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家逐年有計劃地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減少農村學校數量。在整合、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同時,也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閑置學校、閑置校舍、設施等資產,有待進一步處理。
農村學校的閑置與管理
據新鄉市教育局統計,2024年新鄉市已撤并243所農村小規模學校,2025年還要繼續撤并,以封丘縣為試點,計劃撤并80所學校。農村中小學數量的急劇減少,勢必造成大量校舍、設施等閑置。針對這些閑置校舍、設施等資產的管理,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由教育部門聘請專門管理人員留守學校,二是直接交由當地鄉鎮政府或者村委會代管。
農村閑置學校的處置模式
從農村學校修建來看,閑置學校的權屬問題涉及教育部門、政府部門、農村集體及村民等多個主體。依據學校修建主體及投資來源,被確定產權為國有資產的學校,相關資產歸國家所有,通常由鄉鎮政府行使處置權,這類學校或是作為教育場所繼續使用,或是由鄉鎮政府對外租賃,所產生的收人繼續服務村莊教育或其他事項發展。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要遵循教育優先、教育內部調整使用的原則。
農村閑置學校的可動資產管理
全縣對撤并學校可動資產的管理采用分包制,正常運行的學校騰出空閑房屋將撤并學校未利用的可動資產收納管理,防止資產流失。例如,2023年和2024年司寨鄉相繼撤并了9所學校。其中,小留固小學對包小仲村小學,高寨小學對包張莊和平陵小學,等等。這樣的政策既可以讓可動資產有籍可查并保存完好,又便于以后用作其他學校后備資源,值得推廣。
農村閑置學校處置的焦點問題
一是閑置學校產權不明。鄉村學校建設在歷史上因涉及投資主體多元導致產權問題具有復雜性,各利益主體在關于閑置校產的利用上矛盾糾紛頻繁。一方面,大部分村集體、鄉縣政府共同投資的學校,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導致產權確認具有復雜性;另一方面,缺乏相關的政策文件明晰閑置的校產,導致學校產權具有一定模糊性,各利益主體在產權的確認中存在產權糾紛問題。
二是閑置資源利用低效。部分鄉村學校既未能重新用作村莊教育文化事業,又未能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效益,資源利用低效。
三是閑置校舍管理不規范。校產作為一項公共資產,其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交叉管理中權責不明。閑置資產缺乏有效監管,出現他人非法占有學校用地,導致部分校產資源受損或流失。同時,因各地校產管理的差異,對校產的處置缺乏科學合理的價值評估。
農村閑置學校處置的建議
一要劃清產權邊界。根據投資主體類型確定產權的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鼓勵社會投資,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界定所有權問題。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政策,明確對學校產權的劃分和閑置校產的處置,依法保護所有者權益。
二要依法科學管理。學校進一步加強閑置校產的清查和清退工作,建立公開合法的校產處置程序,有效防止資產處置過程中資產的閑置和流失。同時,學校建立起多部門信息溝通共享機制,協同推進閑置校產處置工作,推動閑置校產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三要重視校產綜合利用開發。因地制宜地推進校產的開發利用,立足村莊發展規劃,在統籌考慮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前提下,積極探索閑置校產的有效處置形式,盤活閑置校產,讓學校資源既能發揮經濟價值,又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出生人口大規模減少,學校撤并仍會繼續,我們應該牢固樹立國有資產不容流失的意識,同時也要讓該盤活的資產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讓閑置資產“活\"起來,繼續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