏污染物進行采集,并使用NicoletiN10FI-IRMicroscope(含NicoletiZ10TMFT-IR輔助光學臺)顯微紅外光譜儀對其進行檢測,取少許樣品粉末置于BaF2窗片上,進行紅外測試(iN10,MCT/A檢測器,透射,BaF2片為背景)。
樣品1分析結果表明該樣品中含有醇酸類物質,醇酸類物質通常由有機酸和醇反應形成,廣泛用于涂料、膠黏劑等工業產品中。在文物保護中,這種物質可能來源于某種有機成分附著。
樣品2中含有少量樹皮類有機物,此外還包含硅酸鹽類物質。樹皮類有機物可能來源于木材的燃燒,硅酸鹽類物質則可能是煙熏過程中形成的礦物殘留物。這表明該樣品與煙熏或燃燒過程相關,可能是由香火或火種產生的物質。
樣品3的主要成分為樹皮類有機物,表明供香中的成分可能來自某種樹木的樹皮。常見的供香材料如檀香、柏木等,通常由樹皮或木材組成。這類物質在宗教或文化活動中常見,用于香火燃燒。
樣品4和樣品5的主要成分均為植物油脂,表明這些燈油可能由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等)提煉而成。植物油脂是常見的傳統燃料,尤其是在宗教場所的長明燈中廣泛使用。
通過紅外光譜分析(見表),樣品主要包含醇酸類物質、樹皮類有機物、硅酸鹽類物質和植物油脂。樹皮類有機物和硅酸鹽類物質體現煙熏或燃燒過程的影響,而植物油脂則表明樣品可能與長明燈等傳統燃料有關,可以推斷出財神廟壁畫表面煙熏病害是因多種宗教活動產生的,即燃香造成的樹皮類煙熏與長明燈造成的植物油脂、醇酸類煙熏的復合型煙熏病害。
(二)成因分析
1.建筑結構和材料
財神廟古建筑壁畫在制成過程中,受到建筑自身結構因素的影響,容易發生滲水、漏雨等現象,而且建筑多種材料的混合結構也出現墻壁傾斜、沉降、變形等結構失穩的現象,進而連帶壁畫發生多種病害。經現場勘察測量,通過對裂縫走勢的分析,墻面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是屋面滲漏,墻內木柱受雨水浸泡,木柱可能出現糟朽等病害;屋面木構架直接作用于墻體之上,加上受屋面滲漏影響,墻體砌筑材料為土坯外包青磚,雨水浸泡導致土坯酥碎、膨脹,墻體墻面局部出現開裂、外鼓等病害。久而久之,病害進一步加劇,嚴重影響壁畫的長久保存。
2.自然環境的影響
根據現場觀察,財神廟壁畫上部畫面有雨水流掛直接作用的痕跡,這些均是財神廟早期屋頂漏水、滲水導致的。由于顏料層受到雨水沖刷,壁畫顏料層產生褪色或局部剝落,甚至產生大面積地仗脫落的現象。
3.人類活動的破壞
財神廟壁畫在歷史上遭受過許多人為的直接破壞,比如人為地在壁畫上刻劃、涂寫等極端破壞行為。即使在保護措施比較嚴格的當下,人們一些正常的活動也會間接給壁畫帶來緩慢、持續的影響,比如旅游參觀、焚香祭拜以及人們無意識地觸碰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保護性活動,比如壁畫的日常維護,財神廟壁畫區域局部存在人為水泥補砌,雖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由于保護理念的偏差和保護技術的制約,也給壁畫造成一定的傷害。
結論與建議
榆林佳縣白云山廟財神廟壁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等,但由于常年經受環境、人為等多重因素影響,產生大量病害。文物雖在室內,但外接墻體依然遭受雨水侵襲,水體分布不均勻,加劇支撐體的穩定性失衡,從而導致賦存壁畫出現多種穩定性病害,是文物現存病害的主要因素。
根據財神廟壁畫現有病害及調查研究結果,建議開展以下保護措施:
第一,古建筑支撐加固。采用注漿加固、局部更換疏松磚石、增加背撐或支護結構等措施,確保墻體結構穩定,為壁畫層的保護修復提供可靠支撐基礎。第二,污染物清理。根據灰塵、煙熏、生物附著等不同類型,選擇物理(如軟毛刷、洗耳球)、化學(如乙酸乙酯)或二者結合等方式,采用試驗區驗證清洗效果與安全性,確保在不損傷壁畫的前提下實現污染物有效去除。第三,壁畫保護修復。明確空鼓、顏料層脫落、裂隙等病害分布情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基本原則,采用如顏料層加固、空鼓灌漿、地仗修整等措施對壁畫進行保護修復[6]。操作中設置試驗區、全過程記錄,確保修復過程科學、規范、安全。第四,日常養護。建立健全相應的日常養護制度,對財神廟壁畫開展常態化保護工作,完成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將病害扼殺在萌芽狀態,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延續。
參考文獻:
[1]王蕾.佳縣白云山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2]周蕾. 陜西道教建筑廟前空間與廟會場所研究——以佳縣白云山廟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孫曉妍,王涵珺,程夢菲,等.對陜西佳縣白云山廟會文化的調查、解讀與建設性思考[J].漢字文化,2018(23):24-27.
[4]周基,胡世宇,徐明,等.我國古建筑壁畫研究現狀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4,45(03):127-132.
[5]甄剛,賈甲,王少博,等.榆林懸空寺石窟萬佛洞壁畫及病害調查研究[J].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2023(00):220-231.
[6]李最雄.絲綢之路石窟壁畫彩塑保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趙皓辰(1994—),男,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甄剛(197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及修復。
李亞強(1990—),男,漢族,陜西佳縣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侯靜敏(1973—),女,漢族,陜西耀州人。大專,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陳楠(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薛金瑞(1998—),男,漢族,陜西榆林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