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難點與對策【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0.011【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0-0036-03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下,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如何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和傳播我國的文化特色民族歌劇,儼然成為時代課題。新時代下,推動我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可讓民族歌劇這一中國本土藝術瑰寶,散發出更加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新時代下我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內涵
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是指以中國民族歌劇為核心,有機融合西方歌劇藝術形式,推動民族歌劇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新時代下我國民族歌劇實現跨文化演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具體體現在文化基因和時代使命兩個方面。
(一)文化基因:中國民族歌劇的現代發展需要
我國民族歌劇本身具備獨特的文化基因,同時具備民族性的藝術特點和現代性的藝術特點,實現其跨文化演繹,可以有效滿足其現代發展需要。民族歌劇是在傳統戲曲上吸收西方歌劇發展而來,具備鮮明的本土美學特征:民族歌劇的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傳遞時代精神、反映人民實踐為主要內容,是塑造民族精神符號的重要載體[1]。新時代下,可在民族歌劇中引入鄉村振興、現代生活等題材,以確保社會變遷可以通過藝術的形式進行記錄。此外,在發展民族歌劇的過程中,有機地引入西方音樂元素,還可以豐富民族歌劇舞臺層次,并形成獨特的音樂戲劇性表達。
(二)時代使命: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對話訴求
全球化語境下,以跨文化演繹促使民族歌劇發展,可以實現“本土文化”和“國際藝術”的有機融合,進而充分滿足中西文化對話的訴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文化自信與國際傳播的雙向平衡,需要在融合的過程中,在題材選擇和表現形式上多多思考,始終遵循“守正創新”的原則,既保留原本內核,又有效展現文化包容性。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積極利用新技術突破傳統舞臺限制,使得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可以“破圈”。
二、新時代下我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難點
(一)文化密碼難破譯
文化密碼難破譯是我國民族歌劇在實現跨文化演繹路上的關鍵障礙,主要表現為西方觀眾不能對民族歌劇所承載的深層文化邏輯有清晰的認知,存在認知錯位的問題[2。中國民族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以記錄民間傳說、革命歷史為主,因此,其蘊含著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歷史隱喻,對于不能充分了解本土語境的西方觀眾,難以僅通過直觀的形式進行充分感知和文化解碼。以《白毛女》為例,《白毛女》中“剪發”代表著對階級的反抗,是思想意識的覺醒,但西方國家可能認為這是一種個體自由的表達,意大利觀眾就曾將《白毛女》誤讀為“灰姑娘復仇記”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對民族歌劇的解讀存在根本性差異。某劇目海外巡演調查顯示, 62% 觀眾表示“理解劇情有障礙”,這既導致民族歌劇敘事意義流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西方觀眾易陷入“文化休克”
(二)藝術語言難共鳴
中國民族歌劇和西方音樂戲劇存在本體性差異,所以會導致藝術語言存在難共鳴的情況。通常情況下,中國民族歌劇在進行表達時,更為依賴“程式化”表達,而西方歌劇則以“寫實性”敘事為主,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西方觀眾在欣賞中國民族歌劇時,存在聽覺習慣沖突,進而不能在藝術語言上產生良好的共鳴。中國民族歌劇強調“依字行腔”,西方歌劇強調“依律行腔”,故此,二者在節奏邏輯和音高組織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如,山西綁子高亢唱腔被部分歐美觀眾認為是“刺耳”的音樂,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山西綁子屬于散板,自由節奏是其明顯的特點,但也正是這種自由,讓那一部分歐美觀眾認為山西綁子“無序”,不具備良好的戲劇張力。但實際上,若按照歐美觀眾習慣的“依律行腔”的方式對山西郴子進行演唱,則山西郴子的精神內涵不能得到充分彰顯。此外,中國民族歌劇的“意境”和“留白”特點,與西方歌劇的“戲劇沖突”和“情感宣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審美錯位出現,導致民族歌劇難以實現跨文化演繹[3]。
(三)傳播渠道難走通
一直以來,中國民族歌劇在傳播、演繹的道路上,依賴的都是傳統的劇場藝術模式,既與海外市場的文化消費習慣存在根本性矛盾,又存在較高的演繹成本:海外劇場演出單場成本超200萬(含運輸、人工),成本較高,但許多單場的票房收入卻難以覆蓋支出,導致民族歌劇的商業模式存在可持續性不足的情況。此外,雖然當下的數字化技術為中國民族歌劇提供了發展的機遇,但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卻不利于西方觀眾了解民族歌劇所具備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情感,使其淪為“文化快餐”。如,TikTok傳播會導致中國民族歌劇這一藝術碎片化,究其主要原因是,TikTok中3分鐘短視頻難以有效展示中國民族歌劇的史詩感。
三、新時代下我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對策
(一)文化解碼:破解文化基因密碼
面對民族歌劇在跨文化演繹時存在的文化基因密碼困境,就要積極開展文化解碼工作。本文認為,可以從主題轉譯和符號再造兩個方面入手,切實推進文化解碼工作。
其一,主題轉譯。主題轉譯的主要目的是能讓西方觀眾產生共情,進而可以實現對民族歌劇的充分理解和欣賞。首先,要萃取“大眾認同感”。具體而言,要積極利用文化基因理論,將能夠彰顯民族歌劇地域性主題的具體歷史附著有機剝離出來,并在此基礎上,從情感共性和人性本質的角度出發,將具體歷史附著轉為大眾文化敘事4。如,針對《血色湘江》這一民族歌劇,則可以將其所蘊含的“長征精神”轉化為“人類追尋光明”的共同母題:《血色湘江》中,對湘江戰役的表達是悲壯的,體現的是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對尊嚴的追求,但西方觀眾在“未經歷過”的情況下,無法深刻理解,此時,可采取弱化地域符號的方式—一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對方言對白進行處理,并對“犧牲與重生”這一內核進行強化,以此為西方觀眾打造一個可以引起其情感共鳴的價值場域,這是推進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有力對策。其次,要重構敘事框架。主題轉譯并不代表著要一味地遷就西方觀眾的審美價值,也要重視對原生文化的保護。從橫組合軸上來看,在對敘事框架進行重構時,要保證原生文化符號和主題始終具備良好的關聯性,從而促使本土文化基因始終都具備良好的完整性。從縱聚合軸上來看,在對敘事框架進行重構時,在進行跨文化重構時,首先要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語義映射,即要能將相似的精神進行類比,并在類比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演繹。如,面對《血色湘江》這一民族歌劇時,在將其內核提煉為“人類追尋光明”的人文敘事時,可以與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之火”進行類比,并基于此進行敘事框架重構,既保證重構后的《血色湘江》的民族歌劇可以憑借自身的悲壯意象很好地傳遞中國革命精神,又可以有效隱喻人類文明突破黑暗。
其二,符號再造。符號再造是實現地域符號到“大眾認同”有效轉化的有力手段。而為實現符號再造,則需要從符形學重組、符義學轉碼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符形學重組上來看,要以符號學為抓手,對傳統符號的物理形態進行解釋。如,以《弄染之光》為例,為能讓西方觀眾可以充分感受該民族歌劇所表達的情感,則可以利用極簡幾何線條對布依族銅鼓紋樣中的圖騰進行轉化,既實現對銅鼓“凝聚族群”原生語義的有效保留,又構建起“家庭親情”的視覺通用語言。其次,從符義學轉碼上來看,要能對民族歌劇的多層隱喻進行充分解析,并以此實現大眾語義的重構。如,要能對《弄染之光》中銅鼓紋樣的“同心圓”“水波紋”等象征意義進行解析,從而將“家族團結”“血脈延續”等有機轉化為“生命能量流動”的視覺意象。如此,西方觀眾在欣賞《弄染之光》時,便可以基于對“DNA雙螺旋結構”的認識,與《弄染之光》進行有效的對話,從而實現對其蘊含情感的充分表達。
(二)藝術轉碼:創新表達語法
藝術轉碼是有效解決藝術語言難共鳴問題的有效手段,本文認為,可以從音樂配方實驗、表演跨界融合兩方面入手,創新表達語法,實現藝術轉碼。
其一,音樂配方實驗。為更好促進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可以將民族音樂和西方作曲技法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打造“跨文化音色融合”的方式,形成一個新的音樂配方,為更好激發西方觀眾的情感共鳴奠定良好基礎。如,以《沙格德爾》的世界音樂新范式為例,其是將蒙古呼麥的泛音體系和電子音樂的合成音色進行了科學疊加(蒙古呼麥 x 電子音樂 σ=σ 《沙格德爾》,從而形成了一種同時具備游牧野性和科技感的音樂配方。除應用以上多模態作曲技術之外,還應積極建設音色數據庫。具體來說,可以從原生態演唱、戲曲打擊樂等方面入手,切實有效建立起一個民族歌劇聲效數據庫,并以數字采樣技術為抓手和手段,將音色進行解構和重組。此外,為能更好地引發情感共鳴,還可以基于文化基因,設計情感計算模型,進而可以依托該模型,從和聲張力、音樂織體密度等角度入手,映射普世情感曲線,實現跨文化群體的情緒共振。
其二,表演跨界融合。表演跨界融合是指要有機突破傳統舞臺的物理邊界。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間性理論的應用,以能利用符號學對傳統表演程式進行有效轉譯。如,針對川劇變臉技藝,為能讓西方觀眾更好理解,可以在保留“瞬間身份轉換”核心語法的基礎上,將地域性臉譜圖譜進行剝離,將其與意大利即興喜劇的“假面游戲”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川劇變臉和意大利即興喜劇的有效對話。此外,在先進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還可以積極利用XR技術創造虛實融合的表演空間,從而能夠實現東方神秘主義和西方科幻美學的完美融合。
(三)渠道編碼:重構傳播矩陣
新時代,面對傳播渠道難走通問題,要積極落實渠道編碼工作,通過重構傳播矩陣的方式,打通傳播渠道。本文認為,可以從輕量化出海、演后談創新和沉浸式體驗三個方面入手,有力推進渠道編碼工作。
其一,輕量化出海。輕量化出海是指利用新型傳播、演繹的方式,將中國民族歌劇發揚至世界各地。如,可將《沂蒙山》經典唱段拆解為15秒“高光片段”,并依托TikTok,結合“#OperaChallenge”標簽向全球發起TikTok挑戰賽:要求用戶能對“沂蒙山小調”手勢舞進行模仿,并加入屬于自己的本土元素。這既可以實現對《沂蒙山》的有效傳播,還可以形成新型傳播方式—“文化符號 + 潮流玩法”的傳播裂變。
其二,演后談創新。演后解讀是幫助西方觀眾深刻感知中國民族歌劇的有效方法,但單一的解讀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進行創新性解讀。倫敦場《林徽因》結束后,安排了“文化解密”環節:基于AR彈窗,觀眾以動態的形式了解、感知了“飛檐斗拱”建筑符號的中西美學差異。除此之外,在中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路上,還可以設計“劇本共創實驗”,邀請西方觀眾對中國民族歌劇的改編提出建議,這既可以更好地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形成“觀眾一主創”的語義場域共振[5。更重要的是,基于觀眾所提出的意見,可以有效掌握觀眾對中國民族歌劇的理解程度,進而能夠在日后的文化解碼和藝術解碼中,融合更多的思考。
其三,沉浸式體驗。沉浸式體驗劇場的打造,是提升觀眾留存率的有效手段。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設《牡丹亭》VR劇場,觀眾留存率提升了 58% ?!赌档ねぁ稸R劇場在主線上,選擇利用XR技術復原明代園林實景,西方觀眾通過實景觸摸,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杜麗娘的全息吟唱;在支線層上,則巧妙地設計了“游園驚夢”解謎游戲,以促使觀眾能在尋找中對昆曲有更多了解。這是推動中國民族歌劇走出國門的有力手段。
四、結語
中國民族歌劇實現跨文化演繹既是對文化基因的有效傳承,也是對文化對話訴求有力滿足。面對文化密碼難破譯、藝術語言難共鳴和傳播渠道難走通等跨文化演繹難點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的論述與探討,具體提出了文化解碼、藝術轉碼和渠道編碼三個針對性的對策,以期能夠為中國民族歌劇跨文化演繹提供思考和啟迪。
參考文獻:
[1]景作人.認清本質立足傳統放眼世界—中國歌劇民族化、國際化之我見[J].齊魯藝苑,2021(06):16-19.
[2]鄭禹,司思.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的認知與傳播[J].文化產業,2024(16):145-147.
[3]朱琳.根植民族特征,走向世界舞臺—芻議中國歌劇的民族化與國際化[J].歌劇,2020(05):78-83.
[4]朱兆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國際化推廣研究[J].當代音樂,2021(07):176-178.
[5]張溪,李卓遠,崔凈植.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的融創發展路徑研究[J].名家名作,2025(08):78-80.
作者簡介:
何皓玥(2004.2-),女,漢族,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美聲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