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蒼茫的大海上,“海葵一號”宛如一朵盛放的金葵映入眼簾。直升機徐徐降落,“葵花”漸漸立體成一座彌漫著工業風的鋼鐵迷宮。
“海葵一號”是由中國海油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總高度近90米,總重量約3.7萬噸,最大儲油量6萬噸,每天可處理原油5600噸。“海葵一號”所服役的我國首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項目一流花 11-1/4-1 油田二次開發項目,位于距離深圳東南約240公里的珠江口盆地海域,平均水深約305米。
2024年國慶節前夕,“海葵一號”和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二號”同時投產。憑借這組大國重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得以將一個億噸級深水油田延壽近30年,并形成全球首創的深水油田經濟高效開發新模式。截至目前,該項目已貢獻油氣超30萬噸,綜合效益逐漸顯現。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承擔著原油保障和粵港澳大灣區天然氣供應的重要任務。自2022年油氣產量首次突破2000萬噸大關以來,該公司已成為全國第七天、海上第二大油氣生產基地和中國南方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 70% 、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 40% 的大背景下,該公司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激活能源保供的新質生產力,近年來,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探索構建“創新三角”體系,始終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統籌推進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深水油氣田建設。
科技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與貿易保護主義交織碰撞的復雜國際形勢下,唯有在科技創新領域保持戰略定力,才能始終保持行穩致遠。”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總經理趙春明說。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的科技創新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等方向展開,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因地制宜打造“自上而下”揭榜掛帥、“自下而上”
眾創項目、“從內到外”專利轉化,“從外到內”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等為代表的南海東部油田特色科技管理政策“科11條”,全鏈條、深層次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同時,該公司創新科技協作模式,發揮“鏈主”企業優勢,聯合深圳市南山區構建“企業主導 + 政府引導”的海洋油氣產業生態圈。這個覆蓋240余家上中下游企業的政策支持與資源對接平臺,讓昔日“各自為政”的海洋裝備制造商、技術服務企業與科研院所串珠成鏈、握指成拳,建立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攻關機制。
“在這個生態圈中,成員單位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頻繁的。比如我們遇到了技術問題,就會及時反饋到源頭。”趙春明說,“海葵一號”“海基二號”關鍵設施設備研發攻關都受益于這一模式,解決了單點攻關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未來我們要繼續擴大協作圈子,用好深圳這一創新高地帶來的優勢,加快創新步伐。”
面向集團內部,該公司積極融入“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科研戰略布局,增強在深水油氣領域技術突破與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其中,中國海油研究總院作為頂層研發中樞,聚焦能源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以及能源戰略規劃研究,如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新能源與傳統能源融合路徑等;而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則緊密圍繞生產經營主戰場,針對所屬油田的實際需求開展應用型研究,如深水深層油藏精細描述技術、海上油氣田數智化運維方案、邊際油田高效開發工藝優化等,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解決一線實際問題。
“通過這一形式,我們和兄弟單位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共擔風險、共破難題、共享榮譽。”趙春明說。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和基礎,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形成以“戰略引領-規劃支撐-機制保障”為主線的人才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中國海油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截至2024年底,該公司科技人員總量較“十三五”末增長超30% ,“十四五”累計選拔培養了國家工程碩博士25人,9人入選中央企業“百-萬-百方”科技人才培養工程,3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培養造就了一支與公司戰略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該公司還探索并構建起一套以價值創造為核心導向、差異化精準施策的激勵管理機制,按照增儲上產、科技創新、提質增效、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五個大類,全面提升激勵機制精準性、有效性,最大限度激發干部員工干事創業動力。具體到科研業務,實施“基礎科研 + 應用創新”雙軌激勵。基礎科研方面,該公司為穩定科研隊伍潛心攻關,對承擔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員,落實集團統一的基礎科研激勵政策,給予崗位基本工資 20% 的增長幅度;應用創新方面,針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創新成果,設置專項科技獎勵,依據成果轉化效益給予重點激勵。除常規業務激勵外,該公司還設立“總經理嘉獎”這一特殊榮譽激勵,用于表彰在重大項目突破、關鍵技術攻關等特殊任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與個人。
在趙春明看來,建強人才隊伍尤其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是內部管理創新工作的終極目標。“我們認為,對于科研人員不要設置過多考核指標,要把尊重放在第一位。我們相信,大多數科研人員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對這個行業、這份事業的熱愛。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愛,他們是堅持不下去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強思想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內生動力。”
通過上述創新做法,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攻克了一系列有關勘探、開發、生產、工程建設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難題,連續三年實現穩產2000萬噸以上,連續兩年勘獲開平南和惠州19-6億噸級大油田,年度新增探明油氣地質儲量屢創歷史新高,自主設計實施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并鉆井深度達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刷新4項全國紀錄,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深水油氣田注入強勁動能。
管理創新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擁有著與中國大多數能源企業不同的基因。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特區,該公司是國內最早探索并踐行對外合作模式的先鋒企業,積累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
2024年,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組織專班開展十多次調研,各領域各板塊共同研判、反復論證,發布《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深水油氣田實施方案》,形成“1364”戰略部署,明確六方面18大項59小項重點任務。
“‘中國特色’,指的就是黨的建設。公司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油氣勘探開發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以黨建為引領,把黨建工作放在戰略發展中去思考和謀劃,著力實現黨建工作從形式到內容的深化和拓展。”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黨委副書記鄧常紅說。
該公司在中國海油大黨建賦能提效體系的框架下,創立“藍海紅潮,新質賦能”黨建品牌。“這是落實‘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引領性舉措,在統籌整合已有黨建工作載體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黨建制度改革,以調動全公司抓改革、促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鄧常紅表示。
今年以來,面對油氣產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嚴峻挑戰,該公司結合深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攻堅2025謀劃‘十五五’”專題討論活動,同時,提出“五抓五賦十行動”,引導廣大干部員工提振作風、迎難而上,向精益要效益、向關鍵處發力。
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方面,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對標國際先進企業管理體系,圍繞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制度流程完善匹配、數字化管理升級等核心領域展開系統性改革,實現企業運營的規范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組織機構優化方面,首先是優化機關,實現“管運分離、責權統一”。該公司整合職能,厘清職責界面,提升職能部門管理服務能力,推動公司經營管理模式由職能驅動向業務驅動轉變;建立以勘探、開發、生產三個階段為主軸、各部門及所屬單位為支撐的一體化運行機制。其次是強化基層,實現“作業協同、資源共享”。該公司一體化提高科研支撐能力、區域設施共享和作業資源協同能力、項目集群管理能力。同時,實現“區域統籌、協同增效”,區域化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油氣田連片開發和產能建設資源協同共享能力。比如:實施“惠西”區域整體開發,統籌規劃惠州、西江兩大油田群的17個在生產油田和7個新油田,謀劃“油/氣/水/電/信”五網合一研究,打造油氣集輸和發電中心,實現全域全周期效益最大化。最后是加強專業化管理能力。該公司始終堅持“從嚴從緊、精干高效”的原則,進而實現了增業務不增人,組織機構優化后編制總數保持不變。
模式創新
社會對高品質能源供應需求的不斷增加、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以及全球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等新形勢、新挑戰,對國內油氣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嚴標準。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從風險管控、精益管理和綠色數智發展轉型等方面切入,創新安全生產、成本管控和節能降碳管理理念和模式,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高風險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與生俱來”的屬性。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全面推進質量健康安全環保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始終追求“零”事故為目標,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化承包商全過程安全管理,加強南海東部油田安全文化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有力有效,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近兩年,公司在人工時持續增加屢創新高的同時,百萬工時可記錄事故率呈現持續降低的良好態勢。
臺風防御體系的升級更具突破性。通過管理優化和數智化賦能,2024年面對11個臺風的嚴峻挑戰,該公司平均單個臺風撤離人數同比下降超 40% ,實現“被動防臺”向“主動防御、精準防臺”積極轉變。此外,白云、恩平、流花、番禺等油氣田完成智能油氣田建設,實現“臺風無人模式”生產,挽回產量損失達65萬噸。
在成本管控方面,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以集團\"精益管理年”各項部署為主線,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探索形成“一領三級五域”工作體系,將精益管理理念、方法全面融入勘探、開發、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全過程一體化工作模式日趨成熟,全過程成本管控體系持續優化。
2024年,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生產操作費降本超 3% ,工程建設全面提速,6個項目全部實現提前完工,累計提前162天。公司低成本競爭優勢得到有效鞏固,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近 20% 的情況下,經營業績、經濟貢獻等保持上揚態勢,價值創造能力再上新臺階。
今年5月,我國首個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自在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15-1平臺投用,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并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成功開創“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環利用新模式。這是該公司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該公司踐行“源頭管、過程控、末端治、清潔替”節能降碳管控思路,建立勘探開發全過程節能降碳管控機制,先后投用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和華南地區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項目,聯合廣東省和國際石油公司開展大亞灣“岸碳入海”集群研究,實現油氣增儲上產和綠色低碳協同發展。
另一項模式創新在于多元化開展對外合作。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近3年促成新簽8個石油合同、1個原則性協議和1個聯合研究協議,引資超10億元,貢獻18口合作井,多措并舉實現對外合作從傳統單一石油合同向多元化轉型。在傳統優勢的海上油氣領域,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扎實踐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理念,不斷深耕優質國際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提升對外合作開放區塊品質,創新推出勘探風險共擔、在產合作氣田深層勘探、中方主導作業 + 外方全額投資等新型合作模式。除了在對外合作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外,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還大力推動“中中合作”模式的探索。2021一2025年,該公司排除新冠疫情干擾,大力提升招商吸引力,先后與中國石化、上海申能兩家央國企簽訂多個“中中合作”區塊,進一步打開“中中合作”新局面。在合作過程中,以“資料交換互享”新方式推動兩大能源央企加強技術交流和降低勘探作業成本,又以“以購代采”新模式加速區塊內勘探研究及并位部署節奏,進一步加快區域勘探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