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區的故事,就是一部濃縮的深圳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史。從建區時的78億元GDP(地區生產總值)到2024年突破9501億元,經濟總量翻了120多倍;人均GDP從4萬元躍升到50萬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如今,這片1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創造51億元GDP,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832.56件,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3.6倍。
2024年,南山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6%,大幅超過深圳全市42.3%的平均水平。南山區用不到全市十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
南山的傳奇要從1979年說起。那一年,蛇口工業區改革“開山炮”炸響,拉開了南山發展的序幕。那時起,華為從生產用戶交換機起步成長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大族從修理、組裝激光設備開始到實現在光刻機領域的技術突破,平安從13人門店成長為全球資產規模第一的金融集團——這些深圳標桿企業,都是從蛇口這片熱土上誕生并成長起來的。
截至2024年底,南山區商事主體突破60萬,上市企業達216家,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5500家,數量均居全國區縣首位。
南山區委常委、副區長夏雷有個生動的比喻:“就像大樹底下長滿小草。”他介紹說,現在粵海街道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當年從高新區成立時就扎根在此,然后不斷分化出更多新企業。比如金蝶分化出多家軟件公司,深圳的醫療器械企業基本能找到邁瑞的影子,華為-艾默生(華為出售給艾默生的電源板塊)更是被業界稱為電力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的“黃埔軍?!薄I钲谝詣撔买寗拥陌l展模式,以南山為原點,四散開來。
一臺貼牌收音機出口賺不到2美元,一臺大疆旗艦款消費級無人機海外售價2199美元——這條價值鏈躍遷之路,南山走了30多年。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雷剛剛炸響。從零開始的南山從“三來一補”起步。蛇口工業區的廠房里,港資的收音機、臺商的塑膠玩具、日系的電視機生產線晝夜轟鳴。這些“三來一補”企業,為南山產業打下最初基礎——用土地和勞動力換取技術與管理的啟蒙。
1985年7月,深圳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此聯合創辦全國第一家高科技開發園區,拉開了南山高科技產業的序幕。但受限于當時的基礎條件,這個占地僅0.5平方公里的園區未能如愿發展。
轉折發生在1993年。深圳提出“第二次創業”口號,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1995年初,深圳市政府與幾十家科技企業負責人召開座談會,企業普遍反映“需要綜合配套完善的產業園區實現集聚發展”。這種政企共識推動了高新區的誕生——1996年,在南山區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市高新區正式啟動建設,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四大原則。高新區的成立就此開啟南山區產業發展的蝶變。
規劃剛剛鋪開,亞洲金融危機襲來,港臺老板大批撤離,留下空置的廠房和近十萬熟練工人,為產業升級開啟了一個窗口。一批人離開,又有一批懷揣夢想的創業者來到這里。他們中有從國企下海的工程師,有嗅到商機的冒險家,共同特點是都看準了自主品牌這條路,開始嘗試擺脫代工烙印。華為的通信設備、邁瑞的影像設備逐漸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雖然產品還帶著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干中學”的模式已經在孕育創新能力。
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為南山打開了廣闊的全球市場,也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早前已經謀劃并進行的轉型趕上了WTO帶來的大開放機遇。這一時期,南山企業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傳統制造業通過外貿訂單打開國際市場,新興互聯網企業則用QQ、游戲等產品連接億萬人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深圳高新區軟件企業率先享受15%所得稅優惠,這里迅速聚集起一批日后改變中國互聯網格局的企業。
2008年,成為又一個關鍵轉折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同一年,蘋果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機。智能終端需要新的供應鏈,恰恰是南山最擅長的領域。幾乎一夜之間,曾經的山寨機作坊開始轉型做智能手機配套。最前沿的技術需求,催生出最極致的技術水平,南山消費電子的技術水平跨上一個新臺階。到2012年前后,南山誕生的智能終端品牌已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席位。
智能機的普及,推動社會從傳統互聯網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跨越式演進,也重構了南山產業邏輯,硬件基因與軟件生態開始融合。南山借助前面幾個階段積累的電子信息產業硬件基礎和軟件產業的技術基礎,催生了大批知名企業,騰訊、大疆等迅速壯大。
大企業除了其產業鏈上下游的聚集效應,更憑借“大企業-創業企業”的良性循環模式,為南山構建了一個創新生態。
專注于AI與3D技術融合的創新企業元象科技由騰訊前副總裁姚星創立,他曾擔任騰訊的CTO(首席技術官),是騰訊AI Lab和機器人實驗室的創立者,創業團隊有四五十人來自騰訊。
元象科技不僅繼承了騰訊的人才基因,雙方在業務和項目上保持緊密合作。資金上,元象每一輪融資都獲得了騰訊的資金支持。技術上繼承了騰訊在人工智能和3D技術方面的積累——創業團隊成員曾在騰訊打造圍棋國家隊陪練“絕藝”、《王者榮耀》游戲AI“絕悟”等項目中積累了強化學習、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經驗。
元象目前正在投入重兵,研發了從130億參數到2500多億參數的多個大模型,如全球最長上下文256K大模型、MoE混合專家結構模型等?;谧匝写竽P?,在海外推出AI+劇本創作與角色扮演互動應用Saylo,累計用戶已超300萬。
一個“騰訊溢出效應”,展現了南山聚集的大企業如何孵化新興產業的典型路徑。大企業不僅提供了人才培養的平臺,更成為新興企業的技術源頭、資金支持和市場合作伙伴。
到2024年,南山區千億級企業有3家,百億級企業有37家,超10億級以上的企業有436家,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企業開天辟地”的“熱帶雨林”生態格局。
2024年,全區GDP達到950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近60%,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80%,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接近90%。這種產業結構既保持了制造業的堅實基礎,又充分發揮了數字經濟的創新活力,形成了高質量的產業生態。
對于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南山區來說,有一個數字有些出人意料:2024年,工業占比24.1%,服務業占比75.9%,二產三產的比例約為1∶3。這既有當下產業融合大勢下,二產三產界定日益模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軟硬協同”已經成為南山產業的鮮明特色。
在“硬”的維度,南山制造升級為“南山智造”。2024年全區規上工業產值突破8000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數據背后是智能終端、高端裝備等產業集群的強勢崛起。大疆消費級無人機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中興通訊5G基站遍布世界,邁瑞醫療設備服務190多個國家——這些“南山智造”的名片,共同特點都是從硬件出發,卻通過軟件定義價值。
以大疆為例,其核心競爭力不僅是飛行器硬件,更是包含2000多項專利的飛控系統和計算機視覺算法。大疆的研發子公司被單列為軟件企業,2023年僅軟件開發營收就突破百億元。這種“硬件打底、軟件增值”的模式,正在成為南山制造的標準配置。
在“軟”的領域,數字經濟已成為南山第一增長極。占GDP42.2%的營利性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獨占鰲頭。騰訊的微信生態、金蝶的云ERP系統、微眾銀行的AI風控平臺,這些“無形產品”都在重新定義產業邊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南山軟件業突破“虛擬經濟”的刻板印象,與實體經濟深度耦合。
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場景,幫助制造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企業則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騰訊WeMake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服務68萬家工業企業,覆蓋22個工業子行業;奧比中光的3D視覺技術既用于手機人臉識別,也賦能工業質檢。
硬件和軟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關系,讓南山在這一輪AI、機器人新技術浪潮中快速跟上并搶先形成集群優勢。云天勵飛就是這種“軟硬協同”模式的典型代表。
這家從龍崗起步、在南山深耕的AI企業,走的是“算法+芯片”雙輪驅動路線,有著成為“中國英偉達”的愿景。在軟件層面,其聚焦視覺語義大模型等算法平臺,累計在算法、應用領域獲得三次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獎,擁有1000余項國內發明專利,核心算法從早期的動態人像識別“深目”系統迭代至自進化城市智能體的底層邏輯,支撐多場景的智能決策;在硬件層面,自主研發AI芯片,從第二代在新加坡流片的DeepEye1000到第三代全國產化芯片,實現了芯片設計與國產化制造的深度綁定,成為中芯國際14納米最大商用客戶,硬件能力直接服務于算法的高效落地。
有了硬核技術,依托南山區“軟件定義硬件、硬件承載軟件”的產業生態,云天勵飛直接將技術能力轉化為多元應用,覆蓋從行業到消費的全場景:
服務于to B的行業應用方面,以“深目”動態人像識別系統為起點,將算法嵌入安防硬件設備,服務全國20余城;后期升級的“自進化城市智能體”,通過算法與交通、警務等硬件終端的結合,構建城市級智能治理方案。
服務于to C的消費市場方面,2024年推出了AI眼鏡、AI拍學機。消費者在使用AI眼鏡時,不用打開App就能直接訂機票,靠的就是語音交互算法與便攜硬件的結合。而且依托南山區完善的硬件供應鏈,企業能在20天內完成產品備貨,這種速度在其他地方很難想象。
可以說,云天勵飛體現了南山區“技術突破-硬件承載-場景落地”產業閉環的典型實踐。
據介紹,南山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擁有規上企業1351家,數量超過全市一半,增加值達到449.07億元,在全市比重超60%。
《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以應用場景創新為牽引、以底層技術供給為支撐,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打造全域全時場景應用示范,搶占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高點。同時,南山區出臺《南山區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措施》進一步細化了支持政策,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加速千行百業“AI+”升級進程。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具體工作中,深圳如此部署:高水平建設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無界之城”,推動X9高校院所聯盟打造世界級科教共同體;支持深圳大學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實驗室;辦好西麗湖論壇、光明科學城論壇等活動;高水平建設深圳科創學院、零一學院。
其中每一項具體工作都有著南山區機構的身影,這也凸顯出南山區科教資源聚集的特點。到2024年,南山區擁有國家創新載體77家,省級載體495家,市級載體950家;2024年,南山區全社會研發投入達656.19億元,占GDP比重7.6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76.9件,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全區全職院士達73名,50%深圳高層次人才選擇扎根南山。
南山區的科技創新起步于“先天不足”的困境。建區之初,深圳本土高校和科研機構稀缺,市場的力量催生了獨特的“逆向創新”模式。1998年深圳虛擬大學園的設立成為關鍵轉折點,通過“一園多校、市校共建”的靈活機制,快速集聚了71所境內外高校資源,成立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這些機構打破傳統事業單位體制,以“四不像”(即非純粹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或事業單位)模式運行,從市場需求端反向牽引技術研發。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崛起標志著南山區創新能級的躍升。在這69.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密集布局了六所高校、鵬城實驗室、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機構,匯聚了深圳一半以上的院士和6萬多名大學生。這里奉行“無界之城”的理念,拆除了高校與高校間、高校與產業間的物理和機制圍墻——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設備共享。
南山區提出,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目標是成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最集中的一個區域,對標的是美國硅谷與斯坦福大學的協同模式。
2020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廣東省聯合出臺支持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專項文件,明確部省市共建,被賦予了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源,科技、教育、產業、金融“四融合”示范區,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高地,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的引領區四大發展定位。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南山在全國較早地建設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概念驗證平臺;同時進行了金融工具的配套,南山區產業引導基金、南山創投聯合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及力合科創共同發起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系列基金,首創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成果轉化三只配套基金,首期規模共2億元,其中概念驗證基金3000萬元,中試熟化基金7000萬元,成果轉化基金1億元。夏雷解釋說,在初創團隊的胚胎期,“正是市場化失靈的地方”,對于這個階段的投入南山要遠早于天使投資人。
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對此夏雷頗有些自豪地表示:“在這方面,南山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南山區90%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2024年度全區研發納統在庫單位是4982家,包括規上企業4916家,科研院校66家。數據透露出,南山的科技創新主體是企業。騰訊、大疆等科技巨頭的成長史印證了“市場出題、科技答題”的邏輯。例如,云鯨智能在掃地機滾輪防纏繞技術上的微創新,庫犸割草機針對海外市場的輪式設計優化,均源于企業對市場痛點的快速響應。這種“應用層創新”雖非底層突破,卻形成了“研發-銷售-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隨著創新生態的成熟,南山區開始向“深水區”探索。鵬城實驗室的“鵬城云腦”大科學裝置基礎研究項目,正在為6G、新材料等未來產業蓄力。從科技創新一端,供給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刺激出新產業的誕生。
2025年,深圳市南山區迎來建區35周年。這一年,南山區GDP預計將突破萬億元大關,繼上海浦東新區、北京海淀區之后,成為全國第三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區級經濟體。比較來看,南山區土地面積只有上海浦東新區的六分之一,不及北京海淀區的一半。
土地資源緊缺是南山發展的緊約束。全區生態保護區占40%,城鎮建設用地開發強度近90%,空間供給捉襟見肘。
在土地資源逼近極限、產業升級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南山區如何實現從“量”到“質”的跨越?2025年南山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全球一流現代化創新城區”目標,正試圖以空間重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制度創新,探索一條高密度城區的突圍路徑。
面對空間瓶頸,南山選擇向天上要空間。2022年,全國首個“工業上樓”示范項目出現在南山。位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片區的南山智造·紅花嶺產業園將原建筑面積約27.7萬平方米的集體老舊工業園區,通過“折疊廠房+高層貨運”使空間擴容2.9倍,創造出約80萬平方米的空間,滿足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提供低承重產業發展需求。
面對空間瓶頸,南山區對標北京海淀,將增長動能轉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用技術創新的聚集對沖土地約束,推動單位面積產值持續攀升。南山重點布局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打造“從1到∞”的產業躍升路徑。2024年,大灣區首個AI生態社區“模力營”在南山開營,作為人工智能領域專業孵化器,重點打造出七大核心公共服務平臺,從算力供應服務、語料數據服務、大模型合規服務、大模型開源生態、AI硬件開發工具、融資對接服務、AI場景創新培育等領域賦能,以降低人工智能企業的創業成本。
面對空間瓶頸,南山區還試圖通過制度創新釋放軟性潛力。南山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升級“i南山”政企通平臺,旨在實現政策“主動找企業”,讓企業“找資金、找人才、找市場、找政策、找服務、找空間”一鍵直達和免申即享,實現政策“主動找企業”。
2025年3月,南山區發布《南山區支持創新創業“六個一”行動方案》,其中除了人才引進、住房、辦公、資金、場景等方面的大力度舉措外,還包含了一項頗具創新的嘗試——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對經認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南山區重點扶持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初創企業給予領投支持,基金內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這也是繼廣州黃埔區提出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容忍100%虧損后,又一次國資的風險容忍嘗試。
此外,南山正加快深化跨境規則銜接,比如試點無人機跨境快遞、推動港深西部鐵路建設,服務深港之間的跨境商務需求,構建“低空交通+口岸經濟”新模式,以開放拓展空間。
歷史上,南山區曾有過24項全國第一的制度改革措施;站在新的臺階上,南山將繼續充當“先立后破”的改革先鋒。正如2024年9月南山區向全球發布的口號Nanshan, Never Stops(南山永不停步),萬億不是南山天花板,而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