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指出:“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佳作。”這說明一篇文章的首段至關重要。雜劇家喬夢符對樂府創作章法有獨到見解“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這句話更為生動形象,既然把段首稱為“鳳頭”,則兩者之間一定有相似之處。
筆者認為“鳳頭”的特點即“小而全有神”。所謂“小”,說的是首段要短小精致,比例恰當;所謂“全”,說的是文意和文脈在首段里比較完備;所謂“有神”,說的是段首應有點睛的金句,有文采。
一、“鳳頭” 要短小精致
“鳳頭”要短小精致,主要體現在首段的字數、句數、首段在整篇中占的比例以及語言的精煉程度上。
(1)字句要精簡
從句數上說,三到五句為宜;從字數上看,如果是800到1000字的作文,首段60字以內為宜,不得超過100個字。不管是句數還是字數都不能過多,否則會給人冗長之感。
句數和字數也就限制了首段在整篇中的比例。從篇幅上看,首段二至五行為宜,一般不超過五行,比例大致為全文的十分之一至八分之一;篇幅也不宜過長,否則顯得頭重腳輕,比例失調。
如蘇洵的《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包括標點符合73個字,全文647個字,介于九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之間,共五句話,相對比較合理。
(2)語言要精練
首段是文章的開頭,是整篇的亮相,所以要展示出精華,語言一定要精練。首段三五句話,勾勒出文脈的走向,在語言上的要求是:第一,語言要概括性。即引用材料具有概括性,不要具體描寫抒情,更不可用大白話;第二,語言要切中肯綮,一兩句話展示觀點,不要展開論述。
比如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關機”“重啟”“升級”是電腦運行的三種模式。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選擇關機,摒棄雜念,沉淀休整;有的人選擇重啟模式,轉換思維,再啟新程;有的人選擇升級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內核。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下面是作文《“關機”不死機“重啟”換“升級》的開頭。
近期,互聯網上“關機休整”“重啟人生”“打怪升級”詞條熱度不減,這從側面反映出三種人生狀態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困難面前,只有“關機”休整,才不致陷入“死機”僵局;只有“重啟”思路,“升級”實力,才能一路“打怪破局”行穩致遠。
這篇文章首段引用材料只有一句:“近期,互聯網上‘關機休整’‘重啟人生’‘打怪升級’詞條熱度不減”語言精煉、簡潔,具有概括性。
二、“鳳頭” 要語義完備
白居易曾在《新樂府序》文中提出“首句標其目”的觀點,同樣,作文的首段因為其為整篇的“目”,所以具體體現在語意和文脈上要全面、完整。根據思路的指向性,首段可以分為外向的引入式和內向的目錄式。
(1)外向引入式
外向引入式是由作文題目中的材料引入,通過精要的論證,最后亮出觀點的思維過程。一般來說,四五句話即可,第一句話引入材料,第二句話評析材料,第三句話點題,或者中間聯系相似的現象并進行評議最后再點題。
下面是學生習作《懂得取舍是人生的大智慧》的開頭。
① 俗話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② 在我看來,這句話的實質即是“學會舍得”。 ③ 佛經亦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④ 可見,懂得如何取舍,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① 引用一句俗話,引出了“取”,為后面的取舍作了鋪墊,這樣的的引入必須和作文材料相似或者相關,以便于闡發觀點; ② 接著進行評議; ③ 再次引用佛經,談論舍得之間的關系; ④ 最后得出結論。這樣語段就形成了引入材料,針對材料議論,最后明確觀點。
(2)內向目錄式
內向目錄式,就是首段體現整篇文章的思路,或者說全文的思路濃縮在首段中,這樣的段落稱為“目錄式段首”。目錄式的思維方向是指向文內的,所以叫內向目錄式開頭。
對于目錄句,程翔老師說,一篇文章有類似“目錄”的句子,就把它叫作“目錄句”,與之相對應的段落叫做“對應段”。這些“目錄句”明確告訴讀者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得文章思路十分清晰。因為首段和題目、主體內容、結尾等內容相連通,所以可寫成目錄式樣。
蘇洵的《六國論》最為典型。首段的首句就點明中心論點一“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支撐它的理由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為第二節的目錄,“不賂者以賂者喪”是第三節的目錄。韓愈的《伶官傳序》也是如此,首句點明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是第二節的目錄,“與其所以失之者”是第三節的目錄。如此首段就包含了文章的脈絡,讓讀者明白了文章的觀點,也能吸引讀者進一步閱讀。
三、“鳳眼” 要有神韻
畫龍要點睛,首段就是“龍”的眼睛,也是“鳳眼”。“鳳眼”是“鳳頭”最有神的一筆,最能體現出活力,它有兩層含義:
(1)鳳眼要“明”
“明”就是明確,鳳眼要點明中心,亮出主旨。其出現的位置可以是段首的第一句,開門見山,比如蘇洵《六國論》和韓愈《伶官傳序》的觀點。也可以首段的最后一句在引用材料和稍加議論之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觀點,回應題目;或者把這樣的觀點句子單獨成段強調觀點。
下面是學生習作《于力行中汲力,揚復興之燈火》的“鳳眼”。
① 陸游詩中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②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③ 一句句、一聲聲都在勸勉我們,凡事要努力實踐、竭力而行。 ④ 力行是古代君子的大德。 ⑤ 而身處“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的當代青年,也應于力行中汲力,揚民族復興之燈火。
① 句引用陸游的詩中的“躬行”,照應題目中的“力行”,并且由“躬行”推導至唯有“躬行”才能“絕知”,其另一面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引用非常恰當; ② 句的引用異曲同工; ③ 句的評議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④ 句用古代君子證明“力行”是大德; ⑤ 句回到眼前當代青年“于力行中汲力,揚民族復興之燈火”,明確點題。示例的首段不論是哪一句都緊扣“力行”這個關鍵詞,最后一句明確提出論點,回應題目。
(2)鳳眼要“靚”
鳳眼不僅要“明”還要“靚”,“靚”就是靚麗、典雅。作為“鳳眼”的主旨句需進行加工潤色。要選用恰當的句式強化表達的重點,比如六國論的“故曰:弊在賂秦也”,用的是判斷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用的是并列句,先否定再做出判斷,提出觀點。還可以通過使用修辭來增加文采,或使用修飾語來增強表達的效果。
下面是學生習作《品故事香茗獲前行力量》的“鳳眼”。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如是說。一個個好的故事,流傳成一段段千古佳話,浸泡成一杯杯醇美香茗,潤澤心田。它們或增進交流,引人共鳴,點亮智慧明燈;或改變命運,展現形象,激勵繼續前行。做立于新時代浪尖的昭昭吾輩,更當細品這杯中國故事的香茗,汲取力量,奮然前行。
最后一句點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中國故事是一杯香茗,讀故事就是品香茗,句中有著雙重意境,把“讀中國故事”這一普通敘事,描摹得有情調韻味,這樣的主旨句立馬使鳳頭靚了起來。
總而言之,寫議論文,特別是考場作文,開頭特別重要。要讓作文的開頭亮起來,就是要把它寫成鳳頭,要“小而全還要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