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教育體系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語文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承載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的重要使命。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然而,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審美體驗、重標準答案輕個性解讀的現象,導致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停留在表層,難以形成深層的審美體驗和創造表達。這種現象的產生,既與應試教育導向有關,也與教師對審美教育的理解不足密不可分。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簡單的技巧訓練,而是需要建立在對文學作品的深度感知、情感共鳴和思維拓展基礎上的綜合素養培育。在此,筆者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能力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重視審美感知,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始于審美感知,沒有敏銳的感知力就談不上創造力的發揮。初中階段是學生感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語文教學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喚醒和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如《春》這篇課文,朱自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景象,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春天的畫面,感受\"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生機與\"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的柔美。這種通感教學法能夠打通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使文字描述轉化為立體可感的形象。又如,《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對比感知活動。先讓學生閱讀原文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描寫,再展示工業化城市景觀圖片,通過強烈反差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陶淵明筆下理想世界的美好。這種對比不僅強化了審美感知,還引發了學生對現實與理想關系的思考。感知能力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七年級可以從單篇課文的細節感知入手,隨著年級升高,逐步發展到單元整體感知和跨文本比較感知。再如,《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就可以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進行聯讀,讓學生感知不同時代文人相似的家國情懷,這種拓展性感知能夠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
二、激發審美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想象是審美創造的核心環節,沒有想象力的參與,文學作品的解讀就會變得干癟無趣。統編版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應當善加利用。如《安塞腰鼓》一課,描寫了黃土高原上雄渾壯闊的腰鼓表演,文中大量使用短句和排比,營造出強烈的節奏感。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觀看一段真實的安塞腰鼓表演視頻,然后閉上眼睛,僅通過課文的朗讀,在腦海中重現表演場景,比較兩種體驗的異同。這種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的內在視覺能力,使文字轉化為心靈圖像。《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摯的散文,朱自清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尤為動人。教師可以在此處設置想象補白環節: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時心里在想什么?他買橘子時的動作細節是怎樣的?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填補文本空白,這不僅加深了對親情的理解,也鍛煉了創造性想象能力。對于古詩詞教學,想象力的培養更為重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描寫,可以讓學生想象蘇軾當時所處的環境、他的表情動作、內心的思緒波動,甚至可以讓學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重新描繪這一場景。通過這種轉化練習,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體會詩詞意境。
三、深化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離不開真摯的情感體驗,冷冰冰的分析無法產生有生命力的創造。語文教學應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如《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留學日本時的師生情誼,文中藤野先生批改講義、關心解剖圖等細節體現了跨越國界的師者仁心。教學時可以設計\"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的活動,讓學生以魯迅的口吻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這種情感輸出能夠內化文本的人文價值。而《孔乙己》則提供了復雜情感的體驗機會,學生既會對孔乙己的遭遇產生同情,也會思考造成他悲劇的社會原因。教師可以組織討論: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計,會怎樣對待孔乙己?這種道德兩難問題的探討,能夠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文思考。
四、強化審美表達,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的最終體現是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審美體驗和思考以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統編版教材中的\"寫作\"板塊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為此提供了良好平臺。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四季美景\"學習后,可以讓學生模仿《春》的寫法,描寫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要求運用至少三種感官描寫和兩種修辭手法。這種模仿性寫作是審美表達的起點,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表現手法。八年級下冊\"學寫故事\"單元,可以結合《社戲》一課,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的一次有趣經歷,并寫成小故事。重點訓練學生如何通過細節描寫營造氛圍,如何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教師可以提供寫作支架:開頭如何設置場景,中間如何制造小沖突,結尾如何自然收束。九年級的審美表達則應更具思想深度,如學習《精神的三間小屋》后,可以讓學生思考并寫作\"我心中的三間小屋\",表達對人生價值的理解。除了書面表達,還可以采用戲劇表演、配樂朗誦、微電影制作等多元形式。例如學習《屈原(節選)》一課后,可以分組創作并表演\"屈原投江前的一場對話\",通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
總之,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系統化的審美感知訓練、想象力激發、情感體驗深化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對文學作品的審美理解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