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傳統符號在陶瓷設計中的創新實踐,并以國禮瓷《喜上眉梢》為例展開研究。從設計元素的文化解構來看,《喜上眉梢》對青銅簋的深腹、圈足、雙耳進行抽象化改造,強化美學與象征意義。在圖案符號運用上,通過梅花與喜鵲、回紋、明月、浪花等自然物象、傳統紋樣和詩意隱喻的意象疊加,構建起層次豐富的文化表達體系。在整體形式語言方面,借助線條、比例與視覺節奏的創新,賦予傳統元素現代審美表達。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的實踐,為現代陶瓷藝術設計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喜上眉梢》;國禮瓷;創作實踐
筆者創作于2016年的陶瓷作品《喜上眉梢》(見圖),2018年被選為外交國禮。2022年11月,美國明尼蘇達州典當行老板埃文·凱爾將一本記錄侵華日軍屠殺中國同胞罪證的相冊,無償捐贈給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中國駐明尼蘇達州領事館將限量版《喜上眉梢》作為國禮回贈給埃文·凱爾。筆者在此結合《喜上眉梢》,談談傳統符號在陶瓷設計中的創新實踐。
一、設計元素的文化解構
簋是中國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商周時期,青銅簋是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禮器,其核心功能集中體現在祭祀活動與等級制度彰顯兩個方面。
在祭祀領域,青銅簋被視為溝通人神的重要媒介。古人認為祭祀是維系人與神靈、祖先關系的關鍵途徑,而青銅簋則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糧食祭品,承載著人們對神靈、祖先的虔誠。這些盛放祭品的青銅簋,不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人們精神信仰的具象化呈現,體現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崇拜。
在等級制度象征方面,青銅簋是身份與地位的鮮明標識。西周時期形成嚴格的“列鼎列簋”制度,不同身份等級的貴族使用青銅簋的數量與規格有著明確規定,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這種用器制度如同無形的法律,嚴格界定著貴族階層的等級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僭越。青銅簋的材質、紋飾、造型越精美繁復,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就越高。其通過外在的器物形式,將內在的等級差異清晰展現出來,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秩序。
青銅簋的深腹設計最初是為滿足盛放大量祭品的實用需求,而筆者作品《喜上眉梢》的深腹特征則進行抽象化改造,弱化其原有的實用功能,強化美學與象征意義,使其更具藝術觀賞性。深腹的輪廓線條流暢自然,仿佛從傳統青銅簋中提煉出的精華,象征包容與深邃,寓意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改造,使深腹從一個單純的實用結構轉變為傳遞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的美學符號。
傳統青銅簋的圈足主要起到穩定器物的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在筆者作品中,圈足的形態發生顯著變化,摒棄傳統圈足較為厚重、規整的造型,采用更加簡潔、輕盈的設計手法。圈足的線條變得更加纖細流暢,與整體造型相協調,在保證器物穩定性的基礎上增添一份靈動與優雅。此外,圈足的表面還進行紋樣處理,融入現代藝術元素,使其不僅是支撐器物的結構部件,更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裝飾。這種改造打破傳統圈足的固有印象,實現穩定性與藝術感的完美重構。
青銅簋的雙耳最初可能用于搬運器物,后來逐漸演變成為重要的裝飾部件。在筆者作品中,雙耳被設計為兩個古典回紋造型,這一改造實現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創新融合。回紋是中國傳統紋樣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其線條簡潔、循環往復,寓意吉祥。將回紋設計為把頭,既保留青銅簋雙耳的基本功能,方便使用者握持,又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回紋雙耳的表面經過精心打磨,觸感舒適,且其獨特的造型與作品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成為作品的一大亮點。這種設計不僅是對傳統元素的傳承,更是在現代設計理念下的創新應用,使雙耳這一傳統特征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喜上眉梢》對青銅簋深腹、圈足、雙耳特征的抽象化改造,具有重要意義。從文化層面來看,這種改造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它沒有簡單地照搬青銅簋的原始形態,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使古老的青銅簋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得以延續與發展。通過抽象化改造,作品賦予青銅簋新的時代意義,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藝術層面來看,抽象化改造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它打破傳統器物造型的束縛,以更加自由、開放的設計手法,創造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作品在保留青銅簋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藝術的審美觀念,使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藝術效果。這種藝術創新不僅豐富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二、圖案符號的意象疊加
在筆者作品的設計中,圖案符號的運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意象疊加的方式,將自然意象、傳統紋樣與詩意隱喻相互融合,構建起層次豐富的文化表達體系。這些圖案符號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在現代設計語境下實現創新演繹,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精神價值。
梅花與喜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自然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二者在作品中的結合,形成強烈的象征意義疊加。
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特性,成為堅韌高潔品質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梅花不畏嚴寒、獨自綻放的形象,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在困境中堅守氣節、不屈不撓的精神。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都以梅花為載體,抒發文人雅士對高尚品格的追求與贊美。在作品中,梅花圖案的運用不僅是對這一傳統意象的傳承,更將堅韌高潔的精神氣質融入。梅花與作品整體造型相得益彰,仿佛在訴說一種在逆境中堅守自我、綻放光彩的信念,使作品具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喜鵲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一直被視為吉祥好運的象征,“喜鵲登枝”“喜上眉梢”等吉祥圖案和俗語,生動體現人們對喜鵲帶來好運的美好期盼。喜鵲的形象活潑靈動,其清脆的叫聲被認為是報喜的征兆。在《喜上眉梢》中,喜鵲立在梅花枝頭的圖案設計,巧妙地將兩種自然意象結合,形成“喜上眉梢”的寓意。梅花的堅韌與喜鵲的吉祥相互映襯,既展現在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夠收獲好運的美好愿景,又豐富作品的情感表達。這種自然意象的疊加,讓作品不再僅僅是一件器物,更成為傳遞祝福與希望的載體,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
回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其線條連續不斷、循環往復的特點,賦予它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寓意。在作品中,回紋被設計為雙耳,實現傳統吉祥紋樣的連續性美學與功能性的完美結合。
從美學角度來看,回紋的連續性線條具有獨特的韻律感與節奏感。它以簡潔的線條不斷重復、延伸,形成一種無窮無盡的視覺效果,仿佛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種連續性美學不僅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中對圓滿、永恒的追求,也與現代設計中的簡約美學理念相契合。回紋的線條流暢規整,在器物表面形成富有秩序感的裝飾圖案,為作品增添一份典雅與莊重。
在功能性方面,回紋雙耳的設計充分考慮實際使用需求。雙耳作為器物的握持部位,其造型需要兼顧美觀與舒適。回紋的立體造型不僅增加把手的摩擦力,方便使用者握持,還通過線條的起伏變化,使把手的觸感更加豐富。此外,回紋把頭的結構設計也增強器物的穩定性,在保證美觀的同時,提升作品的實用性。
明月與浪花的組合,在作品中營造出“海上生明月”的詩意畫面,蘊含著和諧圓滿的深刻象征意義,是對中國傳統詩詞意境的視覺化表達。
“海上生明月”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描繪一幅浩瀚大海上明月升起的壯美畫面,寄托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團圓的期盼。在作品中,明月造型的蓋鈕與浪花裝飾的結合,將這一詩意場景具象化。明月蓋鈕圓潤飽滿,象征圓滿與美好,其柔和的光澤與德化白瓷溫潤如玉的質感相得益彰,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浪花裝飾則以流暢的線條勾勒波濤起伏的形態,生動展現大海的生機與活力。明月與浪花相互映襯,仿佛將“海上生明月”的美妙意境凝固在器物上,使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浪漫情懷與悠遠意境。
從象征意義來看,明月與浪花的組合還寓意和諧與圓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明月常被視為團圓的象征,而浪花則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二者的結合,既表達對家庭和睦、生活美滿的美好祝愿,也象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象征意義的疊加,使作品超越單純的裝飾功能,成為傳遞文化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媒介。它不僅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諧圓滿的追求,也反映現代社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跨越時空的文化感染力。
綜上所述,《喜上眉梢》中圖案符號的意象疊加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精彩呈現。自然意象、傳統紋樣與詩意隱喻的相互交織,使作品在視覺上富有層次感,在文化內涵上更加豐富深厚。這種設計手法不僅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為傳統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為現代陶瓷藝術設計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三、整體形式語言的現代性特征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碰撞融合中,《喜上眉梢》的整體形式語言展現出鮮明的現代性特征。這種現代性是通過線條、比例與視覺節奏的創新處理,將傳統元素賦予符合當代審美的全新表達。
商周青銅器以剛硬、莊重的線條表現器物輪廓,體現威嚴肅穆的時代氣質。而在《喜上眉梢》的創作中,筆者充分發揮德化白瓷質地細膩、可塑性強的特性,將青銅器剛硬的直線與折線轉化為柔美流暢的曲線,使作品呈現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作品的器身輪廓摒棄青銅器棱角分明的直線轉折,轉而采用柔和的弧面線條,從底部到腹部,線條逐漸向外舒展,再緩緩收窄至頸部。這種曲線造型不僅契合瓷器溫潤如玉的質感,更賦予器物靈動飄逸的現代美感。
作品在各部分比例關系的設計上,巧妙地運用現代審美標準,尤其是黃金分割原理,構建起和諧、舒適的視覺感受,并兼顧傳統器物的基本形態特征。
從整體造型來看,器身、蓋與雙耳的比例關系經精心設計,器身作為主體部分,其高度與寬度的比例接近黃金分割數值,使器物在視覺上呈現出協調、優美的形態。蓋的高度與器身形成一定的比例呼應,既保證器物的實用性,又在造型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蓋鈕的明月造型大小適中,與蓋的整體尺寸相匹配,不會因過大而顯得突兀,也不會因過小而失去視覺焦點。回紋雙耳的位置與尺寸同樣經過精確計算,其高度與器身肩部高度相協調,寬度與器身直徑形成恰當的比例關系,不僅滿足握持功能需求,更在視覺上使器物整體更加平衡穩定。
在局部細節的比例處理上,《喜上眉梢》同樣展現出對現代審美的精準把握。比如梅花圖案的大小與分布、浪花裝飾的疏密程度等,都經過反復推敲,確保各元素之間形成和諧的比例關系。
在紋飾方面,梅花、喜鵲、回紋、浪花等圖案并非簡單堆砌,而是通過有序的排列與組合,形成富有節奏感的視覺效果。梅花與喜鵲的圖案以疏密相間的方式分布于器身,搭配靈動的喜鵲形象,形成視覺上的強弱變化。這些紋飾相互呼應、彼此襯托,共同譜寫一曲富有韻律的視覺樂章。在造型元素上,器身的曲線輪廓、蓋粒的圓潤造型以及回紋雙耳的立體形態,通過高低、曲直、大小的對比與呼應,進一步強化了視覺節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喜上眉梢》為例,闡述傳統符號在陶瓷設計中的創新實踐。對青銅簋元素抽象化改造,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價值提升;圖案符號意象疊加,讓作品兼具視覺層次與文化內涵;整體形式語言融入現代審美,使傳統元素煥發新生。該實踐既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又注入現代活力,為傳統符號在現代陶瓷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提供新思路,證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能讓傳統元素在當代煥發獨特魅力,為相關領域發展提供啟示。
參考文獻:
[1]王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跨媒介轉化與意義重構[D].天津美術學院,2025.
[2]徐海霞.我國現代日用陶瓷產品創意設計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3.
作者簡介:
謝錦華(1976—),德化縣宏鵬瓷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德化縣潯中鎮陽光促進會會長、泉州市茶葉包裝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德化縣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