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的重重圍困下,中華鎢礦公司作為中央蘇區國有企業的主力軍,為我黨我軍突破敵人軍事‘圍剿’、經濟封鎖起到了關鍵作用。現在,美國發起關稅戰試圖再次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國有企業同樣要挺身而出、勇于擔當,為我們新時代闖關突圍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蒙蒙細雨中,在參觀江西于都縣中華鎢礦公司舊址紀念館途中,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王延中研究員感慨地說。
萬大洋(包括現金和實物),相當于打贏10個漳州戰役,約占當時蘇區財政收人的 70% ,被譽為‘紅色中國第一礦’。”擔任鐵山垅鎢業黨群工作部主任多年、已經退休被返聘為中華鎢礦公司舊址紀念館講解員的華峰介紹說。在那段特殊的歲月里,中華鎢礦公司為鞏固蘇維埃政權,助力粉碎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革命成功作出了卓越貢獻。
經濟支柱
中華鎢礦公司成立于1932年2月12日,舊址位于如今的,是中國共產黨建立領導下的第一批大型國有企業之一,也是中央蘇區經濟體量最大的國有企業。如今,這里已經被江西鎢業控股集團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開發為紅色旅游景區。不久前,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入選了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中華鎢礦公司存在的3年多時間里,共生產鎢砂7830噸,僅1933年的鎢砂貿易價值就達到1200
中華鎢礦公司舊址所在的于都縣鐵垅山鎮位于贛南地區,這里群山環繞、河渠縱橫,中重稀土、黑鎢等戰略性礦產儲量豐富。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時,沿途隨處可見手拿鐵錘身背淘砂盤的采砂人。毛澤東感慨道:“若得贛南鎢礦資源,何愁給養沒有著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朱德稱贊說:“特礦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鎢都,名不虛傳!”
隨即,毛澤東經過對會昌等地鎢礦的調研,整理了近萬字的調查報告《仁風山及其附近》。報告提到,“這一區域有全世界特產、帝國主義激烈競爭的軍用原料鎢礦,有最受壓迫的最革命的礦工數千。這些工人將是贛南斗爭的領導者小資本家即倒,代之而起的是工人合股的組織,工人自己湊股普通是六個人,有少到三人的,也有多到十三人的……”
“這是黨在蘇區時期關于成立中華鎢礦公司的第一個可研報告,也是毛澤東唯一一次對工礦業的調查。”華峰說。
鎢是熔點最高的稀有金屬,在軍事和工業上有廣泛應用價值,一直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贛州號稱“世界鎢都”,高品質黑鎢礦的探明儲量超過全國一半。資料顯示,1907年,德國傳教士在贛州首次發現鎢礦,掀開了中國大規模開采鎢礦的歷史。
1930年冬,紅三軍團一部趕走了盤踞在鐵山垅礦區的反動勢力,并組織礦區附近的會昌縣三區七鄉蘇維埃政府開采鎢砂。1931年4月改由紅軍開采,建立了公營鐵山垅鎢礦。
1932年2月12日,中央蘇區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根據毛澤東有關發展蘇區經濟工作的指示,在公營鐵山垅鎢礦的基礎上,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
毛澤民非常關注鎢礦開采工作,曾向中央蘇區提交調研報告稱,“全世界一半的鎢礦藏在我們中國,在我們蘇區。我們應該用力發展生產,以其出口來加緊打破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他多次深入一線,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提倡技術革新,開展勞動競賽,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礦工生活,使得鎢砂產銷量大增。中華鎢礦公司成立前的1931年,當地鎢砂產量僅為280噸,1934年達到3925噸。
在中央蘇區被蔣介石所謂的百萬大軍重重圍困的艱難處境下,如何把鎢砂銷售出去,是一大挑戰。當時,蔣介石與各地方軍閥之間并非鐵板一塊,甚至矛盾重重。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此過程中,鎢砂,扮演了重要角色。毛澤民對此表示:“鎢礦是我們的資源,也是我們的橋梁,它讓我們在困境中擁有了與外界對話的權力。”
經過深人調研,毛澤民帶領中華鎢礦公司找到了三條銷售渠道:一是經會昌白鵝走水路運至筠門嶺后走陸路至廣州。二是經白鵝至江口,這兩條線路的主要銷售對象是粵軍陳濟棠部。三是經白鵝運至西江石門再運至福建長汀,銷售對象是國民黨十九路軍蔡廷鍇部。
一船船鎢砂運出去,一船船銀圓運回來。得益于此,中央蘇區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有效緩解。據統計,到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為止,中華鎢礦公司共獲得了450多萬銀元的現金收入,同時以貨易貨換取了大量藥品、食鹽、武器等緊缺物資。
以鎢砂為媒介,中央蘇區與蔡廷鍇、陳濟棠等部建立起的聯系,使得他們在“圍剿”中采取了觀望態度,間接緩解了紅軍的外圍軍事壓力。
1934年9月,奉中央指示,我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何長工赴廣東與陳濟棠部的代表談判,達成就地停戰等五項秘密協議。何長工回憶錄中記載,中華鎢礦公司與陳濟棠的貿易往來對達成停戰協議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為后來的紅軍長征借道廣東打開了一道缺口。
對此,有歷史學家形容說:“用一塊烏黑的石頭,砸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經濟封鎖的水缸。”
“這也啟示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善于抓住對手之間的內部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自己削弱敵人。革命戰爭年代如此,貿易‘斗爭’時代依舊如此。”王延中說。
國企雛形
中華鎢礦公司存續的3年多時間里,不僅在經濟方面有力支撐了中央蘇區,還在現代企業建設方面進行了早期嘗試。因此,不少人稱其為“共和國第一國企”。
公營鐵山瓏鎢礦時期,以紅軍戰士為采礦主力,同時按技術高低、勞動力強弱,以每月6元、5元、4.5元的等級工資雇請當地工人,加上勞改隊200多人,1000多人組成5個中隊、15個分隊。
中華鎢礦公司成立后,在這一組織體系基礎上進行了不斷完善。
比如,中華鎢礦公司成立之初即采用總經理負責制。胡功克擔任第一任總經理。“胡功克是我黨從上海挖來的一位生意人,類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華峰說。
但是,僅僅半年時間,習慣了大上海優渥生活的胡功克,開始明目張膽地貪污受賄。1932年冬初,臨時中央政府果斷撤銷了胡功克的職務,并將其放在分隊里勞動改造;繼而由毛澤民兼任總經理,任職時間為1932年冬至1933年秋。1933年冬至1934年,中華鎢礦公司總經理一職先后由丘金山、謝日東擔任。
毛澤民擔任總經理后,推行了“支部建在企業”的方針。兩個公營鎢礦共6個中隊15個分隊的中隊長、指導員和分隊長,全部由紅軍中的黨員干部擔任,工人長則由成分好、有技術、思想進步、工作積極的工人擔任。
1932年秋,鐵山瓏礦區建立了中華鎢礦公司黨支部,黨員13名,支部書記華其鐘。當時規定,支部干事會每5天開一次,小組會10天開一次,支部大會兩個月開一次。同時規定,黨員一次不到會或不交黨費給予嚴厲批評,二次給予警告,三次給予留黨察看處分,對怠工消極分子開除出黨。
中華鎢礦公司十分重視向工人傳播馬列主義。在與工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毛澤民決定開辦夜校。在第一堂課上,毛澤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工、人、民三個大字,“工字上下兩橫代表天地,中間一豎就是代表工人階級,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咱們工人是
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鎢礦還是我們蘇維埃政府辦的,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工人翻身做主了,是大家都有發言權、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了。”
應該說,這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鎢礦公司的絕對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在早期對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的成功嘗試。
中華鎢礦公司還成立了苦力運輸工會委員會和婦女協會。全部由礦工組成,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工會委員長、婦女協會主任,通過這兩個組織對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華峰說,這是共產黨領導下最早的工會組織和婦女組織。
中華鎢礦公司注重提高產業集中度,以增強對外話語權。
在中華鎢礦公司成立之前,鎢礦開采多是小打小鬧,競爭激烈。收購商極力壓價,100斤鎢砂只肯出8個大洋。毛澤民經過研究,決定以中華鎢礦公司為依托,聯合周邊礦區個體散戶共同發展。經過動員,形成了以鐵山垅鎢礦、小龍鎢礦、白鵝洗砂廠三家公營企業為主體,盤古山、上坪、庵前灘、吳坑、蜈蚣山五個生產合作社共同加入的聯合生產體。各生產合作社所產毛鎢砂由中華鎢礦公司統一收購、統一對外銷售,每百斤銷售價格逐步提高到50銀元,甚至更高。
為了進一步調動礦工的積極性,毛澤民號召礦工組織消費合作社,礦工可將采挖到的鎢砂折價作為股金入股。每一公斤鎢砂為一股,每股2元,每人最多10股。人股自愿,退股自由。
“可以說,這是我黨對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員工持股的最早嘗試。”華峰說。
中華鎢礦公司十分重視員工正當權益的保護。比如,這里開辦了員工食堂,推行了固定節假日制度,還開辦了紅軍醫院。當時的鐵山垅是遠近聞名的擺子(瘧疾病)窩,每年春夏之交,病患眾多,冷熱交替,痛苦難當。毛澤民請來郎中,利用當地中草藥幫紅軍、礦工和當地群眾免費治病。把人民群眾的生命放在首位,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國有企業初心。
在中華鎢礦公司等一批實體企業的基礎上,中央蘇區設立了我黨最早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一一中央財政部下設國產管理局,地方設立國有財產委員會。
1933年,中央蘇區組建國民經濟部,下設的國有企業管理局“管理各種國有企業度量衡事宜”。
“一要打仗,二要建設。”正是得益于中華鎢礦公司等一批國有企業的發展,使得蘇區軍民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紅色根脈
1934年9月,因國民黨軍隊進犯鐵山垅,中華鎢礦公司停辦。長征前夕,對于已經開采出來的鎢砂,由礦山留守工人配合苦力運輸工會委員長王躍亮,帶領船隊連夜將鎢砂運至白鵝、梓山、潭頭一帶,一部分沉人河底或埋到山溝里,一部分動員當地農民挑走。
500多名礦工報名參加紅軍,踏上長征路。他們中的大多數犧牲在路上,連姓名都沒有留下。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7人。
家住于都縣嶺背鎮謝屋村的礦工謝寶金,參軍后被分配到總參情報局,身高1.9米的他,任務是看護全軍僅有的一臺手搖發電機。長征路上,保護發電機和發報機設備的戰士一個個倒下,原本128人的一個加強連,只剩謝金寶、段九長等三人。爬雪山時,道路狹窄陡峭,謝寶金對戰友們說:“你們抬起來放到我肩上,我一個人扛過去!\"就這樣,歷經千難萬險,謝寶金終于把68公斤重的發電機完好地背到了延安。時至今日,這臺發電機仍然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總參謀部干事的謝寶金主動提出轉業,回到老家當了村供銷社主任,直至76歲才退休。1976年,78歲的謝寶金到北京看病,在軍事博物館著到這臺發電機之后,情不自禁號陶大哭。
從這里出發的礦工葉蔭庭、曾慶良,后來被授予少將軍銜。
留下來的工人和革命群眾,疏散在登賢縣(現于都縣)亂石區,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游擊隊,與來犯的國民黨軍隊繼續展開斗爭。1935年3月,陳濟棠所部占領鐵山垅。
1949年8月13日,于都縣解放。鐵山瓏礦再次回到人民手中。
1954年,鐵山垅礦劃歸中央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中南分局管理。后幾經輾轉,如今的江西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隸屬江西鎢業控股集團,成為一家集采選、銷售、制造、加工、運輸、服務等于一體的中型礦山企業。“目前,我們正在不斷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江鎢控股集團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喻華章表示。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鐵山垅礦場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2021年4月,江鎢控股集團投入400萬元,秉承“因形就勢,修舊如舊”的理念,在礦產已經枯竭的鐵山垅礦附近修繕了中華鎢礦公司舊址。2021年6月,舊址正式對外開放。
2023年,江鎢控股集團組織專門力量,調研中華鎢礦公司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總結提煉了中華鎢礦公司的“鐵心跟黨走、鐵血鑄忠魂、鐵肩擔使命、鐵膽破難關、鐵拳正風紀”的紅色革命精神。
2024年6月6日,由江西省國資委、江鎢控股集團、江西文演集團聯合出品,江西省話劇團創作演出,反映中華鎢礦公司共產黨員帶領工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難忘經歷的原創話劇《鎢金》在江西紅谷灘大劇場首演,贏得了一片贊譽。
“我們將繼續守好紅色根脈,不斷深化中華鎢礦公司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讓‘聽黨話、跟黨走’‘鎢業報國、產業強國’的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助力集團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江鎢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熊旭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