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的學習具有很強的交際性和應用性。因此,英語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和能力的層面,應該在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達到英語“素質性”的提升。事實上,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忽略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特性,而過分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學英語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是勢在必行的。在英語素養的培養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創設一定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語感
兒童對語言感受的敏銳程度是很高的,因此,從一開始學習英語就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這種語言環境包括:課堂英語化,教室布置要帶點英語情境,運用多媒體及課外資源于課堂,讓學生隨時感覺到英語的存在,英語就在我們身邊。
英語教師的口語和課堂用語的輸入量在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是最大的。因此,教師的語言純正程度直接關系著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良好語感的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練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素質,提高自己英語口語的純正程度。與英語教材配套的光盤和一些多媒體資料的發音都是比較純正的英語發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通過這些資料的運用來提高語言輸入的數量和質量,通過模仿這些多媒體資料的發音來提高語言輸出的質量。另外,我們還可以帶領或指導學生觀看一些英語發音的影視資料,并通過“模仿電影中的一句話”或“我演電影中的一個片段”等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
二、開展英語閱讀,提高英語素質。
閱讀是學好語言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英語詞匯量和知識儲備較少,因此我們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我們在開展英語閱讀活動時,應注意幾點:
(1)首先應該閱讀的是課文,而且課文要做到的是精讀、熟讀乃至做到成誦。而且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進行模仿讀,模仿錄音及多媒體資料,要在語音語調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盡量做到模仿語音語調朗讀課文。
(2)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而且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材料,避免因為閱讀材料太難而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包括指導學生讀音、語調、停頓甚至連讀等方面的技巧以及通過不同的途徑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4)閱讀的評價要及時跟進。閱讀的評價可以是多種形式的,最常用,最受學生歡迎的評價方式是:英語朗讀比賽。在英語朗讀比賽中,我們可以在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由所有的小組長擔任評委,評委根據朗讀的正確、流利、語調、感情、聲音、表演等方面分別評出最正確獎、最流利獎、最有感情獎、聲音最洪亮獎等獎項。教師需要對朗讀比賽進行總結,并在評委評分結束后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最后評選出優勝小組,并對獲獎學生和優勝小組進行獎勵,在我們的朗讀比賽中我們小組獎通常是我們評價體系中的小貼畫,進行獎勵積累,但這絲毫不影響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另外,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掌握更多的單詞、句子,而且在不斷的解決困難中獲得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開展實踐活動,拓展語言實踐空間。
合理準確運用語言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就是為學生創造英語實踐的機會和空間,提高語言實踐和運用的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英語,通過運用英語完成任務。比如,我設計了“Find a boat”的游戲,將班級內的課桌排成盡量復雜的“迷宮”,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boat”放到迷宮中的某個位置,然后由每個組派一名同學蒙上眼睛,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指路”,說單詞“boat”引導學生找到“boat”。看哪一個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boat,boat就歸哪個組所有。這樣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語言實踐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語言時間提供了空間。
(2)在課外作業中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空間。在課外作業中我主要是通過:①英語調查。例如,在學習了《My day》后,我讓學生完成“My day”的調查,調調查后的結果,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進行手抄報的匯報和評比活動。②貼畫寫話。將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或者某個小故事以貼畫寫話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對此進行匯報,評選出優秀作品。③英語手抄報。將自己喜歡的英語故事,英語新聞,英語笑話等等英語內容制作成手抄報,每次任務完成評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獎勵。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大大拓寬了學生語言實踐的空間,為學生英語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幫助。
英語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養成的,實際上它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因此,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方式方法,為學生英語素養的提高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