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保障工作不僅是基石,更是“精打細算過緊日子\"的必修課。經費管理、預算管理、資產管理、政府采購、內部控制這些看似宏大的命題,對于一所只有300余名師生的小規模學校,就是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每一件物品物盡其用。作為校長,我深感責任重大,于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適合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精細化、實用化管理之路。
科學統籌,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分錢:小規模更要\"算細賬”
農村學校經費有限,“科學規劃、合理使用、提高效益”對我們不僅是原則,更是生存之道。
預算編制:讓“需求\"從泥土里長出來。摒棄“上面給多少,我們大致分分”的老做法,建立“自下而上、全員參與\"的預算機制。2024年年底做預算時,我們召開“諸葛亮會”,請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列出最急需的教學用品。比如,物理教師提出,現有的幾個電學實驗箱老化嚴重,常出故障,影響初三學生復習,急需更換核心部件(預算約5000元);生物教師提出,鄉間植物資源豐富,但缺乏簡易顯微鏡和標本制作工具(預算約3000元)財務室匯總這些沾滿“泥土味”的需求,結合全年可支配經費,反復權衡優先級。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確保了預算緊貼教學一線和基本安全。
預算執行:把“錢袋子\"扎得更緊。小規模學校每一筆支出都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建立嚴格的審批鏈,小額支出(如200元以下)由部門負責人把關,500元以上支出必須經校長簽字。特別強化過程監控,每月初財務會在公示欄張貼上月經費使用明細表。2024年10月,細心的總務主任發現\"辦公用品費”月度超支較多,一查發現是打印紙消耗異常。原來,有教師為方便學生復習,大量復印資料。我們立即調整:鼓勵教師精選習題,以板書為主;確需復印的,實行定量登記領用。這一小舉措,當月就節省了近 30% 的復印支出。
績效評估:錢花得值不值,師生說了算。我們尤其關注有限資金投入的效果。2023年用結余經費給每個班級配備了圖書角(每班預算約800元)。一年后,我們評估績效,不是看買了多少書,而是看學生借閱率、語文教師反饋的閱讀興趣變化、圖書管理員的記錄。結果顯示,圖書角利用率很高,但書籍種類(尤其是科普類)不足。對此,我們沒有盲目增加新書角,而是將有限的購書經費用于補充更新各班的科普讀物,并組織“圖書漂流”,讓資源流動起來,效益倍增
規范嚴謹,小預算也要當好“大管家”:一分一厘總關情
預算在小規模學校是資源配置的“生命線”,容不得半點兒馬虎。
前瞻規劃:小步快跑,積跬致遠。我們沒有能力做宏大的“智慧校園”,而是立足實際做“微規劃”。針對“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目標,我們不是一次性投入大筆資金,而是制定三年滾動預算:第一年,給教研組配備公用筆記本電腦和便攜投影儀(約6000元),解決集體備課、公開課展示的燃眉之急;第二年,預算重點轉向網絡帶寬升級(約2000元),保障基本在線資源訪問;第三年,計劃為骨干教師配備簡易平板(約8000元),支撐個性化教學探索。同時,我們堅持“零基預算”思維,每年重新審視每一項支出。例如,取消了利用率極低的幾份專業期刊訂閱,轉訂了更實用的在線學科資源庫賬號,惠及全體教師。
剛性執行與靈活應變:規矩之下有溫度。預算的剛性是底線。我們利用簡易的電子表格設置預算執行\"紅綠燈\"(超 80% 黃燈預警,超 100% 紅燈停付)。記得2024年春汛,校園圍墻有一段突然坍塌,維修急需約3000元,而該項維修并未列入預算。我們立即啟動應急程序:校務會緊急討論形成方案,同時暫停了當月非緊急的小型維修,優先保障了校園安全。
總結反饋:小集體的“大賬本”。每學期末的教職工大會上,學校都會公開通報本學期預算執行情況,特別是重點項目的錢花在哪、效果如何。2024年,我們對利用有限資金改造的“鄉村科技小屋\"(由閑置庫房改建)項目進行展示,用學生制作的生態瓶、巖石標本和活動照片說話。預算執行的規范性也納入教師年度考核參考項。
優化配置,盤活家底:讓老物件煥發新生機
農村學校資產有限,更要“惜物如金”,在存量上挖潛增效。
購置審批:能不買就不買,能共用就共用,嚴把入口關。藝體組申請買新音響(約2000元),資產管理員一查,發現會議室有一套舊音響使用頻率很低。我們果斷協調,將會議室音響移至多功能活動室。僅此一項,就省下了新購費用。所有購置申請必經“需求論證一庫存核查一共享評估”三步,由校長最終拍板。
日常管理:賬目清、責任明,小校更要精細。我們建立了手寫 + 簡易電子表格的資產臺賬,每件物品都貼標簽,責任落實到具體使用人(教師或班級)。每學期末,由校長、財務人員、教師代表組成三人小組進行\"全校大點名”。2024年盤點,發現一批體育小器材(跳繩、鍵子)損耗大、管理亂后,我們立即改進,為每個班級配備“運動器材箱”,由體育委員管理,登記領用歸還,損耗率顯著下降。
盤活利用:變廢為寶的鄉村智慧是學校的特色。淘汰的舊課桌椅,木工師傅稍加修整,變成了勞動實踐基地的工具架和花架;破損的籃球、足球,剪開做成防撞條貼在樓梯轉角;收集來的廢舊輪胎經過清洗涂色,成了孩子們喜愛的戶外攀爬、跳躍器材。
因地制宜的信息化:用巧勁代替大投入。我們沒有昂貴的資產管理系統,但用好現有工具。我們利用微信群建立“學校資產流動站”,誰有暫時閑置的物品(如某科教具),拍照發群,誰急需,直接聯系借用并登記,大大提高了物品周轉率。
陽光透明,規范采購:小項目也要“曬”在陽光下
政府采購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同樣重要,更要規范透明,贏得信任。
計劃先行:量力而行,確保急需。每年年初制訂清晰的采購計劃,優先保障安全和教學核心需求。今年計劃重點采購更換一批存在安全隱患的學生用床護欄,補充一批急需的理科實驗消耗品。計劃經校務會討論、公示后執行。
流程規范:依法合規,全程留痕。嚴格執行規定,不分項目大小。對于小額采購(如實驗耗材),我們堅持貨比三家,在合規平臺或實體店詢價,在公示欄張貼采購詳情和發票復印件。
強化監督與評估:讓師生成為“質檢員”。成立由校長、副書記、教師代表、財務人員組成的采購監督小組。重點做好驗收:床護欄到貨后,監督小組對照合同和樣品,逐一檢查材質、厚度、焊接點,并隨機抽取安裝測試。對食材等持續采購項目,建立由值班教師、家長代表參與的\"膳食監督小組”,定期查看質量、核對價格,評價結果直接影響下一年供應商選擇。
健全內控,防范風險:小池塘也要筑好堤壩
內控是保障學校有限資金和資產安全的\"防火墻”。
制度為本,簡單實用。我們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內控簡易操作指南》,核心是“分權”和“留痕”。例如,規定采購人、驗收人、審批人必須分離;報銷單據須附原始憑證和采購申請;超過500元的支出必須兩人經手;所有收支定期公示,讓權力在簡單流程中相互制約。
風險評估:緊盯“小風險”,定期梳理風險點。我們發現,課后服務的少量勞務補助存在簽字不全、延時發放狀況。我們立即改進:制定統一簽收表,由教務核定課時、本人簽字確認,財務通過銀行統一代發到教師個人賬戶。
監督與意識:人人都是“守門員”。發揮學校“人情熟\"的優勢進行監督,鼓勵教師互相提醒合規操作。每學期末,由校長和副書記進行一次內控執行情況自查,發現問題(如某次小額維修未附明細)立即整改,并在教師會上說明情況,強化大家的規矩意識,把內控要求融人日常習慣。
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小規模中學,筑牢教育保障根基,考驗的不僅是管理能力,更是一份為師生精打細算的責任心與智慧腦。面向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鄉土,探索更務實、更高效的管理之路,為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堅實而溫暖的基層力量。
(作者系濟源市承留鎮第二初級中學校長)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