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動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傳播對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傳統的傳播方式在面對國際受眾時存在局限性,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因此,傳播方式的轉型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 + 外語”的模式為雕刻藝術傳播的數字化賦能提供了新的契機。深入研究這一模式的應用,對于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1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國際傳播的現狀與挑戰
1.1傳統傳播方式存在局限性
傳統雕刻藝術的傳播渠道主要為博物館展覽、書籍、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而這些傳播方式難以突破時空限制。博物館展覽的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一些珍貴的雕刻藝術品在運輸和展出過程中會因濕度變化、震動或人為破壞等因素而受到損害,限制了高價值文物的出展頻率。書籍、畫冊等出版物的印刷周期長,更新速度慢,缺乏藝術的立體感以及細節展示,沒有空間層次的變化,人們難以感知其震撼力。
1.2國際社會認可度較低
目前,受文化差異以及語言障礙等因素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認可度較低。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存在顯著差異,中國雕刻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追求“以形寫神”,強調作品的內在美,而西方更加關注的是藝術品的形式美,這種寫實與寫意的沖突,導致許多西方評論家誤判中國雕刻藝術“技術粗糙”,忽略其象征性表達。許多關于雕刻藝術的學術成果具有較高的封閉性,缺乏現代技術和跨學科方法的應用,導致難以推廣。
1.3教育體系的結構性失衡
在多數國家的K一12教育體系中,藝術課程普遍以繪畫、音樂為主,雕刻藝術因材料成本高、教學難度大而被忽視。我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雕刻相關內容占藝術類課程的比例極少,僅在第四學段(8一9年級)設置了相關課程,且多停留于簡單的手工制作以及對文化遺產及雕刻技術的非遺傳承的粗略介紹,沒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及內涵,導致學生難以對其建立系統性的認知。此外,高等教育對雕刻藝術的重視程度偏低,國內僅少數院校開設與雕刻藝術相關的專業,且生源稀少。
2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數字化轉型
2.1數字化技術在雕刻藝術國際傳播中的應用
數字化技術指的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手段,結合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將物理實體轉化為數字信息。數字化技術在雕刻藝術方面的應用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也創造出了全新的文化體驗與互動模式。例如,故宮博物院已完成超過十萬件文物的三維(3D)數字化,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敦煌”項目已上線30個洞窟的虛擬現實漫游。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壁畫與彩塑,甚至可以模擬古代工匠的視角。大英博物館采用增強現實導覽,觀眾只需要用手機掃描雕像,就可以看到其制作過程的動畫演示。龍門石窟提供了多語言導覽的服務,并可以根據自身興趣來調整講解深度。許多展覽館也推出全球在線展覽的方式,吸引國際受眾來了解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多種數字化工具,如谷歌分析(GoogleAnalytics)、硅谷無埋點用戶行為分析平臺(GrowingIO)等,可以追蹤多語言用戶偏好,通過數字化技術做到精準推送。
2.2數字化傳播面臨的挑戰
目前,數字化技術還處于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以掃描技術為例,低質量掃描可能導致細節丟失。某博物館的唐代木雕數字化模型因分辨率不足,無法呈現0.2毫米的衣紋雕刻。除此之外,數字對雕刻藝術文化也無法做到完美的詮釋,數字重構可能摻雜主觀想象。例如,龍門石窟《帝后禮佛圖》通過數字化技術,在虛擬現實環境下進行造型恢復與環境復原,力圖恢復浮雕被盜鑿破壞前的原始狀態,引起了大量批評,有人認為數字技術生成的雕刻品只是“奇幻場景”,忽略了其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底蘊與內涵。
3“互聯網 + 外語”模式為雕刻藝術國際傳播賦能
3.1核心賦能路徑
“互聯網 + 外語”模式主要是通過整合數字技術與外語語言,為雕刻藝術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更為系統的整合性方案,并以多語言內容生產、跨平臺互動傳播、精準用戶觸達為核心,有效突破時空和語言壁壘,實現文化價值的全球化傳遞,使雕刻藝術在數字化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實現多語言數字內容的生產以及全球化傳播矩陣的構建,是該模式下的核心賦能路徑。三星堆博物館采用多語言數字內容的生產,利用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將青銅面具、青銅神樹等珍貴文物數字化,制作成圖文、視頻資料,并且搭建了線上數字平臺,開設官方賬號,定期發布多語言介紹短視頻內容,對三星堆文化進行傳播。
全球化傳播矩陣的構建可以使雕刻藝術相關的數字資源通過互聯網實現無邊界傳播。抖音視頻國際版(TikTok)上有大量賬號講解有關中國木雕和巴厘島木雕的內容,且視頻點贊量超過10萬,播放量超過130萬。
此外,將傳統雕刻藝術與游戲、影視作品相結合,也是構建全球化傳播矩陣的重要方式。2023年12月20日,游戲《原神》與三星堆博物館開啟聯動活動,其發布的聯動視頻《仰觀千秋,俯察萬象》采用中、英、日、韓4種語言配音和15種語言文字版本,72小時播放量破億,“三星堆”相關詞條在海外社交平臺的搜索量激增 600% 。
3.2實踐案例分析
3.2.1敦煌研究院數字洞窟多語言導覽
2016年,敦煌莫高窟率先在海外開放了“數字敦煌”資源庫,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分享了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點擊量突破1000萬次。為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2023年9月,騰訊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推出“數字藏經洞”的多語言版本。該版本融合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支持英語、法語、俄語等多種語言。用戶佩戴數字設備后,系統可自動識別其母語,并根據個人需求匹配講解深度。
3.2.2云岡石窟數字化建設
云岡石窟利用數字化技術,以“點云”的形式獲取物體表面的陣列式幾何圖像數據。云岡石窟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對多個窟點的數字化記錄,逐步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充實的“云岡石窟資源數據庫”。云岡石窟還打造了數字平臺“智慧云岡”,用戶僅需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就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不用親臨現場,就能瀏覽洞窟高處的造像細節。同時,為方便國際受眾理解,場館內還配備了翻譯設備,提供多種語言的講解與介紹,方便國際受眾對雕刻品的理解,增強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影響力。
3.2.3“數字中軸·小宇宙”項目
該項目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公司共同打造,對北京中軸線7.8公里核心產區進行精細還原再現。同時,該項目還運用核心交互技術,結合外語說明,讓各國用戶都可以化身游戲角色,在故事情節中沉浸式探索中國文化,讓國際受眾在互動體驗中了解北京中軸線相關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內涵。此舉不僅提升了其參與度,也讓其對中國古代雕刻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用數字化科技為文化遺產保護和探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新模式提供技術支持。
3.2.4雕刻藝術的數字課程
3.3.4教育與學術交流變化
一些學校、教育機構以及在線教育平臺推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數字課程,多數學校已將此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大綱,在諸多國際知名教育平臺上也開設了相關課程。課程形式以視頻為主,配有英文字幕以及外語講解,系統介紹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歷史、流派、工藝等相關知識。該課程受到世界各地高等院校的廣泛關注,不僅提升了國際受眾對雕刻藝術的認知,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3.3雕刻藝術數字化傳播的未來演變方向
3.3.1傳播渠道的多元化
隨著社交媒體的持續拓展,海外主流媒體平臺以及在線藝術平臺將成為雕刻藝術國際傳播的重要陣地。未來,隨著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傳播渠道也會更加多元化。虛擬藝術展覽、虛擬現實的雕刻藝術體驗會越來越多,讓國際受眾仿佛身臨其境地體會和欣賞雕刻藝術作品,并以外語作為交互語言,提升其體驗感。
3.3.2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借助互聯網,不同文化背景的雕刻藝術家更容易合作,將各自文化中的雕刻藝術元素相融合。如,將三維打印、數控雕刻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更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作品以及更新穎的雕刻藝術品,并借助翻譯等技術促進國際團隊之間的合作,使得傳播內容具有更多受眾。
3.3.3受眾市場的擴大
“互聯網 + 外語”打破地域限制,克服語言障礙,使雕刻藝術能觸達全球更多角落,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年齡層次的受眾,激發他們對雕刻藝術的興趣。隨著全球受眾對雕刻藝術了解加深,以及國際市場對雕刻藝術品的需求增加,在收藏、裝飾等領域,這一潮流推動雕刻藝術產業發展,促使藝術家更注重國際市場需求。一些小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雕刻藝術形式,借助互聯網和外語傳播,能被更多國際愛好者發現,形成獨特的市場細分領域,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
互聯網上的多語言雕刻藝術在線課程、講座等教育資源會日益豐富,讓全球學習者能不受地域限制地學習不同風格的雕刻技藝和理論。學者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多種語言進行雕刻藝術的學術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合作開展項目,推動雕刻藝術理論和歷史研究的國際化發展。培養出的雕刻藝術人才將更具國際視野,更好地與國際同行交流合作,促進雕刻藝術的全球創新發展。
4結語
傳統的雕刻藝術傳播方式具有局限性,且國際認可度較低,而教育體系結構失衡又導致大多數人對雕刻藝術的了解程度不足,因此,需要提供新的傳播方法。隨著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 + 外語”模式為雕刻藝術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案例分析法,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在“互聯網 + 外語”模式下雕刻藝術數字化傳播的可行性。結合實例,具體分析了數字化技術在雕刻藝術國際傳播中的應用場景,并指出數字化傳播面臨的挑戰,即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指出了“互聯網 + 外語”模式傳播的核心路徑,實現了多語言數字內容的生產以及全球化傳播矩陣的構建,通過多個案例分析證實了該路徑下傳播方式的高效性,提出了雕刻藝術數字化傳播的發展前景。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外語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 + 外語”模式將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以及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有力的支持,助力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本文系202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項目“互聯網+ 外語模式下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國際傳播的可行性分析調研”(省級:202410172E047)的研究成果作者簡介:莫涵,男,浙江寧波人,本科,就讀于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