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語文教學正經歷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型。本文通過教學實踐反思,從教學目標定位、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革新三個維度展開探討,提出在堅守學科本質的基礎上,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語文課堂新樣態。
一、教學理念的現代性反思
(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失衡現象。當前語文課堂存在兩種典型偏頗:部分教師仍停留在“字詞句篇\"的機械訓練層面,將文本肢解為應試知識點;另一極端則過度追求課堂的“熱鬧”,以淺表化討論替代深度閱讀。
某校《背影》教學案例顯示,教師用30分鐘討論\"父親翻越月臺是否違反交通規則\",導致對文本情感內核的解讀流于形式。
(2)核心素養的整合路徑。新版課程標準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教師應建立“三維融合”意識:在《岳陽樓記》教學中,既引導學生鑒賞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又通過”先憂后樂”的精神探討實現文化傳承,最終指向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二、教學實踐的創新性探索
(1)大單元教學的系統重構。打破單篇課文局限,以主題為紐帶整合教學資源。如將《孔乙己》《范進中舉》《裝在套子里的人》組成“病態人格”專題,通過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洞察社會根源,培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踐數據顯示,實驗班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較傳統教法提升27%。
(2) 情境化學習的深度實施。創建真實語言運用場景:在新聞單元教學中,組織學生成立“校園通訊社”,通過采訪、撰稿、編輯全過程實踐,將記敘文寫作轉化為真實交際任務。此類項日化學習使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以提升。
(3)數字化技術的合理嵌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赤壁賦》的月夜江景,借助AI寫作平臺開展詩歌仿寫訓練。但需警惕技術異化風險,某校調查顯示,過度依賴多媒體導致28%學生產生”圖像依賴癥”,削弱了文字想象能力。
三、教學評價的突破性轉型
(1)過程性評價體系構建。建立\"成長檔案袋\",收錄讀書筆記、創意寫作、課堂辯論視頻等多元材料。某實驗學校采用”三維九格\"評價量表(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修養),使教學反饋更具診斷性。
(2)表現性評價的實踐創新。設計“文化傳承人”角色扮演活動,要求學生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后,結合家鄉民俗完成調研報告并進行答辯。這種評價方式使知識運用率達91%,遠超傳統紙筆測試的63%。
四、教師發展的持續性思考
(1)專業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語文教師需建立“T型知識結構”,既深耕文學、語言學等學科本體知識,又涉獵哲學、心理學等跨學科領域。調查顯示,年度閱讀量超過20本的教師,其課堂生成性問題質量高出均值42%。
(2)教學反思的常態化機制。采用\"臨床式課例研究\"法:錄制常態課視頻,組建教研共同體進行微格分析。某教師通過12周的持續反思,將課堂有效提問率從35%提升至68%,學生思維活躍度顯著改善。
結語:語文教學的革新需要回歸\"立人“本質,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尋找平衡點。教師應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思維發展的推動者、終身學習的踐行者,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滋養生命的文化場域。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修訂版)》
3.格蘭特威金斯《理解為先模式》
4.佐藤學《教師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