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資本透視——從春田兵工到硅谷AI軍工》
作者:出版單位:航空工業出版社
推薦人:本刊編輯部

經濟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美國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歐洲、俄羅斯和中國軍工發展的正負影響,為讀者呈現大國競爭中,軍工在超出軍事領域之外的獨特作用,以及不同社會制度下軍工領域生產關系的異同表現。
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預知未來。本書從“兩份報告”和“兩次戰爭”(美國首任財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關于制造業的報告》和美國南北戰爭;范內瓦·布什博士的《科學:無盡的前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講起,分析美國從屢遭英國歐洲舊勢力封鎖打壓到制造業大國,再到取代歐洲成為科技與金融第一強國,奠定其在20世紀下半葉的霸主地位,“兩份報告”和“兩次戰爭”是對美國及全球軍工格局影響深遠的事件。在作者看來,《關于制造業的報告》催生了“美式制造”,《科學:無盡的前沿》成就了“美式創新”。
心得分享:
近日,吳獻東博士的新書《從春田兵工到硅谷AI軍工》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分析大量典型案例,透視美國軍工與資本、技術、人才和制度漸進融合發展 200多年的歷史進程,揭示了美國軍工與新科技、新
結合當前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國崛起過程中,新力量與舊勢力周而復始的博弈規律始終在發揮作用,甚至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此后,從私人作坊起步發展起來的洛馬、波音、諾格、雷神等公司,在華爾街的助力下,逐漸成為美國軍工巨頭,這樣的初創小企業在美國歷史上始終層出不窮。金融的加持加速了防務新科技、新裝備的發展,也為軍工領域的壯大添加了十足的助推燃料。
美國國防部是一個神奇的部門,集戰爭部、新科技部、新經濟部于一身,更是軍工復合體的中樞神經。從西奧多·羅斯福執政開始,美國逐漸形成了一套能使軍事裝備研制與新科技、新經濟相互促進發展的運行機制。書中提到,這套“運行機制”不是策劃出來的,是在有意無意的實踐中形成的,是隱形的,很難用哪個文件和法條說清楚,但其主要角色及行為結果卻顯而易見。對此,吳獻東也指出,美國軍工復合體是大國博弈的產物,隨地緣政治變化而演變,它與中國的中央企業軍工集團和俄羅斯的“軍工綜合體”有本質不同。
不管出于怎樣的初衷,美國、歐洲、中國、俄羅斯的軍工企業越來越多地走進資本市場,褪去神秘面紗,走近公眾。然而,往往經過20年左右的比拼,各國軍工上市公司的表現會大相徑庭,有的成為行業巨擘,有的已經偃旗息鼓。這時就會發現,決定這些公司成敗的不是曾經融資多少,而是處理“生產關系”水平的高低。在美國政府管控軍工企業的舉措與案例、美國軍貿管控法規與案例的章節中,作者從大量公開資料中,對政府管控、政府與軍工企業的共生關系進行了更為專業化的選取和分析,以具體實例為證,客觀闡釋美國政府各項舉措的利與弊,為從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借鑒。
接下來,作者的視角從美國向外延展,分析了美國資本和訂單對歐洲國防軍工的影響、美西方與俄羅斯的恩恩怨怨、美西方對中國國防軍工的特別“貢獻”,以便讀者對全球軍事布局和形勢有更為直觀的理解。本書最后一個章節,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歷和對中國軍工企業改革的思考與認識,提出“要以危機之感去‘知彼’,以不滿之心來‘知己’,向美國的‘中國威脅論”學習,即使把對手‘拔高’一些,對我們也是利大于弊”的論點和展望。
吳獻東說,本書不代表他對美國軍工體制機制的認同,而是希望里面的內容能對今天中國國防軍工改革有所啟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現,關注的不僅是軍品定價問題,還有“回報機制”。“回報”兩字體現了中央在國防軍工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決心,體現了中央對科技和人才軟力量的重視。
“不管前進路上有多少險阻,拎著問題往前闖,堅持改革創新不停滯,始終是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招。”面對依然艱巨的國防軍工領域市場化改革,吳獻東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