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綠山水藝術語言在設計語境中的融合,是基于文化傳承的維度。通過解構青綠山水色彩、構圖、意象三重符號,闡述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內涵,從而實現青綠山水符號在設計語境中的轉譯。文章借助文化基因理論建立“顯性—隱性”基因譜系,提出符號轉譯、空間營造、材料創新及文化傳承的融合路徑,并探討這種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機制,為傳統藝術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促進東方美學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與創新。
關鍵詞:青綠山水;文化基因;藝術語言;設計語境
一、青綠山水的文化基因與藝術語言解析
青綠山水萌芽于魏晉時期,到唐宋臻于鼎盛,明清逐漸沒落,其間雖經歷多次演變,但它的核心藝術特征始終是追求礦物色的永恒性、工筆的儀式感和意境的理想化。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流派,青綠山水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念、哲學思想和文化基因,表現出一種超越物質形態的精神追求和審美理想。
青綠山水擁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色彩表達上,青綠山水以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為主,沉淀出“青綠為質,金碧為文”的色彩體系。該體系通過色彩間的冷暖對比、明度層級來確保畫面的爽朗、富麗,色澤強烈而燦爛,營造出莊重而神秘的氛圍。暈染技法上,采用礦物色與水墨皴擦相結合,經“三礬九染”層層疊加,形成裝飾性的視覺感受。線條勾勒上,以程式化的勾皴點染技法,將自然物象轉化為高度凝練的視覺符號,卷云紋、蟹爪枝等元素兼具寫實性與裝飾性,為設計轉化預留結構重組的可能性;以“斧劈皴”的幾何銳利與“披麻皴”的柔和韻律形成筆法張力,這種線條節奏感在現代設計中可轉化為產品造型的肌理語言。構圖設計上,以“三遠法”重構山水秩序,既是物理空間的再現,更是精神世界的映射,這種“可游可居”的意境追求為當代空間設計提供跨時空的思維啟發。意境營造上,通過云霧、流水等虛化元素的介入營造“虛實相生”,使畫面在有限中見無限。這種采用多維空間同步敘事的哲學方法,可以對虛擬空間和建筑設計提供非線性框架。
二、青綠山水“兩創”融合的踐行機制
在全球化浪潮中,傳統文化與現代語境的融合趨勢不可逆轉。青綠山水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瑰寶,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已在多個領域實現創新實踐,主要呈現功能主義和技術革新的雙重特質。
在傳統美術的文化認同感上,民族的文化符號逐漸成為全球化設計語境中的身份錨點。結合傳統符號與當代觀念和審美,以現代化的方式再度構思,創設出符合當代受眾所需要的作品[1],是對本土文化價值的一種肯定和尊重,也賦予中國設計鮮明的文化標識和藝術表現力。青綠山水的視覺體系包含中國地志學的記憶,并且與《周禮》中的色彩禮制相契合。這種文化基因能夠很好地融入設計語境,有效喚起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增強國創設計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視覺設計中以文化基因的形式融入中國元素,可以引起審美共鳴,促進消費規模的擴大,體現傳統藝術語言在當代語境中巨大的轉化潛力。
在技術上,“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使青綠范式綻放光彩。青綠山水的藝術符號在數字平臺上實現數字再生,其“青綠色系”被編碼為參數化色彩系統,成為全球設計語境中的“東方色卡”。在這個傳統符號被數字轉譯過程中,傳統文化也重構當代設計的創作方式,推動設計從靜態視覺向動態交互的轉變。利用新形態的數字山水裝置,以數字新算法實時生成山水意象,將觀眾互動的動作轉化為情景內容,從而產生意境的變量,使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重構對傳統山水的觀賞方式。
對于青綠山水藝術語言的開發,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形、延意和傳神,使其得以延伸和發展。要將青綠山水的精粹植根于現代設計中,不能忽視其蘊含的文化價值[2]。然而,在紛繁多樣的新形式和新風格的設計背后,卻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實踐中,部分設計存在優秀傳統元素被不恰當使用,雖然這種做法從表現上能快速傳遞文化信息,但是很容易陷入設計上表層裝飾的困境,造成作品形式與內容的脫節。同時,這種未經現代語匯轉譯、任意抽象化藝術符號的現象,會造成傳統文化內涵的稀釋,使文化符號淪為膚淺的視覺拼貼。
三、青綠山水藝術語言與設計語境的實踐路徑
文化基因理論的核心是通過識別文化價值、優化語言表達、適應性的跨界創新來實現文化DNA的延續與進化,青綠山水獨有的文化符號和審美范式,可為視覺設計提供新的設計靈感和表現手法。這種藝術語言與當代設計語境的融合,本質上是“結構慣習”與“場域創新”的動態平衡過程。
1.色彩融合:傳統青綠與現代色彩體現的轉譯和重構
青綠山水排除光源色與環境色,以作者主觀審美為主導,通過夸張、對比和想象等手法,既將意象原本的樣貌主觀表現出來,又更加貼近作者自己內心的審美感受[3]。這種主觀審美理想追求,對當代設計的裝飾性賦色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其核心色調具有強烈的東方美學特征,傳遞古人對生態和人文的關懷。在當代設計中將青綠山水的色譜作為文化符號提取出來,建立從傳統青綠到Pantone流行色的色彩轉譯體系,把高明度礦物色與低飽和度灰調相結合,形成“新青綠”配色方案,融入品牌VI、包裝設計、數字化界面設計或公共藝術。
2.空間融合:山水構圖與空間設計的跨維度轉化
中國山水畫視覺構成的特點是全景設計、深遠空間營造和物象的虛實相生,是不以空間透視為依據的平面化設計,這種“以線為骨,以色為魂”的畫法與設計裝飾圖案基本一致,給觀者一種古樸莊嚴的感覺。當代設計中通過傳統構圖法則的現代轉譯,利用“三遠構圖法”打造不同的構圖和空間,將高遠、深遠、平遠的視覺層次融入建筑空間、景觀規劃或室內布局,營造步移景異的體驗;在平面設計和家具造型中借鑒山水畫中的“空靈”美學,通過極簡設計、透明材質或負空間處理,傳遞東方哲思;UI設計中采用層疊式構圖模擬山水空間感,增強交互體驗的深度。
3.意境融合:傳統文化與都市功能的有機統一
在鼓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實踐的今天,研究從繪畫符號到設計符號的轉化,需要解構傳統符號的生成邏輯。以《千里江山圖》的輪廓線為例(見圖),其曲線的起伏節奏與山水的陰陽關系密切相關,在現代設計中這種曲線被提取為參數化路徑,應用于建筑表皮的生成設計。在深圳歌劇院的概念方案中,設計師將這種曲線與流體動力學模擬結合,使建筑形態在回應場地的海洋環境的同時,延續傳統山水的意境基因。中國山水畫是不以空間透視為依據的平面化設計,對“三遠法”的空間轉譯,在當代設計中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園林營造中,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就依據“三遠法”視覺構成的特點全景設計,通過地形塑造“高遠”的視覺焦點,以水系組織構建“深遠”的游賞序列,再結合植被配置營造“平遠”的視覺延伸,實現深遠空間營造和物象的虛實相生,這種空間敘事方法使傳統山水的時空體驗在現代城市語境中得以重構。還有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整體借鑒“平遠”構圖,以粉墻為紙、石筍為筆,在白墻黛瓦間勾勒出動態山水長卷,實現傳統空間意識與現代建筑功能的共生。
4.材料融合:傳統符號與新材料的實驗性結合
設計語言的創新是基于技藝與科技交融,也是傳統文化對新消費環境的適應。以新媒介形式對青綠山水藝術語言的再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3D復合工藝、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為轉譯核心工具,實現媒體開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AR展覽就通過動作捕捉技術,使觀眾手勢觸發古畫中的流水潺潺、飛鳥掠影,這種沉浸式體驗重構藝術接受方式;二是充分考慮數字技術、新材料等當代科技手段對視覺設計的影響,研究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不同文化間的藝術對話。上海當代藝術館的改造項目中,將透明混凝土與青綠色礦物顏料結合,使建筑界面既保持傳統質感又具備現代透明性。這種材料的應用使建筑在白天呈現青綠山水的穩重,在夜晚則透出內部的活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對話。與此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數字技術、新材料等當代科技手段對視覺設計的影響,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增強青綠山水元素的表現力和互動性,拓寬其在新媒體藝術、數字產品設計等領域的應用邊界。納米鍍膜工藝的應用,使青綠色涂料具備自清潔與隔熱功能,這種“活性材料”在建筑外立面的應用,不僅降低維護成本,還通過溫度變化呈現色彩漸變,為城市空間注入動態美感。在日常生活領域,小米智能家居系統引入動態青綠山水壁紙,通過實時光影變化模擬晨昏四季,讓傳統美學悄然滲透現代數字空間。
5.技術融合:技術賦能與跨學科融合
傳統文化的傳播核心是“文化內核保持”與“表現形式再發明”的辯證統一,其創新閾值需要控制在文化基因穩定閾值內,這就要求文化內涵的深層表達需要超越符號層面的轉譯。上海當代藝術館在展覽中以AI算法生成動態山水,通過實時捕捉觀眾動作生并成云霧變化,使觀眾成為意境的共同創造者,這種交互體驗使傳統山水的“可游性”在數字時代獲得新生。此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創作形式,強調保留和尊重傳統文化精髓,兼顧“文化保真”與“體驗創新”,通過突破媒介、地域、觀念等形式的界限,實現基因重組對青綠藝術語言的轉譯。通過光影敘事使傳統美學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體驗,完成從視覺符號到情感共鳴的深度轉化,實現青綠山水工藝范式與當代審美語境的創造性耦合。
四、青綠山水藝術語言在設計語境中的應用現狀
要實現傳統文化元素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根源在于民族文化根基與當代設計語境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生態的自組織機制要求建立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雙向循環,這就需要剝離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裝飾性元素,提煉出具有流動性的審美基因。在加快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科技材料、手段等深度融合的同時,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教育、科技、產業、媒介的多場景融合,重新塑造文化生產方式和新媒介傳播方式。
首先,在教育領域,青綠山水藝術語言與設計語境的融合對視覺設計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美術學院以大國工匠為思政切入,成立“青綠山水數字轉譯”工作坊,通過解構傳統山水的色彩層級,利用Processing語言重建其生成邏輯。教學采用“導師+工匠+工程師”跨界培養模式,指導受教育者完成從礦物顏料研磨到數字建模的全流程創作,培養具備跨學科思維的設計人才。
其次,在信息傳播方面,新的媒介和形式實現傳統文化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傳播。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相繼推出青綠山水濾鏡挑戰賽,平臺憑借優秀的互動形式和精準的算法推薦機制,使傳統美學以游戲化方式進入大眾視野,累計參與量達數億次,充分證明新時代青綠山水對公共大眾美學教育的巨大力量。
最后,文化與產業協同創新,需要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踐行文化“兩創”不僅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賦能文化產業新模式的發展。景德鎮陶瓷大學與華為、大疆聯合開展青綠山水智能燈具的深度合作。在該項目中,由陶瓷藝人負責傳統釉料的燒制工作,設計師提取山水輪廓并將其轉化為燈具形態,工程師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復雜結構的制作,程序員則開發光影互動程序,最終產品既保留手工制作的溫度又具備科技的精度。這種“四元協同”模式,不僅實現文化資源到商業產品的高效轉化,還可以通過商業利潤反哺傳統文化和工藝。
五、結語
青綠山水藝術語言在當代設計語境中的融合,本質上是文化基因在新技術條件下的適應性表達,需要在技術美學與倫理哲學之間找到平衡。研究這種融合有助于東方美學視覺識別系統的重構,可以為全球設計領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東方智慧。但是,青綠山水藝術語言的轉譯并非簡單地挪用既有符號,而是從生成邏輯到藝術感知方式的深度重構,需要構建符號學、材料科學、空間語法和交互倫理等多學科聯合研究的框架。只有建立文化資產的區塊鏈確權機制,才能確保傳統知識體系在數字時代的公平流轉;只有明確AI生成藝術的文化主體性,才能防止傳統美學淪為算法的附庸。
參考文獻:
[1]于博雅.動畫電影《傘少女》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重構及深層文化邏輯[J].電影文學,2025(04):120-124.
[2]馮月季,李菁.打造國家文化符號:文化自覺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IP的價值建構[J].中國編輯,2019(09):33-37.
[3]王勝楠.青綠山水的視覺語言在設計中的繼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4(03):172-174.
作者簡介:
楊青德(1982—),男,漢族,山西運城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視覺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