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由此啟航。
當時,全球金融風暴余波未平,珠三角加工貿易模式正在經歷深層次轉型?!岸⒅辍钡纳钲谕瑯釉趯で蟀l展模式的進階或重構,目光由此投向前海,期待其“繼續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再鑄特區新輝煌”。
在2010年以前,前海還只是深圳西部沿海一片灘涂的統稱。這片土地多由填海造陸而來,即便在14.92平方公里的規劃范圍敲定之時,仍有3平方公里多尚未完成填海,另有6.5平方公里正處于軟基處理中,需經過數百日的沉降期方可進入建設階段。
盡管開發條件艱難,前海也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這里是內地通向港澳的天然門戶,距離香港新界西北部僅15公里,與“開山第一炮”響起的蛇口一山之隔。雖然“荒草叢生、人跡罕至”,但在當時已高度開發的深圳版圖中,前海卻是難得保留下來的最大一塊未開發地帶。
大尺度的城市空白,意味著更大的想象空間。啟動初期,前海就被寄予厚望——不僅被視為一塊新的開發熱土,更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在尚未設限的土地上,前海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可以擺脫固有路徑的束縛,肩負起“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時代使命。前海由此被定位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場,在機制創新、規則銜接、要素流動等方面率先破題,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
制度創新是前海持續躍升的核心驅動力。相比GDP(地區生產總值)體量的增長,前海更核心的價值在于不斷試驗和拓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可能性,探索建設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并將改革創新經驗進行復制和推廣。
前海制度創新的故事,可以從2011年1月正式揭牌的前海管理局說起。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進治理理念,管理局成為內地首個“法定機構”——打破傳統行政編制,推行企業化、市場化的用人制度。所有員工均簽署勞動合同,公務員、事業編需“脫編”入職,薪酬與績效掛鉤。這種模式既激發了組織活力,也增強了干部的責任感與執行力。
在管理局的統籌推動下,前海在一張白紙上開啟了制度探索的歷程,聚焦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領域,大膽推動制度創新與治理改革。
在金融領域,前海始終走在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前沿。2013年1月,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試點在前海率先破冰,至試點結束累計提款額超350億元,惠及前海企業170余家。該項經驗隨后被推廣至上海自貿試驗區、蘇州工業園區、天津自貿試驗區等地。
之后幾年間,前海不斷在金融領域中推出“全國首創”:全國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全國首家CEPA框架下的消費金融公司、全國首家社會資本主導的再保險公司等先后落地。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聯合深港兩地相關部門,搭建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打通了數據驗證壁壘,不僅讓信用數據安全跨境流動,也有效提升了企業和居民跨境申請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前海是國家唯一批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范區。作為深港合作的前沿窗口,前海致力于探索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銜接,并在立法、司法、仲裁和法律服務等多個環節推進制度創新。全國首部自貿片區立法、全國首部區域性投資者保護立法在此出臺,第一家粵港澳合伙型聯營律師事務所也在此落地。廣東知恒律師事務所美國司萊博律師事務所前海聯營辦公室在前海合作區設立,標志著前海在法律服務業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
作為法治體系中的關鍵支點,前海法院致力于推動司法創新與開放,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有6項改革舉措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推廣,21項成果入選廣東自貿試驗區、廣東法院制度創新案例。前海法院允許當事人選擇熟悉的法律體系解決糾紛,自集中管轄深圳第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以來,已經將平均審理周期縮短了14.2個月。
在商貿和物流方面,前海充分發揮其自貿試驗區和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不斷豐富貿易業態。2015年在全國首推深港物流跨境快速通關,促進前海綜保區與香港之間物暢其流。2017年創新實施“全球中心倉”,助力“買全球、賣全球”。2020年,深圳海關與市交通運輸局推出“大灣區組合港”模式,實現港口信息互認,企業可在貨物出發地辦理報關通關手續。近年打造“MCC前海”新物流,實現進出口及國際中轉等各類貨物在區內自由集拼。在一系列創新監管推動下,前海進出口保持高速增長,進出口額從2021年的3780.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7066.5億元,接近翻番。
現代物流業正逐步發展為前海的重要支柱產業。早在2016年,前海注冊并運營的現代物流企業就已超過5000家。目前,這里已集聚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中免國際有限公司、馬士基供應鏈管理(廣東)有限公司等一批供應鏈頭部企業,依托立體化交通網絡,實現大灣區貨物“當日達”或“次日達”。
前海制度創新的另一重點,是人才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在引才引智方面,前海率先落地入境簽證、永久居留、便利通關等試點政策,通過蛇口自貿片區“永久居留推薦直通車”辦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的數量,居廣東自貿試驗區首位。香港注冊建筑師、港澳稅務師、港澳導游等26類專業人士無需參加內地職業資格考試,超過1100名港澳和境外專業人士,經備案(登記)在前海執業。
作為擁有逾2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高地,前海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一是構建科技服務業全鏈條體系,聚焦研究開發、知識產權、工業與專業設計、技術轉移轉化、企業孵化、檢驗檢測認證等重點領域,已落戶天祥質量、哈曼科技、華進知識產權、紫藤知識產權等龍頭企業。二是強化要素保障,包括建設深港人才公寓、打造深港基金小鎮、出臺支持港澳青年發展的政策等。三是提升創新創業平臺能級。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團中央授予的全國唯一“青年創新創業跨境合作示范區”,2014年成立以來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559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9家,累計融資額超過65億元。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合作區實現大幅擴容,面積由原來的14.92平方公里拓展至120.56平方公里。在同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叢亮表示,一方面是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經過十余年的開發和建設,區域范圍限制已成為制約前海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擴區也有利于為香港創造更多的機遇。
此次擴區涵蓋南山區的三灣片區、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以及寶安區的寶安中心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等五大片區。“從面積來看,前海的三分之二在寶安,寶安的五分之一在前海?!睂毎矃^有關負責人概括道。
這次擴區不是簡單的擴容,而是一場涵蓋產業和資源的系統性重構。隨著傳統工業大區寶安的加入,擴區后的前海呈現出“南服務、北制造”的空間格局,疊加了國際機場、鐵路樞紐、港口碼頭、開放口岸、會展新城、海洋新城以及先進制造業基地等多元要素,從而撬動跨境流通、產業協同與區域融合的更強動能。
在產業和資源重構的基礎上,前海也同步推進管理體制升級。2024年5月1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辦法》正式施行,前海管理局聚焦經濟職能,負責區域內的深港合作、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產業發展和法治建設等工作;勞動用工、市容環衛、治安消防、安全生產、綜治維穩等社會事務,仍由屬地政府負責。前海與南山、寶安在組織體系上建立交叉任職機制,區委書記、區長分別在前海黨工委擔任副書記、委員,常務副區長擔任管理局副局長,協同參與區域治理,推動管理效能整體提升。
現代服務業已經是前海發展的主引擎。2024年,前海地區生產總值達3008.8億元,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884.4億元,占比超過六成。金融業增加值達492億元,在全市金融業中的占比由2023年的5.29%提升至10.44%。港資企業方面,除新世界、匯豐、東亞、嘉里、香江等龍頭紛紛落戶前海,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新興領域也加快布局,截至今年6月,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相關規上港資企業數量達到56家。
擴區后的前海現代服務業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寶安區擁有規上工業企業5117家,占深圳全市的約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97家,連續八年位居全國區縣首位。廣闊的制造腹地和豐富的產業生態,為前海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提供了多樣化的落地場景和轉化機遇。據《財經智庫》調研,寶安區正通過“政策+產業+人口”的多維聯動機制,探索構建“前海改革賦能—寶安場景孵化—新技術新方案新產品加速落地”的融合鏈條,進一步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雙向賦能、共促發展。
相較于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戰略平臺,前海依托廣闊的產業腹地,更多承擔起前沿科技在產業場景落地的任務。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首次賦予前?!凹涌炜萍及l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大任務,要求前海“推動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推動引領產業創新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今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落戶前海,探索“需求牽引—技術驅動—精準匹配—要素支撐—生態協同”的應用場景創新路徑,計劃每年挖掘應用場景不少于100項,征集技術產品不少于100項,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在前海率先應用推廣。
四年以來,伴隨寶安制造硬實力與南山科創軟資源的協同發力,前?!?+1+1>3”的融合優勢日益凸顯。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產業加速集聚,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正式運營,騰訊“互聯網+”未來科技城(“企鵝島”)即將竣工,靈巧手產業園也在加快建設,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均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設立了新型研發機構。AI+產業資金審批改革,大幅降低企業提交材料,大幅提升資金兌現效率,已在外資獎勵、港青政策等方面落地見效,產業政策的流程再造,為前海營造更加優良的營商環境。在前海,制度優勢與產業基礎實現了深度耦合。
自成立以來,前海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展現了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截至目前,前海已有104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中山大學發布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前海已連續四年位列全國第一。2024年前海進出口總額7066.5億元,實際使用外資266.5億元,占深圳全市60.4%,對外開放門戶作用持續增強。
歷經15年開發建設,前海已由一片荒灘成長為投資創業的新熱土。2024年,前海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1億元,同比增長10.1%;全年新增“四上”企業1212家,引進超百個優質招商項目,意向投資額突破千億元。
對企業而言,前海不僅意味著更好的辦公環境和現代服務業配套,也代表著一種開放包容、愿意傾聽、敢于回應的政務環境。營商熱度攀升的背后,亦對前海的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財經智庫》調研中,管理局坦言當前發展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現代服務業結構仍不均衡,相比于軟信業快速發展,融資租賃等專業服務較弱,科技服務業在企業數量和研發密度上與北京、上海等地尚存差距;二是產城融合與區際協同不足,交通瓶頸制約蛇口片區開發,寶安與前海在產業聯動、政策銜接、空間一體化上仍需加強;三是深港合作與規則銜接仍存堵點,跨境要素流動與服務貿易規則銜接等有待完善,在增強香港獲得感、實現共建共享共贏方面仍需制度突破。
面對上述挑戰,前海選擇主動作為、精準破題。為進一步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前海正將更多重心投向科技服務業。2024年7月,前海合作區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召開,發布《支持科技創新實施辦法》,圍繞跨境創新要素融通、開放協同創新生態構建等方面,出臺多項支持措施,符合條件的企業和機構每年最高可獲2000萬元資助,為創新成果落地提供有力支撐。
除了科技服務,前海還將發展視角延伸至海洋經濟等新興領域。擴區后的前海擁有約80公里海岸線、海域協調區范圍內分布有13個海島,空間資源豐富。區別于傳統的海洋經濟城市,前海更加聚焦現代海洋服務業和海洋科技創新,瞄準新能源智能船舶新賽道,相繼引進魏橋佳達、歐卡智舶、天津昊野、光啟星河、中欣新能等一批智能船舶企業;深港聯合研發的首艘AI無人船“海擎一號”成功測試運營;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廣東代表處落戶,發布《前??沙掷m漁業與藍色經濟倡議》;聯合港方發布《深港甲醇加注作業安全核查指引》,深港兩地甲醇加注采用同一標準與流程,助推海洋新質生產力加速集聚。
在區域聯動層面,新加入的寶安片區也正推動協同治理機制優化。寶安片區進一步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并打通“親清政企服務直達平臺”與“前海企業服務一體化平臺”,實現“政策一鍵通、訴求一鍵達”。在南山與寶安“軟與硬”優勢疊加下,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產業加快集聚。2024年,前海以“1號文”形式出臺《關于支持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的若干措施》,并依托深港智算中心打造前海人工智能集聚區;沿寶安中心區海岸線,“具身智能港”雛形已現,騰訊、華為云、立訊精密、靈巧手產業園等集聚成鏈,產業生態加速成型。
在深港合作方面,前海持續推進規則與要素高效銜接,營造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的營商生態。2024年8月,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推出“1510”新模式——
“1元入駐、5億元基金支持、10萬平方米創業空間”,為港澳青年提供低門檻、高保障的發展平臺。截至今年7月,園區在孵團隊達535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占比近九成。此前出臺的“十二條措施”也在租金補貼、創業啟動、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增強了港澳青年的獲得感與歸屬感。
前海在跨境金融便利化建設方面也取得新突破。6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聯合上線“跨境支付通”,首次實現內地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與香港“轉數快”直接連接。只需一個電話號碼,內地與香港居民即可實現跨境實時轉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首批試點銀行的前海分行已同步上線相關業務,顯著提升了港人在前海生活、消費的便利性,首日雙向跨境匯款規模達62.8萬元。
經過15年的發展探索,前海邁入“驗證規則、做實產業”的關鍵階段,發展的水平、深度、廣度都在大幅提升,應追求更高的質量、更好的效益、更優的結構。制度優勢正加速向產業張力與區域動能轉化,更多成果在實踐中逐步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