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朋友圈又被旅行大片刷屏了!但當你興致勃勃地規劃行程時,是否想過可能踩中這些法律陷阱?小王剛在云南被旅行社“割韭菜”,小張遭遇導游強制購物,小趙的網紅海島游直接變成“買家秀”現場……別慌!法律就是你背包里最剛的“避坑神器”!
案例一:旅行社的套路,防不勝防?
小王刷到某平臺“999元云南六日游”,宣傳頁寫著“五星住宿+全程無購物”,簽合同時卻被告知“特價團需補繳古城維護費500元”,行程中還被拉進購物店耗掉半天時間。
朱律師說法:
1. 鎖定核心條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五十八條規定, 在旅游合同中必須明確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服務安排和標準。 簽字前務必逐條核對,且旅游合同應當采取書面形式簽訂,不能輕信旅行社的口頭承諾。
2. 警惕低價陷阱:若團費明顯低于成本價(如機票+酒店已超售價),要提高警惕,很可能存在隱藏消費。
3. 維權動作:保留宣傳頁、合同原件,在網絡平臺預定的可使用時間戳進行留證,必要時可向消費者協會及文旅局投訴。
案例二:導游強制消費,只能忍氣吞聲?
小張報的旅游團,導游在車上舉著話筒喊話:“每人最低消費3000元,不買別想回酒店!”游客被迫在指定商店買回一堆高價乳膠枕。
朱律師說法:
1. 直接拒絕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九條中規定:“旅游者有權自主選擇旅游產品和服務,有權拒絕旅游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2. 取證技巧:及時錄音錄像(重點采集導游或旅行社強制消費的音視頻資料),被強制消費的應保留購物小票。
3. 知情同意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九條中規定:“旅游者有權知悉其購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真實情況。旅游者有權要求旅游經營者按照約定提供產品和服務。”
案例三:網紅景點變“照騙”,只能認栽?
小趙花5000元訂了“馬爾代夫同款”游,宣傳視頻里的玻璃海實為渾濁灘涂,所謂“私家海灘”擠滿商販。更離譜的是,行程單上的“豪華游艇”竟是破舊漁船!
朱律師說法:
1. 定性欺詐索賠:《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2. 證據鎖定:拍攝現場對比圖、保存電商平臺宣傳截圖、與店家溝通記錄等。
3.旅游合同關鍵項核對清單:
(1)旅行社、旅游者的基本信息
(2)旅游行程安排
(3)旅游團成團的最低人數
(4)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服務安排和標準
(5)游覽、娛樂等項目的具體內容和時間
(6)自由活動時間安排
(7)旅游費用及其交納的期限和方式
(8)違約責任和解決糾紛的方式
旅行本該是治愈心靈的良藥,別讓套路毀了詩與遠方!收好這份指南:合同要較真,強制消費要硬剛,貨不對版要索賠。下次出發前,記得把法律“裝”進背包——它才是陪你乘風破浪的最強搭子!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