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回望過去,成就非凡,令人振奮,其間的敢為人先,又令人感慨系之。45年來,從身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試驗田,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殺出一條血路,到產業升級轉型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引領,深圳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革新,勇于進取,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命題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方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和國家都希望深圳再立新功,為中國式現代化譜寫新的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成功歸根結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成功,而關鍵的關鍵則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有力配合模式的成功。深圳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作為服務型政府和發展引領型政府,深圳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市場環境,為企業源源不斷地創造正外部性。
有觀點認為,后發經濟體在趕超階段,政府可在要素集聚和市場擬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更多發揮后發優勢,把后發紅利用好用足。而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則要更多發揮市場和企業作用,應相應淡化政府的作用。
深圳近年來在打造創新型經濟體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的實踐表明,通過積極創造應用場景讓創新落地,通過積極撮合產學研需求更有效對接,通過打造創新友好型金融供給、資本支持和人才隊伍建設體系,通過更有效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以避免同質競爭和內卷,通過更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政策指引等等,政府在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新征程中可以也應該繼續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實現與市場更為有效的結合,從而進一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當然,隨著高精尖領域的創新越來越進入“無人區”,隨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大模型、云計算等領域全球競爭的加劇,相關成本也在倍增。如何積極穩妥地提高對政府包括財政投入在內的涉及創新扶持行為的容錯率,同時避免政府過度干預,在難以被全盤規劃的創新競爭中產生誤判和資源誤配,從而更有效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是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重大挑戰。人們期待深圳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敢于探索、勇于求解,為全國拿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案例和有效方案。
以華為、比亞迪和騰訊等為代表的明星企業方陣,已經成為深圳乃至中國的名片,昭示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和榮耀。這些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和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底蘊和實力。
大企業的存在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最好的證明,在當前全球貿易格局和供應鏈重組面臨種種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大企業身為生產鏈、供應鏈和創新鏈鏈主,所發揮的穩定器作用,更加彌足珍貴。其對相關上下游企業的提攜和扶持,對于諸多小企業的成長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些在鏈企業的針對性和協同性創新,也進一步壯大了鏈主企業的實力,可謂相得益彰。
與此同時,人們也需要關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平衡發展問題。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的,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優勢,中小企業有其自己的特色。很多時候很多領域的突破性創新,往往是從那些大企業“勢力范圍”之外的小企業涌現的,而大小企業共同蓬勃發展,顯然是一個城市更值得期待的經濟生態。作為擁有諸多明星大企業和一眾獨角獸的深圳,有實力有能力在推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更協調發展的問題上提供更多可借鑒的樣板。
此外,人們也期待深圳在區域協同發展和新時代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方面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經濟帶,其中既有特別行政區,也有行政特區;既有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中國硅谷般的創新高地,更不乏工業和外貿強市。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充分發揮各自的體制和產業優勢,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協同發展和大灣區一體化,讓大灣區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樣板和引擎,值得各方勠力求解,而深圳在其中的角色,也更值得各方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