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鎮教育的\"理財困境”
共有8所學校,其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村小學、1所中心幼兒園。作為中心校的財務負責人,我每天與賬本、發票和形形色色的“緊急需求\"打交道,在“規矩”和“人情”之間走鋼絲。
村小的\"緊日子”。一所村小可能只有幾十個孩子,每年的辦公經費就幾萬元,要干的事兒可不少:修補漏雨的屋頂、陳舊的白板,購買教學用書、打印機…村小校長常跟我訴苦:“學校再小,每年固定的花銷是必不可少的,錢不夠花啊!”
財務員的“兼職難題”。村小的報賬員都是教師兼職,他們的“主業”是教書,財務工作只能抽空干,常有票據亂貼、科目錯選等情況。
二、4個實用招:從“粗放\"到“精細”
面對難題,我們摸索出一套“接地氣\"的辦法,核心思路是“制度打底、靈活變通、全員參與”。
(一)分級定規矩,花錢有章法
統一“底線規則”。所有學校必須遵守縣里定的《中小學財務制度》。單筆超過300元的支出需中心校校長審批,單筆超過1000元的支出需中心校審核小組審批,單筆超過5000元的支出需縣局分管領導審批,單筆超過1萬元的支出需辦理教育系統政府采購手續。
村小“特事特辦”。針對村小的特殊性,我們制定了《村小經費使用指南》。小額靈活:300元以下的日常開支由村小自主決定,300元以上的開支由學校研究決定。突發情況(如水管爆裂)要及時處理,事后補相關資料。
(二)三道“防火墻”,堵住小漏洞
第一道:月月“體檢”。各校每月自查財務,包括票據是否合規,科目是否準確,流程是否完整。第二道:校際\"互查”。每季度組織校際財務互查,重點檢查票據真實性、資產賬實等。第三道:專項審計。按要求進行財務內審工作,全面體檢,重點抽查,整改追蹤。2024年審計發現1類問題(發票手寫清單計算錯誤),全部整改到位。
(三)資產“身份證”,物盡其用
貼碼管理。所有資產貼標簽,一張貼在資產上,一張存根。顯示基本信息、使用狀態、責任人等。例如,某校丟了1臺筆記本電腦,比對標簽發現是某教師調走時未交接,最終追回。
舊物“二手店”。建立“資產調劑檔案”,如將某校上報的閑置資產調給需要的村小,損壞資產維修后重新使用。2024年共調劑舊課桌80套、舊電腦5臺、舊空調3臺,節省采購資金4.7萬元。
(四)服務“送上門”,省心又暖心
教師“財務課”。每學期開展教師培訓,包括基礎技能(如填報銷單)、專項指導(如經費使用)案例分析(如違規報銷案例)等。
三、創新嘗試:讓“錢袋子\"更聰明
針對村小財務不專業的問題,我們推出“中心校代管 + 村小監督”模式。村小保留報賬員負責收集發票、登記流水。復雜賬目由中心校處理,如做賬、報稅、編報表。教師隨時查賬,建立村小財務公示制度,每筆支出實時公示。
四、持續改進在路上
村小報賬員均為教師兼職,既要上課又要及時做財務工作,評優評先時競爭力不強,難以晉級晉檔,故財務工作積極性不高。未來,我們計劃評選“財務標兵”:每年評選1到2名優秀報賬員,頒發榮譽證書,納入學校評優評先積分。
五、鄉鎮學校財務管理的“平衡術”
管鄉鎮學校的“錢袋子”,既要守規矩,又要懂變通。我們的經驗可以總結如下:1.制度要“接地氣”,不能照搬大規模學校的做法,得考慮村小的實際困難;2.監管要“有人情味”,不能只罰不幫,得讓學校愿意主動規范;3.服務要“貼心”,只有幫學校、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贏得支持。
未來,我們計劃把“財務健康指數\"納入校長考核,讓“管好錢\"成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同時,探索“教育經費績效池”,讓省下來的錢能滾動起來,支持學校健康、高效發展。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