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潮汕;營老爺研究;CiteSpace;現狀;演進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1-0090-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1.028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嶺南文化項目“媒介實踐視域下的潮汕“營老爺’與鄉村認同研究”(項目編號:GD22LN21);2022年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嶺東民俗與非遺傳承研究中心“潮汕營老爺與數字媒介使用的關系研究:日常生活的視域”;韓山師范學院2022年度教授、博士啟動項目“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研究——基于管理及訪客體驗的視角”(項目編號:QD202232);2022年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嶺東民俗與非遺傳承研究中心項目“互動儀式鏈視域下粵東傳統村落文化傳播研究”。
一、研究背景、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潮汕地區營老爺是我國諸多地區游神賽會活動中的一種,與其他地區相比,潮汕地區營老爺在祭祀、游神等方面都保持自身獨特性,有鮮明的在地性和鮮活性。在進入后現代、媒介化的當下,這種民俗活動依然與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聯系,最近幾年每到春節,潮汕地區營老爺總是在移動網絡世界成為熱搜和話題。本文試圖對營老爺研究進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和回顧,以探討潮汕營老爺研究的演進、現況,為未來營老爺研究的深化,及其對于當下現實的回應和思考,提供一次審視基礎和一定的參考。本文整理全部針對大陸研究成果,不包括其他地區。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CNKI)為文獻檢索數據庫,文獻數據檢索時間為2024年11月23日,檢索條件為“篇關摘 Σ=Σ 潮汕或潮州或潮安或饒平或汕頭或潮陽或南澳或揭陽或揭東或揭西或普寧或惠來”。同時加上另一個檢索條件“篇關摘 老爺或游神或信仰”,沒有檢索年限等其他限制條件,共搜索出期刊文獻368篇,學術期刊223篇,后使用人工方式進行刪減,得到有效學術期刊文獻99篇,這是本文的分析數據。
本研究第一個檢索條件“篇關摘”設置為潮汕,或潮州、汕頭、揭陽三市以及三市所屬的縣市,選擇原因一方面是將研究范圍限定在潮汕地區,另一方面是“潮汕”作為該區域的文化地理名稱,很多潮汕地區的營老爺研究并未使用“潮汕”,而是直接用更具體的市或縣表述自己的研究區域,而市轄區一般是和市連在一起表述,因此沒有把市轄區加入檢索條件。
本研究在第二個檢索條件“篇關摘”使用了三個與營老爺相關的核心詞語:老爺、游神和信仰,主要考慮到營老爺在潮汕本地有多種地方化稱呼,具體的有“營老爺”“迎老爺”“鬧熱”,有的直接用信仰指代,本文用多個詞檢索的目的是盡可能地搜索到所有營老爺相關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文獻數量為計量對象,對潮汕營老爺研究成果的數量進行統計,展示營老爺文獻的歷時分布。同時,利用文獻計量的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對潮汕營老爺研究的熱點文獻、發文機構、關鍵詞、作者分別進行分析,以便呈現潮汕營老爺研究的演進和未來。
二、數據統計和知識圖譜分析
(一)文獻時區的數量變化
本文的檢索結果顯示,最早的論文是1994年11月發表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的《潮州大鑼鼓著名演奏家剪影》,以對營老爺批判的態度提及潮州大鑼鼓,一直到2008年,期間發文量很少,總共只有18篇,年均論文成果1.2篇,所發文章很少直接探討營老爺。到2009年,發文量開始增多,其后5年平均每年發表近5篇,與營老爺相關的文章不僅多,而且更緊密。到2014年,出現文獻數量的峰值,年發文13篇,其后兩年,平均每年不少于5篇。到2017、2018年,發文量有一個小高峰,年均發表8篇。此后在2019年到2023年,發文量迅速下滑,年均發文2.4篇。2024年開始稍有增長,全年發文達4篇。從營老爺的歷時分布變化能夠看出,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營老爺研究成果日漸豐富,總體上逐漸增多,但在最近幾年又迅速跌入低谷(見圖1)。
(二)主要作者與共現分析
在99篇文獻中,共有78名作者,發表兩篇及兩篇以上的作者有17人,其中3人各發表3篇,沒有作者發表論文超過3篇,反映在這個領域研究成果比較分散,大部分對營老爺的研究僅僅是發展支脈而不是研究主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領域研究的厚度(見表1)。
在文獻的作者共現關系圖(圖2)上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單一,缺少核心研究者,彼此之間的連接比較淡薄,反映出營老爺研究尚未形成緊密的學術關系網絡和共同體連接,呈現一種相互疏離的學術關系狀態。
(三)期刊分析
發表營老爺研究論文大于等于2篇的期刊共有8個,共計有27篇,發文量最多的3個期刊具有潮汕本土性質,其中《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發表營老爺研究的文章最多,總數達到15篇,大約是第二名的兩倍,占比超過 15% 數據庫來源是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的期刊有四本,除了《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這個藝術類期刊以外,其余三本分別是《青海民族研究》《文化遺產》《宗教學研究》,每本發文兩篇,占整個營老爺研究期刊論文數比例較低。從發表的期刊看,潮汕營老爺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經獲得較高認可,但總體學術層次仍然較低,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
(四)潮汕營老爺研究的演進歷程
對99篇文獻進行聚類分析,并以時區為軸,得到營老爺文獻的關鍵詞年輪環圖(圖3),年輪環代表時間,大小代表其文獻被引用次數的數量,關鍵詞年輪環間的箭頭和弧線表示與相連的文獻的引用和被引用的關系,這可以反映文獻之間,以及研究主題之間的互動與連接關系,整條關鍵詞年輪環可以呈現出營老爺研究主題的歷史變化和演進情況,營老爺研究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初步奠基(1994-2008)
檢索結果顯示,直到1994年出現第一篇提及營老爺的文章,這反映了研究者長期對潮汕地方民俗信仰缺乏關注和重視,而另外一個現實因素是,營老爺在改革開放后重新復蘇,到20世紀90年代經濟有較大發展時,營老爺活動在民眾生活中才變得興盛。總體看,這十五年間可以看作是潮汕營老爺研究的起步,中國知網收錄的潮汕營老爺研究論文數量雖然較少,但這些研究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關注營老爺活動中的重要神明的歷史、特征,以及比較有代表性的營老爺田野調查。三山國王、媽祖、雙忠公、風雨圣者等神明俱被研究者所考察描述,營老爺活動背后的潮汕民間信仰也被深入探討,產生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成為后續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學者們著重考察營老爺活動背后的民間信仰,研究發現以三山國王和雙忠公這兩個潮州鄉村最常見的兩個神祇為代表,潮汕民間信仰反映出國家與地方、王朝教化與地域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1][2]。三山國王信仰則是源于粵東土著居民的一種民間信仰,粵東福佬系和客家系民眾是在后來歷史演化中成為三山神的主要信奉者而不是其創始者[3]。這段時間的研究主要采用歷史學和民俗學的方法,注重考據與田野調查,主導者是歷史文化學者。
2.第二階段:快速發展(2009-2018)
這十年營老爺研究發展迅速,其中有兩個方面沿著前一階段的路徑迅速擴展,一方面是營老爺研究區域擴散,有更多的鄉村和神靈老爺被納入研究者的視野,研究案例遍及潮汕三市大部分縣市;另一方面,關于營老爺活動中的儀式、祭祀、音樂、戲劇、舞蹈等要素和內容被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潮劇、大鑼鼓、英歌舞是其中的熱點和典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最多。另外,旅游學、地理學、體育學、植物學等學科也開始以自身學科關照營老爺活動,如學者在考察營老爺活動時發現,供品上常會插紅花,石榴枝被蘸水揮灑用以辟邪,認為這反映了潮汕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植物信仰現象,具有明顯的地方本土特點[4。這一時期的研究大大擴展了營老爺領域的學術空間,其研究主題和數量的增長來源于本土研究隊伍的壯大,背后體現的是地方學者的本土意識逐漸提高。
3.第三階段:萎縮(2019-2024)
從2019年起,營老爺研究進入一個萎縮時期,發文數量大大減少。這一時期仍然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營老爺研究成果,通過相關歷史文獻的梳理發現,營老爺在晚清年間已盛行,特色鮮明的澄海鹽灶村的“拖老爺”習俗來源于一場事故[5。這一階段變化主要原因是當時各地各村營老爺活動停辦和人員出行受限,這給營老爺研究帶來兩個方面的困難和障礙。
一方面,各地營老爺活動暫停舉辦使得相關研究的田野調研失去最鮮活的對象,研究人員沒有到活動現場進行考察;另一方面,研究者本身出行受限,不能隨時隨地到鄉村調研。這兩個方面使營老爺研究失去對研究對象現場考察的機會和有效的資料收集可能,相關研究整體上進入低谷狀態。
三、展望
隨著營老爺活動在潮汕地區的全面恢復,以及國家弘揚傳統文化和地方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潮汕營老爺研究將會受到更多的學術關注和資源支持。尤其是數字移動媒體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地介入到營老爺活動中:記錄、分享和傳播,極大地提高了潮汕營老爺在全國的知名度,使潮汕營老爺成為潮汕地區的旅游名片,這既是潮汕營老爺研究的助力,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春聲,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一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征與歷史意義[J].史學月刊,2001(01):123-133.
[2]黃挺.民間宗教信仰中的國家意識和鄉土觀念——以潮汕雙忠公崇拜為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2(04):9-21+31
[3]謝重光.三山國王信仰考略[J].世界宗教研究,1996(02):101-110.
[4]陳友義.植物在潮汕民俗中的應用及其文化審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5(04):84-88+94.
[5]趙莉莉.19世紀末來華女傳教士斐爾德筆下的潮汕民間信仰[J].宗教學研究,2020(03):250-257.
作者簡介:
蔣正和(1976-),男,江蘇淮安人,博士,研究方向:媒介與地方文化。
鄭潔萍(1990-),女,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