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語篇分析理論,以2024 年高考英語全國I 卷閱讀理解C 篇為例,深入探究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科普說明文的命題立意、試題特征及解題策略。本文首先闡釋了命題立 意,即選材聚焦立德樹人,強化高考的育人功能,試題考查關鍵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通過對語篇結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其采用概括——具體模式,并指出語篇結構與問題設置 緊密關聯,最后根據該題的特征提供了解題策略,強調了培養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和批 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揭示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科普說明文的命題規律,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和備考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高考英語;語篇分析;科普說明文;立德樹人
引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內容涵蓋六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語篇作為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載體,傳遞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方式。學生是以語篇為基礎、理解語篇和對語篇作出回應開展學習活動的。說明文是高考閱讀理解題的必考語篇類型之一,科普說明文更是其中的常見形式。2024 年高考英語全國統一考試I 卷的閱讀理解C篇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聚焦于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的比較,不僅觸及了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科技與生活的關系,同時也體現了高考對學生深度閱讀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
一.命題立意
(一)選材聚焦立德樹人,強化高考育人功能
2024 年高考英語全國I 卷的閱讀理解C 篇深入探討了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音視頻學習方式等主題。該語篇通過分析不同閱讀方式對理解的影響,尤其是屏幕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的差異,旨在考查學生對各種閱讀方式及其對學習效果影響的理解,以及對新媒體教育發展趨勢的認識。
語篇指出,在閱讀較長文本時,紙質閱讀通常比屏幕閱讀更有效。這種差異主要歸因于注意力減少、娛樂心態以及數字化內容消費時傾向于多任務處理等因素。語篇分析了閱讀紙 質文本與屏幕文本對理解的影響,以及觀看和聽內容與閱讀書面文字在處理相同材料時的效果。研究表明,閱讀紙質文本時,學習效果通常更佳。語篇還提及了關于網絡學習和新媒體教育的一些觀點。
通過學習該語篇,學生將了解當前的教育趨勢,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充分準備。通過比較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的差異,學生將了解不同文化與技術背景下的學習方式,認識到學習方式的多元性和選擇性,并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做出恰當的判斷,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需要深入理解語篇中涉及的shallowinghypothesis等概念,并能夠將其與社交媒體等現代文化現象相聯系,以展示其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2024 年高考英語全國I 卷閱讀理解C篇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不同閱讀方式及其對學習效果影響的理解,還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對傳統閱讀方式價值的認同,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二)試題考查關鍵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發展
2024 年高考英語全國I 卷閱讀理解C篇的試題設計,旨在考查學生在語篇分析方面的關鍵能力,并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展。試題通過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不同閱讀方式的優缺點,并思考教育技術應用的合理性。學生必須能夠從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對比和分析。
具體而言,試題涵蓋了多種思維能力的考查,包括分析、概括、推斷等。例如,第28 題考查學生理解詞匯的能力,要求解釋語篇中shinethrough這一短語的含義。第29題和第30題則考查學生理解具體信息的能力,分別涉及對shallowinghypothesis的假設和大學教師越來越多地使用音頻和視頻的原因的理解。第31 題則考查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要求推斷最后一段作者的意圖。
二.試題特點
(一)語篇結構概括——具體模式
概括——具體模式,也稱為一般——特殊模式、綜合——例證模式或總說——分說模式,是英語語篇中一種常見且極具代表性的結構。這種模式凸顯了西方思維方式中先提出總體觀點再逐步展開細節、先進行綜合論述再進行具體分析的特點。在科普說明文中,這種模式通
常包含三個部分:引言、主體和結論。
2024 年新高考英語Ⅰ卷閱讀理解C 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遵循概括—具體模式,深入探討了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的優缺點。語篇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共分為六個段落:
第一段:引言。文章開篇提出了關于閱讀方式有效性的問題,指出人們普遍認為紙質閱讀在理解長篇文本方面優于數字閱讀,這一觀點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并為后續討論設定了基調。
第二段:研究發現。這一部分通過展示具體的研究結果來支持作者的觀點,即在閱讀較長文本時,紙質閱讀通常比屏幕閱讀更有效。這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提供了實證基礎。
第三、四段:原因分析。文章深入探討了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差異的原因。分析了紙張的物理特性,如直接接觸和頁面的視覺布局,以及心理因素,例如shallowinghypothesis(淺層化假設),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閱讀效果。
第五段: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文章指出音頻和視頻可能在吸引注意力方面優于文本,且大學教師越來越多地采用這些技術。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成年人通過閱讀文本獲取的信息比通過聽或看相同內容記得更牢。這一部分通過對比不同媒體形式在記憶保持方面的效果,進一步強化了紙質閱讀的優勢。
第六段:結論。文章最后總結了主要觀點,指出數字文本、音頻和視頻在教育中都有其作用,尤其是在提供紙質材料無法提供的資源時。然而,對于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深入反思的學習場景,教育者不應假設所有媒體形式在學習效果上是等效的。這一結論不僅總結了全文,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通過這種結構布局,文章不僅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對紙質閱讀與
數字閱讀優劣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科普說明文的語篇結構,即概括——具體模式。這種模式 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信息,還促進了批判性思維和深入分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維莉.2009.篇章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3] 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Ⅰ卷)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