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標志著信息科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信息科技學科教師面臨新課標、新課程方案和舊教學資源“兩新一舊”的情況。信息科技教師應該如何使用新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呢?
首先,要明確新課標中的\"三變”:第一個突出變化是把課程名稱由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體現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第二個突出變化是課程方案修訂指向學科大概念。新課標明確了六條學科邏輯主線,包括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統籌安排不同學段的學習內容。第三個突出變化是將“跨學科主題\"作為信息科技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真實性學習。
其次,要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素養本位。新課標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信息科技育人價值,培育學生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中健康成長。當前,在信息科技課堂中,教師大多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設計恰當的探究性任務,將直接關系整堂課的效率。因此,在任務設計伊始,教師就應考慮:本節課的任務應以何種方式開展?要讓學生受到哪方面的教育?如何讓學生更易接受這次教育?比如在教學《修飾美化演示文稿》這一課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過去幾年抗疫一線的\"90后\"“00后\"的先進事跡,然后在課堂上制作演示文稿,并設計界面和添加色彩,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由發揮、設計,充分領會到榜樣的力量。
信息技術是工具。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啟發學生對其背后的控制原理進行思考、實驗,實現“學為中心,少講多練”。如河大音像版下冊第十四課《復原古城墻》教學中,任務展示復原古城墻項目簡介及項目的歷史意義,指明信息技術在復原古城墻中應用需要用到“三維建模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虛擬現實技術”,學生需要達成的目標及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復原任務。教師要根據學生興趣和專長進行分組,每組負責不同的復原任務部分;鼓勵組內成員互相學習、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針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集體討論解決方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復原方案,確保最終效果符合預期。
最后,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作品,給出具體的反饋意見,肯定其優點和亮點,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要回顧整個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分析團隊協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最后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此次任務,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溝通能力,在“做”中“學”,有更多的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新課標要求,信息科技的學習是“科”與“技”并重。教師需要借助一個課程或一個單元的教學,把一個觀念或者對社會的認知傳遞給學生,如上面所說的以城墻為線索,串聯起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城墻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學生對古城墻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理解,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身邊的文物古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經驗,結合學習內容的具體特點,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足夠的關注,讓學生體會到問題解決和知識應用的全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能力,進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這樣的課堂,不僅是對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而且行之有效。
時代的考題已經列出,我們的答案正在寫就。教師要從“新”出發,轉變觀念,成為信息科技“新教師”,在信息科技課程創新中,志存高遠、篤行不怠,與信息科技學科共成長、共進步。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