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優良的傳統文化本身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自我充實,不斷吸納新鮮生動的內容。就中學語文教育而言,傳統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機滲透,對從根本上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面臨著新世紀、新形式、新教材、新課程標準所帶來的挑戰,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做到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已是勢在必行。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簡析
手機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游戲與學生結伴而行,文化糟粕侵蝕了學生靈魂,很多學生,不能自拔;初中學生尚未脫去稚氣,卻人心思動,甘于沉淪……以上種種表現,使筆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優秀文化傳統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虛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們心中的操守與底線使人不忍觸及。今日種種果皆因前日種種因,在他們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見,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責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視甚至鄙視傳統文化,在各類洋節日面前,青年們趨之若鶩,傳統節日里卻喊著“無聊,沒意思”“老土”“人家外國”。從心理上對祖國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國文教育熏陶的學生發出這樣的怨憤詛咒之語?
二、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我國著名學者吳宓先生曾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養心性,培植道德,通曉人性,諳悉世事,表現國民性,增長愛國心,確定政策,轉移風俗,造成大同世界,促進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的重要指標”。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據筆者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重禮儀重教育?!端蜄|陽馬生序》中宋濂窮冬遠行入山向老師請教問題,立于門外雪野中,對老師的尊敬,對知識的向往表現在色恭禮至中。教師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
(二)重視道德修養。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論語》一文中有“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推己及人,與人為善??鬃咏逃龑W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一切應該依禮而行。當然此“禮”在現代社會有新注釋,是和精神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責罵子路“野哉,由也”。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更提出人應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強調人要重義輕利,舍生取義,尤為重視尊老愛幼,善養浩然正氣給人挺拔軒昂的印象。如《孟子兩章》中《魚我所欲也》。
(三)愛國主義精神。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卻聞泣淚滿衣賞”等等很多。
(四)積極進取的奮發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雖僻遠亦何傷!”中高喊出從不妥協,從不氣餒,生命不熄戰斗不止的奮發精神。
(五)孝義主題。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傳至今。
(六)治國之道。愛民,清正廉潔,勤儉的為官之道;以史為鑒,眀乎得失,嚴明法紀,依法治國的法制傳統。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學語文課本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
三、營造課堂文化氛圍,領略傳統文化魅力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傳統文化存在與文字和生活中,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教學《傷仲永》時,用漢樂府《長歌行》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導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方仲永因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眾人”的結局,自然地導入新課,使學生茅塞頓開。
3、音樂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樂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慘氣氛顯現而出,易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
(二)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詩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陸游的“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