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差異較大,地震、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突發性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沖擊。如何管理自然災害公共危機直接關系到人民安全與社會發展,對于國家而言至關重要。新聞傳播參與公共危機事件管理,是妥善化解危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應將新聞媒體管理與公共部門履行職能緊密聯系起來,有效處理危機。提升社會災害危機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事件回顧
2023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于7月28日9時55分在福建省沿海登陸并一路北上。受“杜蘇芮”及其減弱后的環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出現大范圍極端降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此輪降水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致災風險高。京津冀等多地受地形加持影響形成極端降水,引發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二、新聞傳播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參與
公共危機管理主要包括四個階段。[
(一)預防階段
在危機發生之前,新聞傳播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促進危機預防措施的落實。在“杜蘇芮”臺風登陸之前,新聞傳播氣象部門預測預警到位,及時發布氣象預警,對臺風進行了實時、持續、動態的監視和測量并及時更新信息,告知潛在受影響者采取必要的避險行動。在氣象預警新聞信息的引導下,各地文旅部門紛紛關閉景區,有關公共部門發布居家辦公建議,并向民眾發布避險指南和自救攻略,引導人們囤儲物資,做好避險準備。通過持續的風險教育,向公眾普及臺風知識,解讀相關預防臺風政策,幫助民眾理解,從而更好地配合和支持應急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加固電力設備,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對臺風災害起到了良好的防范作用。
(二)準備階段
面對即將到來的臺風,公共部門緊急制定了一系列周密詳盡的應急預案并廣泛宣傳,旨在幫助公眾做好應急準備,掌握必要的應急知識,以確保在危機發生之后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與中國氣象局、水利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研判雨情、汛情、災情,在重點地區部署防汛防臺風工作。加大風險隱患的排查力度,針對不同地區地域特點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開展防汛準備工作。在江河及周邊流域巡查防守,填堵堤防潰口,高度關注河流水位變化;在西南、西北等地,重點防范地質災害,提前做好轉移避險工作;對于強降雨區內的小型水庫,立足極端情況制訂搶險方案。同時,儲備應急資源,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信息平臺,借助新聞媒體平臺發布相關信息,為危機發生時的信息傳遞奠定基礎;籌集、調動多方力量,鼓勵志愿者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抗災工作。
(三)響應階段
在臺風來臨后,各部門迅速調度應急資源,集結救援力量共同抗災。新聞傳播貫徹于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信息交流溝通,實時報道臺風狀況及各受災地區的最新進展,包括臺風范圍、傷亡損失狀況和救援進展等,以確保管理者對災區情況的準確把控。新聞傳播相關部門進行實時輿情監督監管,迅速識別和澄清謠言,通過理性、客觀的新聞報道疏導公眾情緒,防止虛假信息傳播、誤導群眾,引發不良影響。在權威媒體和有關部門真實、有效信息的引導下,各地支援隊伍迅速集結、奔赴災區,幫助群眾撤離。各級領導趕赴災區,指揮調度,與救援軍隊、專家學者聯合組成現場指揮部,協調危機處置,確定救援方案。醫療、環保、農業農村部等各部門各司其職,確保傷員及時得到救助,生態環境破壞降到最低,糧食生產穩定,供應充足。
(四)恢復階段
在降低環境影響方面,政府加快災區基礎設施建設,調派官兵民兵展開清淤、消殺和清障工作,清理淤泥和垃圾;修復或重建居民住房,保證居民生存,消除人工環境影響。為降低臺風和洪水帶來的自然環境影響,公共衛生等有關部門奔赴各地采取行動,識別供水系統是否受到污染,檢查野生動物或魚類,妥善處理災害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問題,避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加快災區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對水務、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需求進行調查,制訂實施恢復重建方案,統籌推進修復損毀基礎設施,修復或重建居民住房,保證居民生存。為降低經濟影響,啟動社會化補償機制,通過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等多樣化的補償方式彌補群眾損失,幫助企業恢復生產設施重建,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保護企業財產安全。同時,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通過減稅、小額貸款等措施促進經濟恢復,拉動經濟增長。新聞傳播平臺及時、準確、客觀地報道政府發布的相關恢復政策,并對這些政策進行解讀,幫助公眾理解并配合相關措施,推動政策落實,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及公民損失。
在信息發布層面,地方政府紛紛通過權威渠道發布重建災區的具體措施,以確保公民對政策的了解。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于2023年8月9日舉辦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明確表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總思路為“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可持續發展”,為全市的災后重建工作指明前景規劃,重塑災區群眾信心。
三、新聞傳播在公共危機事件中面臨的問題
(一)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難以保障
公共危機事件的潛在周期較長,要求新聞媒體及工作人員持續跟蹤,及時獲取最新信息,以實現對公共危機更好的處理。然而,在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傳播過程中,仍存在報道違背客觀事實和新聞傳播滯后的情況。新聞媒體因信息源有限、審核不嚴、急于搶發新聞等原因,導致一些報道存在滯后效應,信息挖掘不足,發布未經核實的信息甚至傳播謠言。部分媒體為吸引公眾注意,采用夸張標題和極端案例來制造轟動效應,過度強調災害的破壞性而忽視救援進展。這類行為既占用了媒體傳播資源,導致公眾無法及時獲取正確信息,又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誤導公眾,引發恐慌情緒,采取不當防護措施,可能會導致危機的進一步加劇。[2]
(二)缺乏公共危機事件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公共危機管理的核心工具,它通過提前規劃、明確職責流程,確保在危機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采取行動。由于公共危機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新聞媒體往往難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準確判斷公共危機事件的走勢。因此,缺乏有效的公共危機應急預案,容易在信息傳播報道過程中出現混亂,導致響應遲緩、資源浪費和信息不暢等問題,加劇危機管理的難度。
首先,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的缺乏會導致危機響應遲緩。相關部門及人員需要臨時討論和決策,無法迅速啟動應對措施、調動相關資源,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危機的順利解決。此外,在突發性公共危機中,公眾往往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在無法及時獲取正確應對指導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恐慌情緒或因缺乏指導而導致不當行動,進一步加劇危機的不良后果;其次,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的缺乏還會導致信息傳遞問題。在預先規劃的信息發布機制不足的情況下,各部門之間可能缺乏協調,導致信息發布不一致甚至產生矛盾,使公眾對危機的嚴重性產生誤解,削弱公眾對新聞媒體及公共部門的信任。同時,信息傳遞混亂還容易導致謠言的滋生,在缺乏權威信息的情況下,虛假信息可能會迅速蔓延,擾亂公眾判斷;最后,在危機中,弱勢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風險,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缺乏針對弱勢群體的應急預案容易導致他們的需求被忽視,在危機中處于更不利的境地。例如,在臺風災情中,偏遠山村的居民及老人、兒童和低收入群體等弱勢群體因信息獲取渠道不足,缺乏針對性的信息和援助,可能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避險。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的缺乏可能會導致公共危機解決過程中的人文關懷不足,引發社會不平等問題,引起民眾不滿。
(三)新聞工作者工作能力低下
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傳播的主要執行者,其工作能力和素質水平直接影響信息傳播效果、公眾情緒穩定以及危機管理效率。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的綜合工作能力還有待提高。能力不足的新聞傳播人員可能無法準確分析和理解危機事件的核心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易出現偏差,導致信息失真,不利于社會公眾及時獲取權威信息,從而對危機產生誤判,引發焦慮、恐慌情緒。工作人員的危機意識不足,容易忽視公眾的心理和情緒需求,從而導致報道缺乏人文關懷,引發公眾憤怒,影響危機管理的效果。因此,對公共危機的報道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公眾為本,為公眾的安全和利益發出呼聲。[3]
四、新聞傳播參與公共危機事件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信息報送機制
臺風帶來的嚴重破壞性使得其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社會關注,處于混亂信息環境和焦慮情緒下的受災群眾有著比日常更加強烈的信息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各公共部門更需要各司其職,加強輿情控制和輿論監管,借助權威新聞媒體快速、準確、適當地報道災難性事件,推動信息透明化,使民眾及時了解災情相關決策,促進公民理解配合。同時,相關機構和部門應打擊不良媒體機構,杜絕報道失真新聞,避免誤導公眾認知,造成社會群眾混亂,影響社會秩序穩定。結合實際情況開放短信平臺、電子信息等有效途徑,接收公眾所提供的相關危機信息,并在核實后進一步報送有關部門。把握公共危機態勢,推動及時準確決策,加強社會公眾參與。適時回應公眾關注,避免制造焦慮。
(二)加強輿論監督
公共危機是由社會建構而成,在此次公共危機中,社會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臺風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危機,還有網絡輿論帶來的社會文化危機。處于網絡環境下的公共危機具備傳統公共危機所不具有的網絡新特性。網絡傳播的多元性和即時性會拓寬公共危機的傳播范圍、提升其傳播速度,同時也加強了公共危機的影響力。自然災害引發的恐慌情緒會引起人們的持續關注,例如,“杜蘇芮”的有關信息在社交平臺的公眾討論參與度極高,混雜在真實報道中的不實言論發酵迅速,影響巨大,這也大幅縮短了公共危機管理的反應時間。在網絡環境下,公共危機的演化更加復雜,增加了公共危機管理的難度。新聞傳播具有良好的社會輿論功能,是輸出正確觀念、掌握輿論走向的重要渠道。幫助公眾了解公共危機的前因后果、對事件形成正確認知,要求公共部門增強責任意識,嚴格把控和加強網絡言論監管,合理適度地引導群眾,抵制網絡謠言和不良言論。要嚴厲禁止災難娛樂化行為,天災面前不容玩笑。另外,有關部門也應留心負面事件的發酵,避免民眾產生不滿情緒,確保危機事件不會在公眾層面惡化為不良輿情。在加強輿論監督的基礎上完善自身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制度和輿論引導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在公共危機輿論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政府的輿情引導和回應能力,增強民眾戰勝公共危機的信心和決心。
(三)推進公共安全教育宣傳
臺風“杜蘇芮”事件反映出公眾對危機認知匱乏這一問題。許多人對于自然災害缺乏基本了解,嚴重低估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危機,缺乏防范心理。在災中和災后的重建過程中,公眾也缺乏基礎知識,如何避險自救需要借助新聞媒體這一媒介加強宣傳。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傳播時效快、范圍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在人民群眾間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損失,有利于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對于受災地區群眾,在注重宣傳災害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當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的宣傳介紹。重大自然災害公共危機事件的突發性、擴散性、破壞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全被突然打斷,容易導致群眾產生恐懼、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當事者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心理恐懼和精神壓力。保證信息公開與信息真實,是進行公眾心理疏導的前提,也是公眾積極面對突發公共危機的“定心丸”。公眾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公共部門的正確引導。公共部門應呼呼人們重視心理危機,及時調適疏導精神狀況,加強心理干預,以避免在未來生活中產生不良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二次傷害。[5]
(四)加強社會參與
當前,我國缺乏完善的共同應對危機體制,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危機時仍以政府為主導,強調政治動員,而忽視了社會力量。在此次災情中,政府充分調動軍隊力量,許多社會組織和熱心民眾也積極參與抗災,但抗災主力軍仍以軍隊和政府官員等政治力量為主,缺乏系統性的社會力量合作機制。公共部門應加強與非政府組織、企業等非營利性或營利性組織的協作,借助其靈活的機構設置,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承擔危機處置,有利于提高危機處理效率。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動社會力量深入災區幫助廣大人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共同應對突發性、不確定性的大規模公共危機。
(五)提升新聞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新聞工作人員作為新聞工作的傳播者,其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公共危機事件難以預測,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更是難度較大,對于新聞工作者的信息判斷和篩查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媒體機構要助力新聞工作人員樹立危機意識,加強對各類公共危機事件的了解,確保工作人員態度端正、工作認真、減少失誤。同時,加強技能培訓,為新聞工作人員在危機事件中迅速選擇合適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實效性,促使相關工作人員形成全新的公共危機意識和思想,幫助提升公眾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理性認識。新聞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是使新聞傳播更具靈活性和準確性的重要手段。
五、結束語
從臺風“杜蘇芮”事件來看,我國新聞傳播在自然災害公共危機管理中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能夠從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在不同時期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采取策略,從信息報送、輿論監督、社會參與和安全宣傳等多個角度有針對性地加以改善,加強新聞傳播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參與,推動構建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康之,鄭家昊.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安佳.論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及其策略[J].新聞傳播,2023(12):109-111.
[3] 羅有為.對社會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問題分析[J].新聞前哨,2022(18):60-61.
[4] 向羽萍.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分析[J].中國報業,2023(08):70-71.
[5] 褚麗.政府應加強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干預[J].人民論壇,2020(15):114-115.
[6] 馬小晗.論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及其策略[J].傳媒論壇,2021,4(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