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謝冕先生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著名教授,也是當代著名詩人,還是享譽盛名的新詩研究專家,而今他又增添了一個新的身份:散文家。作為中國新詩研究的奠基者與文學創作的“多棲”書寫者,謝冕先生的散文集《為今天干杯》以其九十余載的生命積淀,構建了一座貫通歷史記憶、生活美學與哲學思辨的文學豐碑。這部17萬字的散文集,盡管其體量、篇幅乃至主題都稱不上宏大,但在我看來,它不僅是謝冕先生個人心靈史的備忘錄,更是一部以“真”為內核、以“快樂哲學”為底色、以“青山在人不老”為精神追求的當代啟示錄。
“我們不會老去,老去的是時間,因為我們是時間的主人!”謝冕先生在《中國新詩史略》中的這段富有詩意的表達令人印象深刻。近日閱讀謝先生新出版的幾本散文集,更深刻感受到他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者散文的智性深度與詩人散文的感性張力。我想,這正是其多重身份意識在散文這一獨特文體創作中的投射與呈現。謝冕先生的散文,篇篇文字樸實卻不乏詩意。諸如寫“飲中三品”的《酒趣:自稱臣是酒中仙》《茶韻:松火夜煎茶》《多情最是咖啡香》三篇,其詩性氣質與底色是極見功力的。我想,這正是先生經年的詩歌創作與研究智慧在散文創作中的自然轉化。
謝冕先生的散文讀來令人動情,其并非是緣于文字的煽情,而是每每感動于“真”一真人、真事、真性情。在《為今天干杯》中,謝冕先生以“失足三記”(《換骨記》《學步記》《登樓記》)為典型,將一場股骨頭置換手術的苦難敘事轉化為生命韌性的寓言:從術后第二日“艱難站立”到“獨自行走”,再到“登樓如履平地”,他以近乎白描的筆觸記錄身體與意志的角力,卻始終拒絕悲情渲染,而是以幽默自嘲的筆調調侃“人造骨植入”后的“錚錚鐵骨”。這種舉重若輕的敘事策略,既呼應了汪曾祺“人間送小溫”的文學傳統,又暗含存在主義式的生命覺醒一一身體的殘缺與修復,成為重構主體性的隱喻。
謝冕散文的“真”不僅體現于對苦難的直面,更在于對日常生活的詩性捕捉。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一段記憶、一份情感。如《尋味五記》中,他寫福州魚丸的“彈牙”、北京炸醬面的“醇厚”,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能切身體會到那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堆攀氯洝分校撟x書交友、品茗賞花,將文人雅趣與市井煙火巧妙結合,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與審美追求。這種“瑣碎中的宏大”正是謝冕散文的獨特標識:他以學者的“說事能力”解構精英話語的藩籬,讓散文回歸“心靈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正如《覓食尋味》一文中所言:“我們能從美食中學會多元、兼容、綜合、互補、主次、先后、快慢、深淺、重疊以及交叉的方方面面。美食可以是引導我們走向美的、成熟的人生的一種方式?!被蛟S,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他以細膩的筆觸將日常的點滴轉化為文字中的詩行,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情;另一方面,他則以學者的視角,將平凡的生活片段賦予深刻的意義,讓讀者在平凡中發現不凡,感受到生活的詩意與遠方。我想,這種將日常生活詩化的能力,正是謝冕散文的魅力所在,也使其散文作品充滿了生命力與感染力。
謝冕在書中反復強調“忘掉年齡,忘掉痛苦,該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以“為今天干杯”的現世主義姿態,將晚年書寫轉化為對生命可能性的勘探。在《碎步留痕》中,他冒雨攀登黃山蓮花峰、激流勇闖福建長泰漂流,以“試探生命可能性”的冒險精神,消解了年齡對行動力的規訓。我堅信,謝冕先生這種“快樂哲學”并非廉價的樂觀主義,而是其歷經滄桑后的生命智慧。他在《換骨記》中寫道:“個人的危難和不幸不算什么。我依然牽掛世界某處發生的戰爭,千萬無辜平民流離失所,他們的親人正在無情的炮火中喪生。我為此內心難安。”他將個體痛苦置于人類命運的宏大視野中,以“心有大愛”超越自憐自艾。正是這種精神境界構成了獨特的“謝冕式生命詩學”。
作為“閩派文藝”的一面旗幟,謝冕的散文創作打破了學術研究與文學書寫的界限,實現了“多棲寫作”的范式創新。在《為今天干杯》中,他以新詩研究者的敏銳提煉意象,如將西湖四季比作“永不間斷的風景片”,以蒙太奇手法拼接時空;又以文學史家的洞見鉤沉文化記憶,如在《遠親近鄰》中追憶馮友蘭、汪曾祺、徐志摩等故人,在《友朋七賢》中抒寫與吳思敬、古遠清、嚴家炎、牛漢、洪子誠、劉登翰等人的情誼,將私人交往升華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這種“史筆為骨、詩情為魂”的書寫,既承襲了學者散文傳統,又融入“90后”的青春氣質而更具當代性。
謝冕先生的散文集《為今天干杯》恰似一部生命的變奏曲,在耄耋之年的褶皺里,流淌著歷經滄桑后的智慧閃光。致敬謝冕先生,讓我們今天在如此美好的作品中相遇!讓我們為今天干杯!
責任編輯 林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