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經濟特區,其產業創新發展歷程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經濟轉型史。從早期的“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加工貿易到如今邁向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深圳的每一步都體現了其獨特的創新基因和戰略眼光。近年來,深圳市經濟增長與產業創新發展的勢頭依然強勁。2024年,深圳GDP(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8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4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蟬聯全國“雙第一”,成為我國首個產值5萬億級工業大市。
與此同時,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新產業、新賽道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成為深圳亮麗的產業名片。不可否認的是,深圳取得目前的發展成績,離不開改革開放之后不斷積累的產業基礎與創新經驗。在世界經濟與產業技術加速變革、加劇競爭的當下,深圳更需要認真梳理過去成功經驗,結合當下改革再出發的任務目標,探析未來創新發展之路。
從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等維度梳理深圳產業創新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歷史演進階段。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此也開啟了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的序幕。眾所周知,深圳的產業發展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模式,其核心可概括為“兩頭在外”(原料和市場在外,生產在內)。在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十年,深圳憑借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以及政策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迅速成為全球制造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這一階段,深圳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是中央“自上而下”推動改革探索以及深圳“自下而上”主動積極作為相結合的結果。1978年7月,國務院頒布《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允許試行“三來一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賦予廣東“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彼時的寶安縣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交通便利的優勢,積極發展“三來一補”貿易,對后來深圳經濟的起步和跨越式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78年12月,深圳首家“三來一補”企業——石巖上屋熱線圈廠設立于此。此后,深圳引進“三來一補”企業的步伐大大加快。資料顯示,1994年,深圳“三來一補”企業數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48%,出口總額、就業人數、工繳費結匯均占全省的40%左右。
這充分說明,在特區經濟發展初期,“三來一補”貿易為深圳帶來了“第一桶金”,是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柱,也為全市經濟規模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堅強支撐。1980年深圳GDP僅2.7億元,1995年增至796億元(年均增速35%以上),經濟規模15年增長近300倍。
雖然這個階段深圳產業結構以服裝、玩具、電子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形成“前店后廠”模式(香港接單、深圳生產),但也在積極謀劃產業轉型升級。如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就提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發展口號,華為、中興、長城計算機等企業也是這個時間段起步發展。90年代后期,華強北電子市場崛起,成為全球電子產品重要集散地,奠定了深圳“硬件之都”的基礎。
回顧歷史可以說,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深圳采用的是主動轉型而非被動轉型的方式,不是要等到產業敗象已露或衰落已成定局時轉,而是在該產業仍興旺時就著手部署升級轉型,布局新的替代產業。
比如,早在1996年,深圳就推出了“高新技術產業三個一批戰略”(一批重點產業、一批大型企業、一批名牌產品),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扶持華為、中興等26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及19個創名牌高新技術產品。這是深圳市第一個系統性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為日后高科技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后面臨全球產業化競爭不斷加劇,以及“三來一補”發展模式面臨的資源環境成本約束日趨緊張,深圳主動轉型、喊出“自主創新”口號,產業發展模式開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深圳外向型經濟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基于此,深圳加快啟動新興產業布局,2009年正式出臺實施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未來產業的專項規劃和配套政策。在這個階段,深圳經濟結構發生質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2000年的1064億元增至2010年的10176億元,增長近10倍。與此同時,深圳產業創新成果爆發,2009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達4.2萬件,是2000年的10倍;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競相涌現,華為發展成為全球通信設備龍頭,騰訊、大疆等一批創新企業加速崛起;產業創新全球影響力初顯,2008年深圳被《經濟學人》評為“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之一。
在這一時期,深圳更加注重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在創新資源導入、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比如,引進高校資源,建立深圳大學城、籌建南方科技大學,與清華、北大等合作設立研究院;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如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完善風險投資體系,深創投、達晨財智等機構活躍,2009年深圳VC/PE機構數量占全國三分之一;開通創業板,為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首批28家上市企業中7家來自深圳。
21世紀頭十年,深圳通過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已擺脫對代工經濟的依賴,實現了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的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些成績證明了政策引導、企業創新、金融支撐三者協同的有效性,奠定了深圳全球科創樞紐雛形,為日后孵化大疆、比亞迪、華大基因等世界級企業鋪平了道路。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深圳面臨的產業外遷壓力不斷加大,自身也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在此階段,廣東省通過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提出“轉移—轉型—升級”產業發展策略。深圳越來越意識到原始創新的重要性。因此,市委市政府持續深化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力度布局基礎科學和大科學裝置,為全市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原始動力,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逐步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策源地。
自2010年開始,深圳大力培育和引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如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等,以光明科學城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集中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如鵬城云腦Ⅲ、自由電子激光、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等)。吸引諾貝爾獎科學家組建實驗室,加大與國內外高校合作辦學的力度,在全球布局創新中心,創設了全國首只規模達百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配套和支撐。深圳正加速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向全球科技創新高地邁進。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深圳創新發展成效日益顯著,呈現出“經濟質量高、創新濃度強、企業活力足”的特點。從宏觀數據來看,至2024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5%(2015年僅30%);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Ramp;D)經費超2236.61億元,占GDP比重6.46%(高于全國2.62%);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全國第一;科技企業矩陣式發展特征明顯,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有效期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全國城市第二)、科技型上市企業超600家(總市值超15萬億元)。從領軍企業來看,華為、比亞迪、騰訊、大疆、邁瑞等一批“頂天立地”的科技領軍企業仍在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匯川技術、拓竹科技、瑞華泰、長盈精密、深南電路、惠科股份等一批實力強勁的黑科技企業也在加速涌現。從創新成果來看,大疆重新定義消費級無人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超80%。影石創新全景相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超65%,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一,體現了深圳從“跟隨”到“定義”的轉變。傳音手機、高巨創新無人機、洲明科技的可編程LED顯示屏、時空壺的同傳耳機、肯綮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等爆款產品享譽全球。從技術突破來看,集中攻關解決了一批“卡脖子”問題,華為昇騰910C算力已接近英偉達H100的80%,ECMO、核磁共振設備實現國產替代并投入使用,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原生鴻蒙系統正式商用,生態設備超10億臺。
當下,深圳在機器人、低空經濟、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展現出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生態優勢,這背后離不開深圳近年來持續打造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也為深圳未來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尤其是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無人區”(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并無現成路徑可模仿,唯有加大原始創新突破,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開放以及生態體系支撐等手段,加快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催生一批新質生產力,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繼續保持深圳蓬勃向上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勢頭。
改革開放這45年間,深圳在努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固然很多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比如深圳重視市場驅動與政府引導的平衡。在創新氛圍濃厚的深圳,科技創新有“六個90%”的顯著特點,有效地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如“20+8”產業集群規劃)和基礎設施投入(如大科學裝置等),彌補市場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不足。與此同時,深圳注重跟蹤市場與宏觀政策情況,滾動更新、適時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如根據DeepSeek推出后大模型開源及其應用門檻降低的新情況,出臺《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今年全國兩會提出“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深圳也及時出臺《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
此外,政府的政策創新力度也一直引領全國。比如1987年首創科技人員創新激勵政策,出臺《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任正非就是在這個時期正式創辦華為,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企業。還有在培育新能源汽車行業過程中,深圳在全國率先把公交車、出租車市場完全讓渡給新能源汽車,是全球超大型城市中首個實現公交車、出租車全面電動化的城市。
深圳重視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培育。深圳的“華強北文化”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使其成為全球創客的聚集地。華強北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高度密集的創新要素聚集,使得電子產品從創意到量產周期極短,體現了深圳“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的特色。同時,深圳重視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如徐揚生、顏寧等),提升科學品位和創新能力。
深圳的發展歷史表明:創新需要長期主義,從“三來一補”到基礎科學布局,深圳用45年時間完成三級跳;生態體系優于單點突破,只有構建“企業+高校+政府”的創新共同體,才能持續突破。開放是創新的靈魂,深圳的未來,取決于能否繼續吸引“最偉大的靈魂”在此碰撞。
成績屬于過去,奮斗贏得未來。站在特區建立45周年這個新的時間節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格局,深圳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光榮使命,需要居安思危、審時度勢、不斷進取,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發展機遇,增強以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驅動,秉承“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硬科技和前沿技術領域持續深耕發力。
深圳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入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發揮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深圳的故事,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成長史,更是中國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下一個45年,深圳能否繼續成為全球創新的策源地,答案或許就藏在今天的布局與堅持中。
(作者為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