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25)02-0027-1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tourism
acase studyofTsingtaoBeerMuseum CAI Li-bin,ZHANGJia-yi,ZHU Xiao-t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loo,China)
Abstract:In the era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touristhas transitioned frommere servicerecipientto value cocreator.Taking the TsingtaoBer Museumasacase study,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mechanismthrough which tourist's environmentalftinfluences theirvalueco-creationbehavior inthecontextof industrialtourism.Thestudyreveals that tourist'senvironmentalftcomprisessixdimensions:cognitivefit,resourcefit,servicefit,functionalft,involvement fitandvalue fit.To revealthedriving mechanismof tourist’svalueco-creation behavior,the studyconstructsadualmediation model:“tourist-environment fit→flow experience/relationship quality $$ tourist’s valueco-creation behavior”. Empirical tests indicate that tourist-environmentfithasa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onflow experience,relationship quality,and tourist’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Flow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relationship quality,andrelationshipqualityhasasignifcant positive impactontourist’svalueco-creationbehavior.However,while flowexperience hasapositive impactontourist’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this impactisnot significant.Mediating testsrevealthatrelationshipqualityhasasignificantpartialmediating efectintheinfuenceoftourist-environmentfiton tourist'svalueco-creationbehavior,whilethemediatingeffectoffowexperienc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is notsignificant,andthechainmediating efectoftourist-environmentft→fowexperience→relationshipquality→tourist's valueco-creationbehaviorisalsonotsignificant.Therefore,itissuggestedthatindustrialtourismsitessuchastheTsingtao Beer Museum should stimulate the tourist’s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s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 fitoftourists,promoting thequalityoftherelationships,and constructingvalueco-creation scenarios to impro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Keywords:industrial tourism;tourist-environment fit;flow experience;relationship quality;tourist’svalue cocreationbehavior
一、引言
工業旅游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伴隨傳統工業轉型需求而興起。國外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工業旅游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遺產旅游[1]、工廠觀光旅游[2]、工業旅游可持續發展[3]等方面。國內學者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內容主要集中在工業旅游概念內涵[4、工業旅游空間分布[5、工業旅游開發[等方面。國家旅游局于2017年12月發布的《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規范與評價》將工業旅游定義為“以運營中的工廠企業等為核心吸引物,開展參觀、體驗等活動的旅游形態”[7]。當前,在我國經濟向集約化轉型的背景下,工業旅游成為傳統工業企業突破單一結構的重要路徑,其市場潛力正加速釋放,成為文旅產業布局的新焦點[8]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發展,旅游者的角色已經從服務接受者轉變為價值共創者[9]。旅游者不再游離于體驗價值創造活動之外,而是更為廣泛、深入地參與價值共創之中,在旅游決策和活動中投入更多自身的資源,由此便產生了旅游者的價值共創行為。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是旅游者通過與價值共創服務生態體系中的各成員進行互動,反饋自身旅游需求,并參與旅游產品的設計、改進、使用、推廣等過程,創造提升體驗價值的行為[10]。關于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游客價值共創行為主要由互動、反饋和推廣三個行為維度構成[10]。關于驅動因素的研究,主要分為企業與游客兩個角度:前者涉及企業支持力度與景區供給質量[11-12],后者包括游客個人特征、信息交互意愿、體驗價值感知等[12-14]。在作用效果方面,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旅游者參與價值共創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滿意度、忠誠度和消費支出,推動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11]
綜上所述,工業旅游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旅游者的價值共創行為對提升旅游者體驗質量和推動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因此,在工業旅游情境下研究旅游者的價值共創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對于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且未有研究從“環境契合度”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而環境契合度作為游客對旅游地感知與評價的核心維度之一,能夠激發游客的能動性與自我實現感,可以成為價值共創行為的關鍵前因。因此,本文以個人環境契合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為框架,選取啤酒博物館作為案例地,探究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參與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路徑。首先,通過構建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在理論上把環境契合度與價值共創行為引入工業旅游的研究體系,拓展該領域的研究邊界。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在實踐層面揭示環境契合度對價值共創行為的作用機制,為企業引導游客共創體驗、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一定的策略依據,助力工業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二、相關理論基礎
本文選擇了個人環境契合理論和社會交換理論作為研究框架。首先,個人環境契合理論聚焦于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與適配關系,能夠系統闡釋旅游者在工業旅游場景中對環境的認知、資源、服務等多維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這種契合如何激發旅游者主動參與價值共創的動機。其次,社會交換理論是基于“互惠”原則,揭示旅游者在獲得契合環境帶來的積極體驗后,采取一系列的價值共創行為對旅游企業進行回報的內在邏輯。二者的結合為本文研究提供了互補的理論基礎:個人環境契合理論從“需求-供給”的靜態匹配切入,而社會交換理論則從“體驗-回報”的動態互動切入,共同為揭示工業旅游中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復雜機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一)個人環境契合理論
“個人-環境契合度(Person-Environment Fit;P-EFit)”是組織行為學領域研究“人-環境”互動的重要理論[15],它表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致性、相似性、匹配程度,以及個人與環境滿足彼此要求的能力[16]。Kritsof將個人-環境契合度劃分為補充性契合度與互補性契合度兩類,其中互補性契合度又包括需要-供給契合度和要求-能力契合度[5。在以往的研究中,個人-環境契合度多集中于組織行為學領域,涵蓋個人-組織契合度、個人-工作契合度、個人-團隊契合度等方面。隨著將個人-環境契合度的概念拓展至休閑游憩領域,有學者提出了游憩者-游憩環境契合度(RecreationistEnvironmentFit;R-EFit),以此描述游憩者與游憩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20]。陳希等以西江千戶苗寨為案例,構建并驗證了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發現旅游者的熟悉感、恢復性環境特征和游憩性環境困擾是影響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關鍵前置變量[21]。蔡禮彬等以嶗山風景區為調研地,基于自我調節態度理論,探討了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機制,其研究結果顯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難忘的旅游體驗、地方依戀以及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2]。孫佼佼等以環境契合度為理論基礎,構建了旅游者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模型,證實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主觀幸福感的拓展與重塑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和預測力[23]。因而本文在將個人環境契合理論引入工業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研究時,從旅游者與環境契合的角度出發,通過打破以往研究將旅游者和旅游供給方割裂開來的局限,揭示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形成機理,以明確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概念與構成。
(二)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皆為理性的利益追求者,人際互動的過程就是利益交換的過程。對己方收益進行回報是個體在社會互動中維持正效能關系的必要手段,這不僅是一種“互惠需要”,也是驅動社會交換行為發生的基礎[24]。營銷學者將社會交換理論延伸并應用于消費者行為領域,解釋了顧客公民行為的形成機理,提出顧客公民行為是顧客在與企業交互過程中,因感知到自身受益于企業而產生的一種主動或被動的回報行為[25]。在旅游消費情境中,旅游者作為旅游企業的顧客,其行為同樣適用上述公民行為[26]。有學者運用社會交換理論闡釋了旅游業中的旅游者公民行為,證實了高質量服務能促使旅游者產生積極情緒,進而轉化為有利于目的地發展的游客公民行為[27]。還有學者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發現游客與居民之間的積極接觸能激發游客的環境責任行為[28]。由此可見,社會交換理論能夠為本研究構建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模型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此外,在旅游環境中,旅游者所感知到的與環境的契合以及體驗到的心流狀態,都是在社會交換中所獲得的有價值的利益。這些利益不僅有利于提升旅游者對環境的滿意度,使其與環境建立起信任、承諾等密切的關系,還能驅動旅游者通過互動、反饋、推廣等有益行為對旅游地進行互惠回報。
三、旅游者-環境契合度概念模型的建立及驗證
基于上述理論框架,本文采用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研究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構成維度。首先,選取啤酒博物館進行調研;其次,選擇用戶在攜程、馬蜂窩上發表的相關評論,以及在馬蜂窩上發表的游記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并將馬蜂窩游記文本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啤酒博物館作為研究案例地,原因有二:
一是啤酒博物館具有工業旅游的代表性。啤酒博物館位于啤酒的發祥地—登州路56號,于2003年8月15日啤酒百年慶典之際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國內首家專業啤酒博物館。啤酒博物館將啤酒百年發展歷程及其釀造工藝與現代化生產作業區相結合,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為一體,早在2004年就被列入國家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并被譽為“中國工業旅游旗幟”,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單位。
二是啤酒博物館的數據收集更具可行性。相比其他工業旅游地,成立于2003年的啤酒博物館經過22年的運營打磨,接待了近千萬名游客,涵蓋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工業旅游發展更為成熟、更具規模,因此其資料獲取和數據收集相對可行。
綜上,基于啤酒博物館的典型性和數據收集的可行性,本研究選取啤酒博物館進行調研,可以更好地獲取理論構建所需的數據和經驗。
(二)資料采集
首先,以“啤酒博物館”為關鍵詞在攜程評論板塊進行檢索,攜程顯示有關啤酒博物館的評論數量共有11468條,但因其最多只展示300頁評論,故最終爬取到3000條評論,共155422個字。同時,以“啤酒博物館”為關鍵詞在馬蜂窩評論板塊進行檢索,因馬蜂窩最多只展示5頁評論,故最終共獲取評論23196個字。然后,通過逐條閱讀后,將機械復制景點介紹和僅僅表達“體驗很好”“值得推薦”“非常滿意”等無實質性內容的評論進行剔除。最后,以“啤酒博物館”為關鍵詞在馬蜂窩游記板塊進行檢索,共檢索到50篇游記,經過逐篇閱讀,依循游記內容具有“代表性”和“豐富度”的原則,剔除僅對啤酒博物館浮光掠影、輕描淡寫式的多行程游記,最終選取深度游記17篇,共24947個字。
(三)資料分析
1.開放性與主軸性編碼
本文將搜集到的文本導入到NVivol1軟件中。首先,圍繞“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這一核心,不帶任何預設和偏見,將所有能夠反映旅游者與環境契合度的語句進行逐行逐句編碼,得到初始概念。然后,將反映同一現象的概念進行聚類,形成范疇,并在此過程中剔除了重復頻次低于5次的初始概念,得到了76個初始概念和14個范疇。最后,經過主軸編碼,共概括出6個主范疇,分別是認知契合、資源契合、服務契合、功能契合、涉入契合和價值契合,如表1所示。
2.選擇性編碼
本文通過對原始資料和概念、范疇的深入分析,提煉出了“旅游者-環境契合度”這一核心范疇,選擇性編碼過程如圖1所示。故事線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由認知契合、資源契合、服務契合、功能契合、涉入契合、價值契合6個維度構成。其中,認知契合、資源契合、服務契合、功能契合屬于需要-供給契合度,涉入契合屬于要求-能力契合度,價值契合屬于補充性契合度。需要-供給契合度與要求-能力契合度二者共同構成互補性契合度,互補性契合度與補充性契合度共同構成了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其中,需要-供給契合度是從個人角度出發,在于衡量環境的供給是否與旅游者的需要相一致,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是否依賴環境供給加以滿足。研究發現,在工業旅游環境中旅游者對環境供給的需要可歸納為認知、資源、服務、功能四個方面。要求-能力契合度是從環境角度出發,在于衡量旅游者具備的能力是否與環境要求相匹配,即旅游者若想在旅游環境中順暢地開展旅游活動,須得充分調動和發揮其自身的知識、技能、先前旅游經驗、理解欣賞審美等各項能力,方能達到環境的要求,從而盡情享受活動過程并獲得良好的體驗。需要-供給契合度與要求-能力契合度二者共同構成互補性契合度,其關注的是環境與旅游者供需關系的匹配性。而補充性契合度在于衡量旅游者是否認同環境所體現的價值。因為旅游者與環境都擁有“個性特征”,所以當個體與環境的“個性特征”相似時,就會產生補充性契合,使旅游者感受到自身的文化、價值觀、性格等與環境接近,從而減少心理距離,提高旅游者對環境的認可度。
3.理論飽和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前期未使用的馬蜂窩游記文本對所構建的概念模型進行飽和度檢驗。結果顯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6個主范疇都沒有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且各范疇之間也未出現新的關系,因此該研究所構建的概念模型在理論上是飽和的。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構建
本研究將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定義為:環境的資源、功能等條件符合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者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和專業能力滿足環境所要求的程度。本文將工業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者心流體驗定義為:旅游者參與工業旅游活動時,沉浸于活動的內容和目標,排除無關的知覺和想法,對環境具有控制感,心情非常愉快且感覺時間過得很快的狀態[29]。根據研究情境,本研究將關系質量定義為:旅游者對個人與工業旅游企業雙方關系強度的總體評價,并重點關注旅游者滿意、信任、承諾三個維度[30]。關于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本研究借鑒了左湘提出的互動、反饋、推廣三個維度的劃分方法[10]。其中,互動指不同主體面對面或網絡交流的方式發生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反饋指的是旅游者將產品服務感受等消息反饋給供給方以促進產品服務提質升級;推廣即指旅游者的傳播、推介行為。
由于心流體驗對所處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環境不符合參與者的要求,則參與者很難產生心流體驗[3。因此,心流體驗源于環境挑戰與個人技能的平衡,參與者擁有的技能若與環境挑戰所需的技能達成平衡,則參與者能獲得良好的控制感與順暢感,會使人覺得滿足、高度專注、渾然忘我、沉浸、無法停止、投入,體會到隨心所欲、自由掌控及愉悅的感覺。換言之,若旅游者與環境相契合,則表明環境供給符合旅游者的需要,為產生心流體驗提供了先決條件;若旅游者自身的知識、技能、能力符合當下環境的要求,則實現了環境挑戰與個人技能的平衡,為產生心流體驗提供了必要條件[20]。曹勝雄等以玉山登山者為例,對游憩者-環境契合度的前因后果的研究也表明,環境契合度對心流體驗產生顯著正向影響[32]。曹勝雄等的研究表明,環境契合度可以有效預測心流體驗的發生[33]。Lo的研究表明,需要-供給契合、要求-能力契合對心流體驗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4]。據此,本研究認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越高,旅游者越可能產生心流體驗,故提出如下假設:
H1: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
關系質量是顧客與企業在長期互動關系中形成的動態質量感知,也是交易雙方的關鍵人員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合作過程產生的效果進行的評價和認知。好的關系質量意味著滿意、信任與承諾[30],即良好的關系質量能使旅游者從與環境的契合中體會到積極情感,對環境形成積極態度,進而激發信任,促進旅游者對環境產生更高的情感承諾[35]。根據社會交換理論,旅游者與旅游環境越契合,旅游者所體驗到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越高,其對運營此環境的旅游企業也就越表現出互惠傾向,更愿意與旅游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由此可預測,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可能對關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同時,已有學者從其他契合的視角證實,契合對關系質量有顯著影響。如王芳等通過研究顧客契合對于圖書館關系質量的影響發現,顧客契合對關系質量有顯著正向影響[36];張輝等以酒店和旅行社為例的研究表明,旅游品牌契合對品牌關系質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35];劉小燕等以文化遺產旅游地為例的研究表明,游客契合度能顯著影響游客與目的地的關系質量[7]。綜合以上,提出如下假設:
H2: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關系質量有正向影響。
旅游者是否參與價值共創中,一方面取決于其參與意愿、知識水平、技能等個體因素,另一方面取決于其所處的環境能否提供必要的支持[38]。個人-環境契合理論強調個人的行為態度是由個人本身與其所處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決定的,當旅游者與環境高度契合時,旅游者會熱衷于分享、交流和討論在旅游地的體驗經歷[39],同時旅游者在與這些環境要素的互動中也會創造價值[3]。宋學通等以文化創意型旅游地為例,證實了關系感知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正向的間接效果,即旅游者對旅游地的整體評價越高,就越容易對旅游地產生認同,進而會參與目的地的價值共創行為之中。雖然宋學通在研究中未探究關系感知對價值共創行為的直接作用,但其研究表明二者的關系存在正向的痕跡。而“契合”作為高度的關系感知,會對價值共創行為產生更高程度的推動作用[40]。因此本文認為旅游者與環境的契合度正向影響旅游者的價值共創行為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提出如下假設:
H3: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正向影響。
衡量旅游者與旅游企業之間關系質量的標準包括滿意、信任、承諾三個方面[30]。處于心流狀態會使人感到快樂和滿足,并希望繼續從事當前的活動。同時持續不斷的愉悅體驗還可能帶來積極的影響或滿意的反饋[41]。已有研究表明參展商的心流體驗對參展滿意度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42]。因此,本研究認為心流體驗可能是預測滿意度的關鍵前因變量。此外,由于心流體驗能使旅游者沉浸在當前環境中,通過發揮自身技能而獲得控制感。在強控制感的狀態下,旅游者能敏銳地發現旅游環境的更多信息,包括價值承諾等,并在對這些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中對此產生一定的認同感,而這些認同感的建立是對旅游企業信任的基礎,會使旅游者更加相信旅游企業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進而會形成更加積極的情感,對企業的信任得以加強[43]。據此推斷,心流體驗對信任有正向影響。此外,由于心流體驗是旅游者在環境中獲得的一種以專注和愉悅感為特征的積極體驗,旅游者在享受過這種積極體驗后會傾向于產生情感承諾,進而產生持續使用的意愿,這正如田騰龍所證實的心流體驗對用戶黏性有積極影響[44]。故而本文推論,在心流體驗狀態下,旅游者有與旅游企業維持有價值關系的持續愿望,即旅游者更傾向于對企業作出承諾。再者,在實證研究方面,林耀南等以鼎泰豐為例,證實了餐飲業服務的心流體驗對關系質量有顯著正向影響[45]。綜合上述,提出如下假設:
H4:心流體驗對關系質量有正向影響。
心流體驗會使個體沉浸在某項活動中,并通過給個體帶來的正面情緒,使其更愿意進行額外的付出[46],表現出更多的非交易性行為。譬如,在線評論、參與網絡社群、口碑宣傳、提供反饋、參與服務創新等行為[37]。研究表明心流體驗對創造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47]。Reid通過研究虛擬社群中用戶的感知有用性和心流體驗對用戶創造力的影響機制,認為心流體驗越高,用戶越易展示出創造性行為[48]。Novak等在研究線上環境消費者體驗時也發現,心流體驗與探索性行為呈正相關,即當消費者達到心流體驗時,他們更樂于嘗試新的任務,喜歡嘗試新的事物[49]。此外,在心流體驗狀態下,個體還愿意嘗試反饋自己的需求和建議。譬如,吳海萍在對虛擬品牌社群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時發現,心流體驗對知識分享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認為在心流狀態下個體更愿意進行互動與分享[50。姜思博在研究虛擬CSR共創行為時發現,心流體驗對顧客的知識共享行為和公民行為具有直接影響[51]?;谏鲜龇治?,提出如下假設:
H5:心流體驗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正向影響。
關系是雙向的,互惠理論也表明,若旅游企業與旅游者建立了積極關系,旅游者會主動對企業采取積極行動,作為對此關系的回報,并做出幫助他人、向他人推薦、提出有效建議等一系列自發行為[52]。因此價值共創行為可以被視為關系質量的延伸和強化。有學者的研究表明關系質量體現了旅游者對旅游企業的滿意、信任與承諾程度[30]。譬如,張新圣等通過構建虛擬品牌對社區消費者價值共創意愿的影響模型,發現關系質量可以影響消費者參與價值共創行為的積極性。其中,信任可直接產生影響,而滿意則需通過信任的中介發揮作用[53]。遲銘等通過探索移動虛擬社區的關系質量對價值共創行為中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發現,成員-平臺關系質量與成員-成員關系質量對組織公民行為均具有顯著影響[52]。因此本文認為關系質量是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重要預測指標,二者關系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故提出如下假設:
H6:關系質量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正向影響。
最終,本研究提出6條假設,這些假設模型如圖2所示。
(二)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填寫說明。第二部分為問卷主體,包括上述假設模型中提到的各潛在變量的測量。其中,各變量的測量題項均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設計。鑒于目前還未有學者對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進行過研究,故而對于此部分的測量主要參照扎根后的結果構建。該量表由認知契合、資源契合、服務契合、功能契合、涉入契合、價值契合6個維度構成,如表2所示。心流體驗測量量表主要參考Liu等[54和張圓剛等[4的研究,從享受、專注、忘卻時間、控制感、四個方面測量,如表3所示。關系質量測量量表主要參考劉小燕等的研究[37],從滿意、信任、承諾三方面進行,如表4所示。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測量量表主要參考左湘的研究[1],從互動、反饋、推廣三方面測量,如表5所示。第三部分為旅游者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征,主要包括對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等信息的調查。
五、實證分析
本研究于2023年12月在啤酒博物館進行預調研。通過隨機抽樣,在啤酒博物館品酒廳發放問卷,共得有效問卷85份,用于檢驗問卷信效度并完善題項表達。結果顯示,各題項均應保留。因此研究于2024年4一5月開展正式調研,正式調研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線上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聊天發送等形式,針對性地邀請去過啤酒博物館的朋友進行填寫,共獲得問卷87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線下則選在周末和“五一”前往啤酒博物館游覽的最后一站—Tsingtao1903餐廳進行實地調研,對游覽結束后前往Tsingtao1903餐廳品酒的旅游者進行隨機抽樣,現場共發放問卷370份,回收有效問卷319份。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正式調研共發放問卷457份,有效問卷391份,有效率為85.6% 。
(一)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如表6所示,各題項均值介于3.94\~5.49,表明受訪者對各題項的態度都處于中等以上,標準差介于 1.086~1.582 ,表示所有樣本都無特殊極端值,說明均值代表性大,適宜繼續信度分析。同時,通過SPSS24.0分析,得到樣本數據的偏度介于-0.918\~-0.047 ,峰度介于 -0.770~1.101 ,滿足偏度絕對值在2以內,峰度絕對值在7以內,代表數據全部符合單變量正態分布[55]。故而樣本數據可以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研究。
(二)信度分析
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采用事前預防和事后檢驗兩種方法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控制。一是事前預防。首先,在問卷中不明確顯示研究目的,并在問卷中隱去變量名稱,以防止被試出于自我保護傾向或社會贊許性反應而沒有真實作答;其次,告知被試,此為匿名調查,且在被試填寫問卷時特意為其制造無人在旁的填寫環境,使其更加真實地對環境責任行為問題進行回答。二是事后檢驗。首先,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未旋轉時析出一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 32.6% ,小于 50% 的臨界值[5,表示不存在單一因子可解釋所有變量的大部分方差,故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問題不嚴重;其次,采用CFA比較法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兩個模型卡方值差異達顯著水平。以上兩種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程度處于可接受水平,不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嚴重影響。
2.信度分析
本研究借助SPSS24.0對量表進行信度分析,發現量表各維度的Cronbach’s ∝ 系數均大于0.8,表示問卷總體信度良好(見表7)。
(三)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1)各量表相關性檢驗
通過KMO測量與Bartlett球形檢驗,判斷量表各題項的相關性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檢驗后發現各變量的KMO值均在0.8以上,Bartlett球形檢驗值均為 p=0.000lt;0.05 ,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各量表均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見表8)。
(2)各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旅游者-環境契合度量表通過主成分分析與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后提取6個公因子,6個公因子共解釋了 73.63% 的總方差,顯示因子解釋效果較為理想。 TEF13 和 TEF16 兩個題項的交叉載荷量大于0.4,因此,需要進行剔除。經過純化后,各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在0.6\~0.9,同一理論層面因子的測量題項經過旋轉后均聚集到一起,并解釋了 75.4% 的總方差,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9)。
分別對心流體驗、關系質量和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量表進行主成分分析與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三者旋轉后均析出了一個因子,分別解釋了77.1% / 68.08% / 62.29% 的方差,且各因子載荷量都大于0.6,說明本研究對三個變量的題項選取較為合理,量表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見表10)。
2.驗證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標準化因素負荷量(Std.)、多元相關系數的平方(SMC)、組合信度(CR)、平均提取方差(AVE)來檢驗樣本的收斂效度。對9個變量的AVE值及CR值進行計算,結果如表11所示:標準化因子載荷除 VCB4 為0.58外,其余均大于0.6,且每個變量均為顯著,CR值均在0.7以上,AVE均在0.5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模型各因子內部的一致性較高,具有收斂效度。
如表12所示,每個變量的AVE平方根都大于其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均通過了區分效度檢驗。因此,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心流體驗、關系質量、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變量之間的區別效度良好。
(四)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擬合度檢驗
模型擬合度的主要評估指標為 χ2 Idf、RMSEA、GFI、AGFI,另外還包括TLI、CFI、IFI、Hoelter'scriticalN(CN)。本研究 χ2/df=2.193lt;3 ,屬于理想狀態;RMSEA =0.055lt;0.08 , TLI=0.917gt;0.9 CFI=0.925gt;0.9 / IFI=0.925gt;0.9 / CN=208gt;200 ,表明擬合度良好,雖然GFI為0.870,AGFI為0.847,略小于0.9的標準,但仍處于可接受的標準,整體而言,假設模型處于良好的狀態。
此外,前面描述性統計部分提到樣本數據符合單變量正態分布,但樣本峰度值大于5,因此不符合多元正態分布[57]。若用極大似然法估計,即便不符合多元正態分布,估計的參數仍具有穩健性[58],但如果不符合多元正態分布, χ2 會被高估,標準誤差被低估,從而使得模型擬合度指標被低估[59],因此需要用Bollen-Stine bootstrappedpmodification0 )方法進行 x2 校正,并用校正后的 x2 重新修正模型整體擬合度。校正后的 χ2 為518.367,為執行bootstrap2000次的估計 χ2 加總平均值。通過這個χ2 重新計算每一個指標的擬合度,最終得到修正后的模型整體擬合度如表13所示。各項擬合指標均符合標準,表明模型擬合良好。模型與數據的匹配度優異,能很好地解釋數據之間的相關或因果關系,可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2.路徑分析與假設檢驗
如表14和圖3所示,假設檢驗的結果除了H5不成立外,其他假設均得到了樣本數據的支持。具體表現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心流體驗、關系質量、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均有顯著正向影響( β1=0.469 plt;0.001 ·β2=0.565 plt;0.001 ·β3=0.362 plt;0.001 ),即H1、H2、H3成立;心流體驗對關系質量有顯著正向影響( β4=0.149,plt;0.05) ,即H4成立;關系質量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 β 6=0.425 ,plt;0.001. ),即H6成立;而心流體驗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并無顯著正向影響( β5=0.008 pgt;0.05 ,故H5不成立,這可能與工業旅游情境下心流體驗的即時性和個性化特點有關。首先,工業旅游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展示與有限互動空間,使旅游者產生的心流體驗具有明顯的即時沉浸特征,這種瞬時性心理狀態雖能提升當場的體驗強度,但缺乏持續的情感沉淀和認知轉化機制,導致其對價值共創行為的驅動效能未能充分釋放。其次,心流體驗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心理反應,在工業旅游群體性參觀場景中,個體間的體驗強度差異可能削弱整體層面的統計顯著性。
(五)中介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ping法進行中介效果檢驗。由表15可知,間接效果存在且顯著,表示中介效果存在;直接效果小于總效果且顯著,表明為部分中介效果。其中,中介效果 ① 不顯著,表明心流體驗在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中不存在顯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果 ② 顯著,表明關系質量在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中存在顯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果 ③ 不顯著,表明此關系中不存在顯著的鏈式中介效果。從中介效果差值來看,中介效果 ② 比中介效果 ① 和中介效果 ③ 的差異達顯著水平,表明關系質量發揮的中介效果要顯著強于心流體驗以及二者的鏈式中介效果;中介效果 ① 和 ③ 的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代表心流體驗發揮的中介效果與二者的鏈式中介效果有差異,但不明顯。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本研究結合網絡文本,通過扎根理論方法,探索出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由認知契合、資源契合、服務契合、功能契合、涉入契合與價值契合6個維度構成。同時,本研究設計并驗證了工業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測量量表,為后續實證研究奠定了概念和測量基礎。
2.本研究通過構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 $$ 心流體驗/關系質量 $$ 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雙中介模型,揭示出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驅動機理。從假設檢驗結果來看,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心流體驗、關系質量、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心流體驗對關系質量有顯著正向影響,關系質量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心流體驗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有正向影響,但并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與工業旅游情境下心流體驗的即時性和個性化特點有關。
從中介檢驗結果來看,心流體驗與關系質量共同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但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直接作用更強。在總間接效果中僅關系質量在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中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相比之下,心流體驗在二者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不顯著,旅游者-環境契合度 . 心流體驗 $$ 關系質量 $$ 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鏈式中介效果也不顯著。其中,心流體驗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沒有影響,若其上升到關系質量,可以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發揮作用,但效果不顯著,原因在于過長的傳遞鏈條會產生多樣化的結果,從而削弱目標作用效果。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心流體驗具有明顯的個性和時效性,在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激勵作用過程中,經過了心流體驗這一“不穩定”變量后,其作用雖可上升到關系質量層面,但影響式微,削弱了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正向效果。
(二)管理啟示
本文根據啤酒博物館發展的現實需要,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1.注重多維交互,增強環境契合。假設檢驗結果顯示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最大。基于旅游者-環境契合度的多維結構特征,工業旅游企業應系統提升各維度契合水平以促成旅游者與旅游環境的契合,引導旅游者參與價值共創行為之中。其一,在認知契合方面,啤酒博物館應加強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屬性,融入參與性與趣味性,并針對玻璃墻等安全隔離設施,配備更加生動的解說和展示系統。同時,還應在參觀過程中充分調動旅游者的感官,給予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難以實現的感官享受。其二,在資源契合方面,啤酒博物館應重點打造能夠快速擊中旅游者內心的“刺點”,提高旅游者與展品、空間之間的互動。此外,還應按照全方位、全系列的路徑進行紀念品的設計和研發,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其三,在服務契合方面,針對多數游客未使用博物館提供的自助語音導覽服務的現象,啤酒博物館應在前期做好告知工作,并通過引入藍牙定位或RFID技術,使講解器能夠自動感應展品信息,實現智能化語音講解。其四,在功能契合方面,啤酒博物館在提供工業旅游活動時,應盡可能結合自身設施條件以及旅游者的實際需求營造輕松愉悅的旅游氛圍,包括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細致周到的服務等,為旅游者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其五,在涉入契合方面,啤酒博物館在進行資源開發設計時應進行廣泛調研,確保其內容與形式能被大多數旅游者理解和接受,以吸引旅游者深入了解內容。其六,在價值契合方面,啤酒博物館應將工業旅游項目與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相結合,以企業文化的原真性為基石講好企業故事,使旅游者深入體會到啤酒的品牌價值。
2.保障關系嵌人,提升關系質量。無論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作用的關系質量都會對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產生影響,提升關系質量是促進旅游者價值共創行為的重要著力點,工業旅游企業管理者應主動尋求與旅游者建立密切的關系,通過滿意、信任、承諾三方面來提升關系質量。其一,滿意度意味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被實現和滿足的程度。要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旅游供給就要盡量貼近旅游者的期望。從問卷數據來看,涉入契合和服務契合的均值在6個維度中最低,因而啤酒博物館應著重加強這兩方面的打造。其二,信任表現為旅游者對工業旅游體驗的期望與認可。啤酒博物館應以真實性為原則開展翔實貼切的宣傳和展示,使旅游者的期望與實際體驗相吻合,并通過提供更多實用性的旅游信息幫助旅游者簡化決策。同時,由于權威認證被寄予較高的信任度,啤酒博物館還應進一步樹立自身品牌形象,以得到更多權威機構的認證和推薦,提升自身的信譽度。其三,承諾代表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積極態度和依戀程度。啤酒博物館應在與旅游者前期有限的聯結與接觸中努力展現自身的可靠性與誠實性,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充滿信心。此外,旅游地個性能夠激發旅游者與潛在旅游者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因此啤酒博物館還應結合自身特點進一步開發和塑造有別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和個性,以便在日益同質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旅游者的認可和青睞。
3.營造參與氛圍,激發共創意愿。旅游者體驗是價值共創的基礎,旅游者與工業旅游企業在持續的資源交換、互動、對話和合作中完成價值共創,工業旅游企業應當為旅游者提供價值共創的平臺和機會,設置專業團隊對價值共創平臺進行管理。首先,啤酒博物館可在旅游環境中為旅游者搭建有效的互動平臺,提供更多互動機會,同時還應提供便利的意見反饋渠道,幫助博物館分析現有不足,制定未來規劃。其次,啤酒博物館應鼓勵旅游者在各大平臺和社區分享自己的體驗,幫助工業旅游更好地傳播正面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價值共創的實施也應追求循序漸進。啤酒博物館可首先激勵自我效能感較強的旅游者,因為此類旅游者往往對自身知識、技能等有足夠自信,對于自己參與價值共創的能力也有較好的評價和較高的信念。然后,再由這些自我效能感強的旅游者帶動和爭取其他旅游者參與其中,從而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者價值共創體系。
[參考文獻」
[1] SZROMEK AR,BUTLER R W.A re-positioning of post-industrial heritage in Upper Silesia,Poland,into an integratedthematic tourist route [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24,19(2):310-330.
[2]HILARY O.Flaming smokestacks:Kojo Moe and night-timefactory tourismin Jap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chaeology,2017,4(1):59-72.
[3]ALEKSANDRAK,OLEKSII L,TETYANAP,etal.Post-industrial tourism as a driv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Sustainability,2021,13(15):8145.
[4]王寶恒.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08-114.
[5]唐健雄,馬夢瑤.多尺度視角下長株潭城市群工業旅游空間布局及聯動模式[.地理科學,2021(8):1428-1436.
[6]呂建昌.中西部地區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思考:以三線工業遺產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21(4):153-160.
[7]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規范與評價:LB/T067-2017[S].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7.
[8]賈洪文,張伍濤,盤業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經濟研究,2021(5):50-60.
[9]宋曉,梁學成,張新成,等.旅游價值共創:研究回顧與未來展望[].旅游科學,2022(3):36-57.
[10]左湘.基于 TPB理論的游客體驗價值共創影響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11]GRSSEMANNU S,STOKBURGER-SAUER NE.Customerco-creation of travel services:the role of company support and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J].Tourismmanagement,2012,33(6):1483-1492.
[12]李麗娟.旅游體驗價值共創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13]ELETXIGERRAA,BARRUTIAJM,ECHEBARRIAC.Tourist expertise and pre-travel value co-creation:task-relatedprocesses and beyond [J/OL].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1,37:100772[2025-01-2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973620301392? via%3Dihub.
[14]章丹.傳統村鎮旅游地游客價值共創行為意向的形成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15]KRISTOFAL.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review ofits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s [J].Personnelpsychology,1996,49(1):1-49.
[16]CHATMANJA. Match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selection andsocialization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1991,36(3):459-484.
[17]DOWNS PE,KRISTOF-BROWN A L,JUSGE TA,et al.Motivational mechanisms of self-concordance theory:goal-specificeffcacy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t[J].Journal of BusinessandPsychology,2017,32(2):197-215.
[18]TIMS M,DERKS D,BAKKER A B.Job crafting and itsrelationshipswith person-job fit and meaningfulness:a three-wavestudyD].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6,92:44-53.
[19]DEGEESTD S,KRISTOF-BROWNAL,SEONGJY.Person-group fit: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Briarcliff Manor,NY1U5IU:Acaaemy oI ivianagement,ZUio(1):1U810.
[20]TSAUR SH,LIANGYW,LINWR.Conceptualization andmeasurement of the 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J]. 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2012,44(1):110-130.
[21]陳希,張圓剛,程靜靜,等.旅游者環境契合度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研究: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例.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10):202-208.
[22]蔡禮彬,朱曉彤.旅游者-環境契合度會影響環境責任行為嗎?——以難忘的旅游體驗、地方依戀為中介.旅游學刊,2021(7):119-131.
[23]孫佼佼,徐英.環境契合度對旅游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11):168-174.
[24]孫乃娟,郭國慶.顧客承諾、自我提升與顧客公民行為: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的驅動機制與調節作用[].管理評論,2016(12):187-197.
[25]常亞平,陸志愿,朱東紅.在線社會支持對顧客公民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品牌社區的實證分析.管理學報,2015(10):1536-1543.
[26]崔婷婷.旅游資源獨特性和服務質量對游客公民行為的影響[D].馬鞍山:安徽工業大學,2019.
[27]LIUL,CUI T,WUJ,et al.Encouraging tourist citizenshipbehavior through resource uniqueness and service quality:themediatingroleof emotions]JournalofVacation Marketing,2021,27(1):45-60.
[28]TU HW,MAJF.Does positive contact between residents andtourists stimulate tourists’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roleof gratitude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2022,61(8):1774-1790.
[29]CSIKSZENTMIHALYI 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Experience [M].New York:Harperamp;Row,1990.
[30]GARBARINO E, JOHNSON M S. The different roles ofsatisfaction,trust,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2):70-87.
[31]WILLIAMS K,HARVEY D.Transcendent experience in forest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3):249-260.
[32]曹勝雄,林濰榕.游憩者-游憩環境契合度之前因與后果:以玉山登山者為例[].戶外游憩研究,2012(4):79-98.
[33]曹勝雄,古璧慎.游憩者-游憩環境契合度,情境涉入與心流之關系].體育學報,2015(2):205-219.
[34]LO YC.A study of innovative leisure sports concept-the influenceof triathlon leisure fit and flow experience on happiness:flowexperienceas amedia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Innovation,2017,10(1):318-336.
[35]張輝,陳曄.品牌契合對品牌關系質量和重購意向的影響.旅游學刊,2017(4):43-53.
[36]王芳,張輝,牛振邦.顧客契合對用戶-圖書館關系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圖書情報知識,2015(6):48-60.
[37]劉小燕,黃其新.文化遺產旅游中的游客契合,目的地關系質量與游客忠誠:游客文化智力的調節效應[.企業經濟,2019(11): 72-79.
[38]李如友.游客參與旅游體驗價值共創機理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8.
[39]王甫園.旅游者契合對目的地忠誠的作用機理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40]宋學通,李勇泉.文化創意旅游地游客價值共創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9):1218-1224.
[41]CHENJV,HTAIK S,HIELE TMB,et al.InvestigatingIterauonal touriststenuoI to revisit Iviyaar Dased oI Heeugratification,flow experience and perceived risk[J]. Journal of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amp; Tourism,2017,18(1):25-44.
[42]王云.參展商心流體驗、活動涉入對參展滿意度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43]張詩臻.B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心流體驗對購買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3.
[44]田騰龍.短視頻應用用戶感知價值對用戶粘性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9.
[45]林耀南,曾怡誠,詹家祥.服務創新,心流,體驗價值,關系質量與口碑傳播之關聯性探討:以鼎泰豐為例[].創造學刊,2020(2):1-28.
[46]張圓剛,黃業堅,程靜靜,等.城市居民壓力源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于鄉村旅游休閑參與的角度[.地理研究,2019(4):971-987.
[47]SCHUTTE NS,MALOUFF JM.Connections betweencuriosity,flow and creativity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20,152:109555.
[48]REID D.A model of playfulness and flow in virtual realityinteractions [J].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2004,13(4):451-462.
[49]NOVAK MD,WARLAND J S,ORCHANSKY AL,et al.Wind tunnel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turbulent flow in forests.PartI:uniformly thinned stands[J].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2000,95(3):457-495.
[50]吳海萍.虛擬品牌社群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6.
[51]姜思博.虛擬CSR共創中顧客契合對社會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52]遲銘,畢新華,李金秋,等.關系質量視角下移動虛擬社區治理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研究:以知識型移動虛擬社區為例.管理評論,2020(1):176-186.
[53]張新圣,李先國.虛擬品牌社區特征對消費者價值共創意愿的影響:基于滿意與信任中介模型的解釋.中國流通經濟,2017(7):70-82.
[54]LIU Y,PUB,GUANZ,etal.Online customer experienceand itsrelationship to repurchase intention:an empirical case ofonline travel agencies in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16,21(10):1085-1099.
[55]CURRANP,WEST S,FINCHJ.The robustness of test statisticsto nonnormality and specification error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Psychological Methods,1996,1(1):16-29.
[56]YLITALO J.Controlling for common method variance with partial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a Monte Carlo study D].ResearchProject,2009,33:1-33.
[57]KLINER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s,2015.
[58]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 實務進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59]GAO S,MOKHTARIANPL,JOHNSTONRA.Nonnormalityof data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Record,2008,2082(1):116-124.
[60]BOLLEN K A,STINE R A.Bootstrapping goodness-of-fitmeasur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Sociological Methods amp;Research,1992,21(2):2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