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被譽為“新黃金”“新石油”,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自2020年《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第一次將數據列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隨著《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數據二十條”)的發布及國家數據局的正式成立,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從地方自主探索邁向國家頂層設計引領的新階段,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為數據要素流通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數據要素的統一大市場也在逐漸形成中。
從市場實踐看,2024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首次突破40澤字節(ZB),達到41.06ZB,同比增長25%,增速較去年提高2.56個百分點。人均數據生產量約為31.31太字節(TB),同比增長25.17%,數據生產總量和人均產量實現同步躍升。然而,數據要素市場化仍面臨挑戰,如數據增長率低,存在供需失衡、流通規則不健全等問題,企業因合規安全風險、收益分配機制缺失等因素,市場主體參與動能不足。在此背景下,數據交易所(中心)作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核心樞紐,其功能定位與發展路徑成為破解數據流通難題、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關鍵。
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依托“雙區”政策優勢,在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中承擔著探路者角色。2022年11月,深圳數據交易所(下稱“深數所”)正式揭牌,其設立既是落實《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的關鍵舉措,也是深圳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的核心實踐。深數所聚焦合規保障、流通支撐、供需銜接、生態發展四大方向,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正在不斷探索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的深圳之路。
筆者通過在技術與經濟的二維模型(FTM2)基礎上擴展為三維分析框架(FTM2 Plus分析模型),以系統分析深圳數據交易所的生態構建過程。通過X軸(經濟端)、Y軸(技術端)和Z軸(區域端)三個維度,深入探討深數所在要素市場協同進化與價值共生方面的實踐與創新,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深圳樣板”。
筆者曾于2018年提出FTM2分析模型(金融科技多維思維模型,Financial Technology Multiple Thinking Model,FTMTM)是一個二維平面分析框架。其核心在于構建“技術—經濟”二維矩陣,通過縱向技術架構與橫向經濟服務階段的交叉耦合,系統闡釋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邏輯。該模型將復雜的多維空間簡化為二維平面,為分析金融科技提供了結構化分析工具。
縱向(Y軸)為技術架構層面,遵循“云—管—端”的層級邏輯。“云”層作為技術底座,指提供云服務的主體,對應數據要素供給側的基礎設施,為整個體系提供算力、存儲及基礎技術支撐;“管”層聚焦傳輸環節,泛指傳輸層面的服務方,承擔數據要素安全流通的技術保障功能,通過構建可信傳輸通道實現要素在各環節的合規流動;“端”層則是服務觸達端口,面向C端或B端直接服務,是技術架構與實體經濟需求的連接點,確保技術賦能能夠精準觸達市場主體。
橫向(X軸)為服務于實體經濟全生命周期的經濟維度,涵蓋“生產—流通—交易”三個核心階段。“生產”階段是要素價值創造的起點,聚焦數據等要素的生成與初步加工;“流通”階段是要素價值傳遞的關鍵環節,實現要素在不同主體間的高效配置;“交易”階段(即金融要素市場)則是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終點,通過價格發現機制實現要素價值的最終兌現。
在“技術—經濟”二維矩陣的內在邏輯中,縱向技術架構與橫向服務階段形成深度協同:“云”層通過提供基礎設施支撐“生產”階段的要素供給,“管”層通過安全傳輸技術保障“流通”階段的要素合規流動,“端”層則通過服務界面將技術能力注入實體經濟的全生命周期,最終在“交易”層實現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閉環。這種架構設計不僅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定位工具,更揭示了企業理想的增長路徑——沿“技術—經濟”協同的45度方向發展(最佳路徑),最終實現生態化轉型。
為更全面地分析深圳數據交易所在區域協同和跨境流通中的獨特作用,筆者在FTM2模型基礎上,增加了Z軸(區域維度),構建了FTM2 Plus分析模型(如圖)。這一擴展使得模型能夠更好地契合數據要素跨區域流動的特性,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分析深數所如何發揮區位優勢,促進數據要素的跨境流動和區域協同。
深圳數據交易所于2021年12月注冊成立,2022年11月15日正式揭牌,其核心任務圍繞合規保障、流通支撐、供需銜接、生態發展四大維度展開。一些公開數據表明深數所在創新方面持續地取得突破,正實現從“地方試點”到“全國樞紐”的跨越。
基于FTM2 Plus分析模型,可以從X軸(生產—流通—交易)、Y軸(云—管—端技術架構)和Z軸(區域協同:本地、全國及跨境)三個維度,深入剖析深圳數據交易所生態構建背后的協同進化機制以及價值共生的實踐成果。
以經濟層(X軸)的視角看,深數所通過在生產端的積極探索,有效激發了數據要素的生產活力;通過在生產端的積極探索,有效激發了數據要素市場的供給活力。
在公共數據開發領域,深數所通過“場景授權”模式激活沉睡的數據資源,實現了數據確權從“模糊態”到“清晰態”的重大突破。如,與中國氣象局合作推出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產品等13個公共數據產品,促進氣象數據產品市場化。
在人才儲備方面,截至2025年6月,深數所已完成六批數據交易員認證,累計培養持證專業人才近300名,為數據要素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流通端,深數所構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控可追溯”的數據流通體系。通過打造集成“一平臺兩中心”(數據交易商業平臺、數據產權登記服務中心、數據資產化服務中心)的一體化平臺體系,深數所實現了數據產權登記、流通交易、交付監管等全流程的安全保障。目前引入合作跨境數據商達30余家,業務涉及金融、營銷、電商等20余類應用場景。同時,深數所建立了專業的數據出境評估流程,提供公益性跨境安全評估服務,確保數據跨境流動合規性。
在交易端,深數所持續探索創新交易模式與服務,顯著提升數據要素的交易效率。截至2025年6月,累計上市標的3633個,包含互聯互通標的308個,覆蓋智慧城市、金融、醫療等300余類應用場景。同時,深數所已設立超過50家數據要素服務工作站(含珠海首個“政所直連”工作站),培育26個特色數據專區,吸引平臺參與主體超4900家,成功構建起一個立足深圳、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數據生態交易圈。
從技術架構(Y軸)的視角來看,深數所在“云”層面充分利用深圳雄厚的算力基礎設施,精心構建起高效能的數據交易云平臺。深圳坐擁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鵬城實驗室、深圳國資云等核心算力資源,其中鵬城云腦Ⅱ的算力達1000P FLOPS,為數據交易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深數所作為全國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的六大樞紐節點之一,正加快推進國家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深圳樞紐)建設。
在“管”層面,深數所結合工作實踐,在全國率先開展“動態合規”(DEXC+)體系改革,包含DEXC+標準構建、DEXCO(數據交易合規師)與DEXCA(數據交易合規評估法律服務機構庫)培育、DEXC+智庫支撐等內容。DEXC+體系改革以新興法律服務業培育為配套,以特色化公共法律服務為補充,打響數據要素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戰,探索國內首個數據要素流通“法治+信用”營商環境高地的建設路徑,為推動數據要素新質生產力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流通、充分賦能實體經濟貢獻深圳方案,塑造深圳法治營商品牌,引領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品牌建設。
在“端”層面,深數所打造了線上線下協同的服務網絡。線下渠道方面,截至2025年5月,已在全國37個城市設立超過50家數據要素服務工作站;線上平臺方面,數據交易平臺已完成3.0版本升級,注冊用戶突破5600家。2024年全年舉辦數據要素相關活動87場,參與人次超2萬,顯著提升了數據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放眼區域協同層面(Z軸),深數所依托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位優勢,加快推進大灣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深數所在促進數據要素全球流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數據合作與交流,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舉辦和參加國際數據論壇、研討會等活動,分享中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經驗和成果,為全球數據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另一方面,通過優化跨境數據交易規則和流程,為數據的跨境流通提供便利化服務,在確保數據安全和合規的前提下,推動數據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
深數所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在服務保障方面,搭建了一站式的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提供數據登記、評估、交易、結算、交付等全流程服務,同時還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技術支持、安全保障等增值服務,解決企業后顧之憂。如今,深數所的“朋友圈”不斷擴容,吸引了多家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數據商入駐。
從經濟與技術(X—Y軸)協同角度分析,深數所構建了技術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在數據資產化服務方面,已形成覆蓋數據產權登記、會計入表、價值評估、金融創新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累計完成多家企業數據資產入表,落地多個數據信托項目和聯合打造多款數據保險產品,并促成多筆數據資產增信融資。通過融合隱私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深數所的數據流通效率提升顯著。
在經濟與區域(X—Z軸)協同方面,深數所著力推動數據要素跨區域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依托國家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深圳樞紐),在構建一體化、全流程、創新型數據流通技術支撐體系中,深數所探索搭建了數據交易商業平臺、數據產權登記服務中心、數據資產化服務中心“一平臺兩中心”的平臺體系,成為國內上線的首個涵蓋數據產權登記、主體授權、流通交易、交付監管、數據融合、開發利用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為數據要素高效有序流通交易提供基礎設施底座。
在價值共生的實踐探索中(X—Y—Z軸協同),深數所在數據資產化創新、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生態構建以及跨境數據流通等多個關鍵領域展開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嘗試。
在數據資產化創新方面,深數所持續推動數據要素價值轉化,已形成完整的數據資產化服務體系。典型案例中,優錢科技通過深數所完成科創數據資產入表后,不僅獲得深圳標準院頒發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更完成了兩筆千萬元的數據資產融資。
在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方面,深數所與福田區共建的“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專區”已上線“福田金融1號”等九款數據產品。其中,“福田醫療健康保險自動化理賠”場景創新實現三大突破:一是全國首個醫療數據“授權采集—合規處理—場景應用”全鏈路閉環;二是商保理賠時效從傳統七天縮短至兩小時;三是累計服務參保人超50萬人次。該模式已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典型案例,并在廣州、成都等六個城市復制推廣。
在賦能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方面,通過建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數據聚合服務中心(龍崗)、共建市區兩級醫療數據語料庫(羅湖)等舉措,釋放數據要素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在國際合作領域,深數所于2025年正式推出“國際版”,圍繞跨境數據產品、合規及基礎設施服務三大核心板塊,構建了覆蓋“產品孵化設計—數據跨境合規—流通基礎設施利用—交易撮合—產權登記—資產化”全鏈條的“跨境數鏈通”解決方案,有效賦能企業的出海與入境場景,打通數據跨境鏈路。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海管理局、河套發展署等機構建立常態化合作。此外,深數所已與包括新加坡、英國在內的8個國家和地區及30余家跨境數據商達成合作,持續擴大國際數據合作“朋友圈”。
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權屬界定模糊、交易標準缺失、安全風險凸顯及區域發展失衡等系統性挑戰,正制約著全要素生產率的釋放。地方數據集團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核心價值在于破解“政府數據碎片化”與“市場交易低效化”的雙重困境。通過整合區域內公共數據資源與社會數據資源,這類集團可打破數據孤島,形成規模效應。
然而,當前國內數據交易所(中心)的“全能化”定位引發深層思考:傳統證券交易所生態中,交易、結算、經紀、做市等職能由上交所/深交所(交易平臺)、中國結算(登記結算)、證券公司(經紀服務)、IT供應商(技術支撐)等專業機構分權制衡;反觀數據要素市場,數交所卻被迫成為“六邊形戰士”,既承擔交易撮合(類似證券交易所),又涉足數據登記(對標登記結算公司),還延伸至數據清洗加工(類比第三方服務商)。這種職能泛化既是市場初級階段的無奈選擇,也折射出制度供給不足的現狀。
地方數據集團的崛起正推動職能重構。數據要素的生態是否會逐漸改變為:地方數字集團公司聚焦“政府側”職能,成為公共數據要素市場的基建運營商與治理規則設計者,以數字樞紐角色打通“政府監管—企業服務—市場創新”的全鏈條;深數所則回歸“市場側”本位,專注跨區域流通與標準化交易,扮演純交易平臺角色;第三方服務機構通過分級認證(數據商/經紀人等)形成專業分工,類比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網絡。
進一步,數據要素市場是否會按照“聚合—分化—再平衡”的方式進行演進呢?如過渡期(2025年-2027年),即地方數據集團承擔70%公共數據運營職能,逐步承接數據交易所的非核心業務;規范期(2028年起),即借鑒金融基礎設施“管運分離”經驗,形成“地方集團(資源整合)+交易所(流通交易)+專業服務商(技術賦能)”的金字塔結構;生態成熟期,即建立類證券行業的自律組織,如“中國數據結算公司”統一權屬登記,“數據商協會”制定經紀服務標準,最終實現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專業化分工。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深數所將在以下關鍵領域持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制度建設方面,隨著“數據二十條”配套細則的陸續出臺,深數所將重點完善數據產權登記、交易結算、收益分配等核心機制,力爭在2025年底前形成可全國推廣的標準化操作流程。特別是在跨境數據流通領域,深數所正在研發的“數據護照”制度有望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數據治理的重要工具。
在產業融合方面,深數所計劃重點打造制造業、醫療健康、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數據專區。以工業數據為例,通過聯合華為等龍頭企業構建工業數據空間。同時,創新推出的“數據+金融”服務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超數據資產融資支持。
在國際化布局上,深數所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重點建設“深港數據走廊”,預計到2026年大灣區內部數據交易規模將進一步提升。通過與新加坡、德國等國際數據樞紐的合作,深數所正在構建包含數據確權、定價、結算在內的跨境數據流通全鏈條服務體系。
通過FTM2 Plus模型分析可見,深數所通過技術、經濟、區域三維協同,已構建起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相對完整生態。未來,深數所將繼續以“制度創新+技術突破+場景落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供更多深圳經驗。
(作者為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