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沿邊開放背景下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提升的問題,結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深化實施的契機,系統分析廣西—東盟產業鏈的發展現狀、面臨挑戰及產業鏈韌性提升的內在邏輯。通過梳理廣西在跨境產業合作、物流通道建設、數字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實踐案例,提出以產業協同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字賦能與綠色轉型為核心的戰略路徑。研究表明,在RCEP框架下,廣西通過強化規則對接、創新合作模式與完善保障機制,可顯著增強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為沿邊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廣西—東盟產業鏈;RCEP;產業鏈韌性;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一)沿邊開放的理論內涵與演進
沿邊開放戰略隨時代發展與國際形勢變遷不斷變化,其核心特征包括:其一,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的制度性變革;其二,以數字化為驅動,構建涵蓋智慧口岸、數字貿易平臺、跨境數據流動通道等的新型基礎設施;其三,以綠色化為導向,推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其四,以安全化為底線,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與自主可控性。該戰略與RCEP框架下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數字貿易規則、中小企業合作等議題高度契合,為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戰略指引[1]。
(二)廣西—東盟產業鏈合作的研究進展
現有研究聚焦廣西—東盟產業鏈合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在合作領域方面,指出廣西在汽車、電子信息、高端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領域與東盟國家形成產業互補;在合作模式方面,提出通過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自貿試驗區等平臺推動產業鏈跨境布局;在合作機制方面,強調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設深化區域合作。然而,現有研究較少從RCEP規則對接、數字技術應用、綠色轉型等視角探討產業鏈韌性提升路徑,也未充分結合當前沿邊開放重點任務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
(三)RCEP對區域產業鏈的影響研究
RCEP通過降低關稅壁壘、簡化原產地規則、推動服務貿易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為區域產業鏈重構提供了制度保障。現有研究表明,RCEP框架下廣西—東盟產業鏈合作呈現以下趨勢:一是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提升,區域價值鏈分工深化;二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跨境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合作加速;三是綠色產業鏈合作成為新增長點,清潔能源、環保技術等領域合作潛力凸顯。然而,RCEP規則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也對區域產業鏈韌性構成挑戰,需通過機制創新與能力建設加以應對。
二、提升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的現實基礎與挑戰
(一)廣西—東盟產業鏈發展的現實基礎
1.跨境產業合作成效顯著。廣西依托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加快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2]。例如,廣西自貿區南寧片區聚焦中國—東盟(中越)跨境產業鏈關鍵環節,謀劃建設中國—東盟(中越)產業鏈南寧生產總部基地,推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聚發展;欽州港片區依托中馬“兩國雙園”模式,發展綠色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推動海陸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整合。2023年上半年,廣西對東盟進出口1613.8億元,同比增長92.6%,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顯著。
2.物流通道建設加速推進。廣西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加快推進平陸運河、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3年上半年,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鐵海聯運班列開行4510列,同比增長9%,貨物通達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通道物流效率的提升顯著降低了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的運營成本,增強了區域產業鏈的競爭力。
3.數字技術應用初見成效。廣西在工業互聯網、北斗、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了一批面向東盟的數字化應用場景。例如,廣西廣電網絡“國家文化大數據東盟區域中心”完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底層關聯集成系統部署;“中國影視東盟國際傳播服務平臺”入選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發展項目庫,累計培訓70余名東盟國籍跨境主播,累計觀看次數達9000萬次。數字技術的賦能效應逐步顯現,為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新動能。
4.綠色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環保技術等領域合作持續深化。例如,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重點推進特色生物醫藥產業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推動廣西生物醫藥產業倍增;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與9個東盟國家建立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推動綠色技術合作[3]。綠色產業鏈合作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新亮點。
(二)提升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面臨的挑戰
1.廣西—東盟產業鏈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和工業軟件等方面存在依賴進口的問題。例如,盡管廣西汽車產業在整車制造上有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電池和智能網聯系統等核心環節仍需進口;電子信息產業在芯片設計和高端裝備制造方面的協同創新機制尚不完善。這些不足限制了產業鏈的韌性提升。
2.物流通道效率需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雖有進展,但跨境物流存在通關效率低、運輸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例如,中越邊境口岸通關時間長,貨物滯留數天;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影響物流資源配置效率。這些瓶頸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4]。
3.廣西—東盟產業鏈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存在不足。如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有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弱;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不統一,影響數字貿易;數字人才短缺,難以滿足產業鏈數字化升級需求。這些因素限制了產業鏈韌性的提升。
4.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需求。廣西—東盟產業鏈面臨綠色轉型壓力,但區域綠色技術標準不一、綠色金融支持不足、企業綠色意識弱等問題阻礙了進程。東盟部分國家環保和清潔能源發展水平低,難以與廣西實現綠色產業鏈協同。
三、RCEP深化實施對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
(一)規則對接與制度創新效應
RCEP通過統一原產地規則、簡化海關程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為廣西—東盟產業鏈合作提供了更透明的制度環境。例如,RCEP原產地累積規則允許企業在區域內使用成員國原材料進行生產,降低了產業鏈跨境布局的成本;RCEP電子商務章節明確了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線消費者保護等規則,為數字貿易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廣西可通過深化RCEP規則對接,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貿易開放、數字貿易規則創新,提升產業鏈的制度韌性。
(二)市場開放與產業協同效應
RCEP通過削減關稅壁壘、擴大服務貿易開放、推動投資自由化等措施,擴大了廣西—東盟產業鏈的市場空間。例如,RCEP生效后,廣西對東盟國家汽車零部件、農產品等產品的關稅逐步降為零,降低了企業采購成本;RCEP服務貿易承諾表允許成員國在金融、電信、物流等領域提供更開放的服務,為產業鏈協同提供了更廣闊的合作領域。廣西可依托RCEP市場開放紅利,深化與東盟國家在汽車、電子信息、農業等領域的產業協同,提升產業鏈的市場韌性。
(三)數字賦能與技術溢出效應
RCEP通過推動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加強電子商務合作、促進跨境數據流動等措施,為廣西—東盟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提供了新機遇。例如,RCEP電子商務章節鼓勵成員國建立跨境數據流動機制,支持企業開展數字貿易;RCEP知識產權章節加強了對數字技術、商業秘密的保護,為數字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廣西可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合作,推動數字技術輸出,提升產業鏈的技術韌性。
(四)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效應
RCEP通過納入環境條款、推動綠色貿易規則、加強技術合作等措施,為廣西—東盟產業鏈綠色轉型提供了新動力。例如,RCEP鼓勵成員國采用國際環境標準,推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合作;RCEP技術合作條款支持成員國在環保技術、節能減排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廣西可通過深化與東盟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綠色標準等領域的合作,推動產業鏈綠色轉型,提升產業鏈的生態韌性。
四、沿邊開放背景下提升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的路徑選擇
(一)強化產業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技術韌性
1.構建跨境產業創新聯合體。依托廣西自貿試驗區、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推動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創新聯盟[5]。例如,支持上汽通用五菱與越南、泰國等國企業合作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研發,推動關鍵技術突破;推動廣西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共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農業等領域的應用。
2.完善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例如,在汽車產業鏈中,推動廣西汽車集團與柳鋼集團、廣西電網等企業合作,開展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充電設施等領域的聯合攻關;在電子信息產業鏈中,推動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越南FPT集團等企業合作,共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依托RCEP知識產權章節,推動廣西與東盟國家在專利審查、商標注冊、商業秘密保護等領域開展合作。例如,建立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服務;推動廣西企業與東盟國家企業開展專利交叉許可、技術轉讓等合作,提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
(二)優化物流通道布局,提升產業鏈物流韌性
1.完善跨境物流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平陸運河、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南寧國際鐵路港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例如,推動平陸運河與北部灣港、西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形成江海聯運通道;加密南寧至東盟國家航線,推動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打造面向東盟的門戶樞紐機場。
2.提升物流通道運行效率。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推廣“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兩段準入”等通關模式,壓縮貨物通關時間。例如,推動中越邊境口岸實行“單一窗口”通關模式,實現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建立跨境物流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物流企業、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提升物流資源調配效率。
3.發展智慧物流與綠色物流。推動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例如,支持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建設智慧港口,實現港口作業自動化、智能化;推廣新能源物流車輛、綠色包裝材料,降低物流碳排放。
(三)深化數字賦能應用,提升產業鏈數字韌性
1.打造面向東盟的數字貿易樞紐。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面向東盟的數字貿易平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數字服務出口基地。例如,支持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優化退貨流程;推動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與東盟國家企業合作,共建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
2.推動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實施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支持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柔性供應鏈等領域的改造升級。例如,推動廣西柳工集團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聯網、數據采集、遠程運維等功能;支持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智能工廠建設,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3.加強數字人才培養與引進。依托廣西高校、職業院校,開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相關專業,培養本土數字人才。例如,支持廣西大學建設人工智能學院,開展人工智能領域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實施“數字人才東盟行”計劃,吸引東盟國家數字人才來桂創新創業。
(四)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產業鏈生態韌性
1.深化綠色產業鏈合作。推動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開展合作。例如,支持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與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企業合作開發海上風電項目;推動廣西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與新加坡企業合作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2.完善綠色金融支持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支持綠色產業鏈項目。例如,推動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綠色產業項目;推動廣西北部灣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用于環保技術改造項目。
3.建立綠色標準互認機制。依托RCEP環境條款,推動廣西與東盟國家在綠色產品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領域開展合作。例如,建立中國—東盟綠色產品認證中心,開展綠色產品認證互認;推動廣西企業與東盟國家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環保標準,提升產品綠色競爭力。
五、結論
在沿邊開放背景下,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從產業協同創新、物流通道優化、數字賦能應用、綠色轉型發展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RCEP的深化實施為廣西—東盟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新機遇,其通過規則對接、市場開放、數字賦能與綠色轉型等舉措,可顯著提升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未來,廣西應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羅懿.RCEP對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影響研究[J].中國商論,2025,34(05):43-46.
[2]黃園,榮薏.廣西面向東盟的科技合作戰略研究:機遇、挑戰與對策[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5(02):44-50.
[3]王俊飛.RCEP框架下廣西面向東盟跨境電商物流模式的優化研究[J].中國市場,2024(35):197-200.
[4]蔣鶴立.RCEP倡議下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發展及對策分析[J].山西農經,2025(06):181-183.
[5]付婕.打通“雙循環”鏈接壁壘拉動國內大循環推進廣西更好服務中國—東盟經貿命運共同體建設[J].中國發展,2024,24(05):44-49.
(作者簡介:謝秋瑾,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