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土高原;后備糧倉;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7-272(2025)07-0589-06
doi:0.3969/j.issn.2097-272.2025.07.00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Building Grain Reserve Bases ontheLoessPlateau
FAN Tinglu',GAO Wangsheng2, FENG Yongzhong3,LI Shangzhong4, ZHAO Gang4, ZHANG Jianjun4,WANG Shuying4,LI Xingmao4 (1.GansuAcadeyofAgriculturalSiences,LanzouGansu73oo,ia;2.hinaAgriculturalUnivesiteijngO93a; 3.NorthwestAamp;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oo,China; 4.InstituteofDrylandAgriculture,GansuAcademy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Gansu 73oo7o, China)
Abstract:TheLoess Plateau,asthecradleof China's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andatypicaldryland farmingarea,has witnesedhighieldrecordsforor,wheat,andpotatoesinmultipleegionsinrecentyears,indicatingsignificantpotetialfor increasedyields.Basedotheaccumulatedexperiencefromrelevantprojectimplementationandfieldresearch,thispaperproposes theconceptoffivemajorgrainreservebasesontheLoessPlateauand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 grainproductionchanges.It examinesthe'doublingpotentia'ofgrainoutputinthesereservesfromperspectivesincludingyieldimprovement,technological inovation,andtotalproductiongrowth,alongithteequedientificandtehnologicalsupport.Tisstudyclarifistefollwing developmentprinciplesforconstructingthesegrainreserves:prioritizingdroughtresistanceandwater-savingpriorizingological environmentalprotectinacceleratingsoilaterstoagendonsevationproectsursungeeandloarbondevelopd foster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agriculture.Recommendationsincludeformulatinganationalconstructionplanforthe Loess Plateau grain reserves,creating a 'one-million-mu' ≈ 66 700 hectares) high-yield belt for drought-resistant and water-efficient grainproduction,andexpeitingthedevelopmntofhig-standardfarmlandandwaterdiversionprojects touderpinthestablsent of grain reserve bases on the Loess Plateau.
Key Words: The Loess Plateau; Grain reserve base; Strategy and recommendation
糧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關乎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我國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糧食供需區域性不平衡和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全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2-3]。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三大區域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4]。近年來,黃土高原、西北灌區、西南地區三大戰略后備糧倉呈現出較大開發潛力,尤其是黃土高原多地玉米出現“噸糧田”、冬小麥單產過“半噸糧\"的典型[5]。本文結合在黃土高原實施相關項目的實踐,分析其后備糧倉建設的可行性及潛力,提出對策建議,支撐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
1黃土高原后備糧倉及糧食產量變化
1.1后備糧倉范圍
黃土高原位于黃河流域中游,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農業生產區域,涵蓋了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內蒙古西南部以及青海東部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64萬 km2 ,涉及陜、甘、寧、青、晉、蒙、豫7省區的287個縣旗。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世界黃土覆蓋面積最大、黃土層最深的地區。依據農業生產條件、作物種類以及地貌類型等,該區糧食優勢生產區包括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黃土旱塬、黃土臺塬階地和丘陵梯田等區域[6]
1.1.1平原和盆地灌溉農業區該區包括關中平原、寧夏引黃灌區、山西汾河平原等,地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是黃土高原農業生產條件最為優越的區域[7]。關中平原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是陜西省的重要農業產區,山西的汾河平原(包括晉中盆地和南臨汾盆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寧夏引黃灌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1.1.2黃土旱塬(臺階)區該區是黃土高原除灌溉農區之外的優質糧食產區,包括甘肅慶陽和平涼為主的隴東旱塬區、陜西渭北臺塬區、山西南部、寧夏南部等區域,素有“油盆\"糧倉之稱,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8],同時也是黃土高原重要的旱作農業區。特別是以慶陽董志塬為代表的26條旱塬區,近年出現了玉米、小麥高產田,糧食增產潛力大。
1.1.3長城沿線風沙區該區域氣候干旱,風沙較大,生態環境脆弱,主要包括陜西北部、甘肅沿黃灌區等地,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谷子等作物。尤其是陜西榆林,玉米面積占全省玉米種植面積和玉米總產量的1/4,創造了風沙區玉米超“噸糧”高產記錄[9]。
1.1.4東部丘陵和土石山區該區以丘陵和土石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土壤肥力較低,主要種植雜糧、豆類、林果等作物,同時也發展林業和畜牧業[0]
1.1.5西部黃土丘陵溝壑區該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條件較差,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谷子等耐旱、耐瘠薄作物,通過修建梯田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1.2糧食產量歷史性變化
作為我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黃土高原以占全國不足 5% 水資源和 7% 谷物播種面積,生產了全國約 8% 糧食。該區糧食實現了從“自給不足\"到“緊平衡”,再到\"部分農產品對外輸出”的歷史性跨越,在全國糧食安全中地位顯著提升[12]
1.2.1糧食實現了自給有余糧食實現了自給有余“緊平衡\"以及部分農產品對外輸出的跨越。2020年,黃土高原地區谷物產量、播種面積分別占全國谷物的 5.63% 、 6.86% 。玉米、小麥產量分別占全國玉米 8.57% 、小麥 6.9% ,馬鈴薯占全國馬鈴薯產量 20.09% ,雜糧占全國雜糧產量 10.63% 。位于長城沿線風沙區的陜西榆林,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占陜西省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的近1/4。甘肅中東部旱作區約占甘肅省耕地面積的 68% ,貢獻了全省65% 的糧食、 80% 的果品和 40% 的牛羊肉。其中甘肅慶陽、平涼、天水、定西4市以占全省 51.3% 耕地和 8.2% 農田灌溉用水生產了全省 43.4% 的糧食。黃土高原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牛羊菜果薯藥\"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有近 1/3~1/2 的優質農產品向外輸出,為全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
1.2.2旱地高產典型不斷涌現隨著糧食單產不斷增加,創造了旱地高產典型,抗旱增糧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地膜覆蓋集雨種植是應對黃土高原寒旱逆境的重大引領性技術[I3],貢獻了糧食產量的 20%~30% ,在農業節水措施貢獻中接近40% 。如甘肅的全膜雙壟溝、留茬留膜一膜兩年用技術,以及陜西渭北的“5335\"高產技術,創建了黃土旱塬一季玉米“噸糧”、一季小麥\"半噸糧\"高產典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達 37.5kg/(mm?hm2) 。一批抗旱優質高產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提升了糧食單產及優質化。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玉米陜單650抗旱耐密宜粒收,在陜西蒲城產量為11577.0kg/hm2 ,在榆林灌溉產量達 17412.0kg/hm2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隴鑒”和“蘭天”系列品種冬小麥、“隴薯\"系列馬鈴薯、“隴單”系列雜交玉米等品種,旱地冬小麥蘭天36號在清水縣創造了10710.0kg/hm2 高產記錄,2024年冬小麥隴鑒110在鎮原縣生育期降水不到 200mm 情況下產量達7290.0kg/hm2 。尤其在2025年60a未遇歷史旱災之年,靈臺縣示范種植的蘭天58號產量達7669.5kg/hm2 ,鎮原縣示范種植的隴鑒115產量達6937.5kg/hm2 ;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技術,較傳統露地條播增產 50.4% (增產 1650.0kg/hm2 );山西創新玉米探墑播種技術,確保旱年一播抓全苗,出苗率90% 以上,增產率達 11.8%~20.7% 。
1.2.3旱作適水農業種植結構日趨成熟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高產作物玉米和馬鈴薯顯著增加,形成了旱作適水農業種植結構。2010—2020年,黃土高原地區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了80.24萬 hm2 ,年均減少3.52萬 hm2 。五大主要作物中,稻谷、小麥、大豆面積下降,而以玉米、雜糧、馬鈴薯等為主的秋糧明顯增加。十年期間,黃土高原糧食總產量增長了659.1萬t,其中產量增幅馬鈴薯 42.8% 、玉米 45.0% 、雜糧 71.1% 。黃土高原糧食生產格局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效應。45個地級市(州)中有28個糧食產量顯著提高,其中巴彥淖爾市、海北州、海南州、烏蘭察布市、榆林市、鄂爾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增幅均超過 50% 。
從降水分布與作物需水匹配性來看,黃土高原地區種植作物與降水規律高度一致,建立了適水種植結構,如甘肅省夏糧(小麥)與秋糧(玉米、馬鈴薯、雜糧等)之比由1978年的 47.6:52.4 調整到2021年的 34.9:65.1 ,夏秋種植結構40a轉了個方向,這與夏糧與秋糧作物生育期降水之比為 30:70 的分布基本一致。
1.2.4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熱量資源增加及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更加有利條件。近 60a 年均溫度、 gt;10% 積溫、無霜期變化表明,以10a一個尺度來看,甘肅省中東部旱作區主要縣溫度增加0.36°C , gt;10% 積溫提高 50~180°C ,無霜期增加 2~5d ,熱量資源的增加有助于玉米面積的擴大,為黃土高原農業結構調整及作物布局優化提供了基礎。
我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使該區域生態環境、生產條件發生了重要變化。經過數十年治理,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由1999年 31% 上升到2019年的63.6% ,區域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 400km ;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25.93萬 km2 ,水土保持率提高到了67.37% ,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雙下降。2020年氣象數據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黃土高原的降水量增加超過 20mm ,北方 400mm 降水量“胡煥庸線”的界限也悄然從山脈地帶向高原深處邁進了近30km[14]。
1.2.5黃土高原成為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黃土高原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后備“糧庫”,也是特色農業基地,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藥”為主的特色“肉庫”“菜庫”。一是“牛羊\"產業。寧夏、內蒙古、甘肅東部等地成為全國優質牛羊肉生產基地,甘肅全省 40% 的牛羊肉產自黃土高原。如甘肅環縣羊只飼養量達375萬只,產值達64億元,養羊群眾來自羊產業人均收入突破9000元,“環縣羊羔肉”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4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品牌價值增長1.51億元。二是“菜”產業。設施農業快速發展,陜西、甘肅、山西等地的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如甘肅白銀、蘭州等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反季節高原夏和設施蔬菜供應中心。三是“果\"產業。陜西、甘肅、山西的蘋果、獼猴桃、葡萄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持續增長,尤其是以甘肅和陜西為主的黃土高原蘋果種植面積122.03萬 hm2 ,占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的 58.4% ,蘋果產業正在向標準化、品牌化、現代化全產業鏈躍升。如甘肅省靜寧縣蘋果栽植面積穩定在6.67萬hm2 以上,2023年蘋果產量達106.8萬t、產值70.48億元,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15.74億元。四是“薯\"產業。黃土高原是全國最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可以部分出口國際市場,推動馬鈴薯產業升級。如定西已形成從良種選育、種薯擴繁、商品薯種植到精淀粉、全粉、主食化產品加工的全產業鏈條,年產馬鈴薯原原種17億粒以上、脫毒種薯200萬t以上,種薯生產能力占全國的1/2。脫毒種薯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尼加拉瓜等國家和地區,全產業鏈產值240億元。五是“藥\"產業。甘肅、陜西、山西等地是我國主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黃芪、黨參、當歸等道地藥材在全國中藥材市場占有重要份額。
2黃土高原糧食產量“倍增\"潛力分析
2.1 糧食單產提升空間較大
黃土高原五大糧食生產區,區域間作物氣候潛力、降水潛力、現實產量、試驗產量等差異很大「5]??傮w來看,平原和盆地灌溉歷史悠久,水地面積較大,產量水平高、穩產性高,關中灌區玉米小麥一年兩熟有 22500.0kg/hm2 “噸半糧”潛力,高產典型農戶 18000.0~19500.0kg/hm2 ,大面積產量尚有 3000.0~4500.0kg/hm2 開發潛力。黃土旱塬區單季春玉米、冬小麥單產分別超過15000.0、7500.0kg/hm2 ,高產典型農戶分別達到12000.0、6000.0kg/hm2 ,但大面積玉米為 9750.0kg/hm2 ,小麥為 3900.0kg/hm2 ,開發潛力玉米有 2250.0~ 4500.0kg/hm2 、小麥有 1500.0~2250.0kg/hm2 黃土高原東部丘陵區玉米單產 9000.0~12000.0 kg/hm2 ,西北丘陵溝壑區僅 7500.0~9000.0kg/hm2 長城沿線風沙區榆林單季玉米 15000.0~16500.0 kg/hm2 ??傮w來看,黃土高原糧食單產在現有4800.0kg/hm2 基礎上,大面積產量有 750.0kg/hm2 以上增產潛力,預計可提升到 5550.0kg/hm2 ,尤其是旱塬玉米單產有 3000.0kg/hm2 增產潛力。
2.2技術創新增產潛力較大
從近十年試驗糧食增產情況來看,以覆蓋聚水保墑為主的集雨種植、留膜留茬少免耕一膜兩年用、秸稈還田增碳培肥、玉米延期低水分機械粒收等技術,大幅度提升了旱作糧食產量與水分利用效率。如陜西渭北旱塬“增密度、提單產”的“5335\"種植技術,玉米產量 15000.0kg/hm2 ,而傳統技術僅 11250.0kg/hm2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在鎮原、涇川和靈臺示范的玉米全膜雙壟溝密植增產技術,地膜玉米產量 16500.0~18000.0kg/hm2 而大面積農戶僅 12000.0kg/hm2 ,全膜覆土穴播或者留膜留茬穴播冬小麥產量達 6300.0~6900.0 kg/hm2 ;山西農業大學應用的“深耕增密、膜側種植、膜下滴灌”技術,玉米單產 19567.5kg/hm2 總體來看,現階段旱地農田降水保蓄率平均 40% 左右,采用覆蓋、深松耕蓄水等技術可提高到50% 以上,降水潛力開發度可達到 60% ,土壤多蓄有效水 30~50mm ,僅靠做好土壤蓄水及覆蓋技術,大面積玉米單產可增加 1500.0kg/hm2 、小麥單產可增加 750.0kg/hm2 。
2.3糧食總產量增加有較大預期
以甘肅省為例,如果以糧食單產年均90.05kg/hm2(2000-2021 年)增量為基礎,保持 2.7% 單產年遞增率,穩定266.67萬 hm2 糧食播種面積,2025年、2030年糧食總產量可實現1345萬、1430萬t的產量預期,分別較2021年提高 9.3% 、 16.3% 。根據實地調研,渭北旱原地區玉米的增產潛力有1500.0kg/hm2 、長城沿線風沙區玉米有 1500.0~ 3000.0kg/hm2 的增產空間。初步測算,現有糧食播種面積不降,未來具有新增40億 kg 的產量潛力,占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的 8% ,其中玉米增產潛力占25億 kg 以上,是糧食增產的主體。
3黃土糧倉建設基礎
3.1科技創新支撐
3.1.1抗旱節水品種針對黃土高原寒旱逆境條件及區域生產需求,一批扎根黃土高原的科研機構、高校的育種工作者奮斗在生產一線,引進鑒定評價和利用了一批抗逆豐產優質種質資源,培育出一批區域適應性強和抗旱豐產優質的品種,是黃土糧倉建設的基礎支撐。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隴東學院及地方育種機構選育的“隴鑒”“蘭天”“隴育”系列冬小麥品種,具有耐旱、抗病、高產等特點,占甘肅省冬小麥播種面積的1/2。2024年隴鑒110、2025年隴鑒115在生育期降水不到常年1/2條件下產量 6 750kg/hm2 以上;全國馬鈴薯推廣面積排名前10的品種中,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品種就占2個,“隴薯”系列品種支撐了黃土高原馬鈴薯產業發展及蓬勃興起[]。這些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夯實了黃土糧倉建設的種源基礎[17-18]
3.1.2抗旱節水增糧技術以水為中心,良種配良法是抗旱增糧的技術核心[19]。尤其是地膜覆蓋集雨種植糧食平均增產 20%~30% 。以甘肅為主研發的全膜雙壟溝集雨密植及藝機一體化技術,創造性地實現了壟膜水分向溝內富集與根域水分倍增效應,小于 10mm 降水資源化利用,增加有效水 75~90mm(750~900m3/hm2) ,水分利用效率高達 54.6kg/(mm.hm2) ,形成了 1mm 降水種植10株玉米的適水定密技術,旱塬玉米連續實現“噸糧田”,大面積種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達到 38.1kg/Ω (mm?hm2 ),成為旱作區抗旱增糧主推技術;前茬玉米收獲后留茬留膜穴播冬小麥,次年春季 2m 土壤多蓄水 25~30mm ,玉米根茬歸還土壤碳 1050~ 1 350kg/hm2 ,嚴重干旱年份小麥 6 300kg/hm2 ,增產 35.3% 。山西省研究推廣旱地玉米探播種抗旱保苗藝機一體化技術,利用研制出的探熵播種智能機械,在嚴重干旱年份保苗率達 90% ,增產
11.8%~20.7% ,示范推廣近6.67萬 ?m2
3.1.3旱作機械與節水材料以推動旱作糧食農藝農機融合、加快技術工程化應用為核心,先后研發出集整地、施肥、壟溝覆膜集雨、膜上穴播為一體的覆膜播種機,加快了壟溝覆膜、膜側種植、全膜覆土穴播等技術的機械化應用;研發出開溝、精準注水、播種、覆膜一體化的坐水播種機,用水量 15m3/hm2 ,玉米出苗率 95% 以上。借助引水上山工程、集雨節灌工程,開發出適宜黃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區的智能化節灌設備。針對殘膜污染,開發出適宜不同區域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馬鈴薯、玉米等作物上普遍應用,實現了增產與污染控制的雙贏[20]。
3.2科技力量支撐
3.2.1涉農高校和科技機構本區域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寧夏大學、榆林學院、隴東學院以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平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榆林市農業科學院等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區域糧食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長期聚焦抗旱種質創新與品種選育、區域水資源高效利用、水土流失控制、抗旱栽培與耕作、土壤培肥與科學施肥等領域,先后獲得了一批抗旱節水增糧重大成果。如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在高淀粉抗晚疫病馬鈴薯育種、抗旱抗銹冬小麥品種選育、旱作節水增糧技術等方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北丘陵區集雨節灌、抗旱宜機收玉米和抗旱高產小麥品種選育等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山西農業大學在高蓄積低損耗土壤水庫營建、抗旱播種、優質雜糧品種選育等方面,成為黃土高原糧倉建設的戰略科技力量。3.2.2農業科研創新基地(站)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央和地方高校及科研機構先后在黃土高原不同區域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與野外研究站,一批科技人員長期駐扎在生產一線,不斷探索旱作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糧果增產等重大問題,先后獲得了一批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成果。西北農林科大學在陜西延安、榆林,甘肅慶陽、平涼,寧夏,內蒙古等地均建立了試驗站,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在慶陽鎮原、定西安定及渭源均建有 40~ 60a農業農村部野外科學研究站,楊凌示范區、晉中國家農高區聚齊了一大批科研平臺及創新基地,支撐著黃土后備糧倉建設。
4黃土糧倉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4.1建設思路
4.1.1堅持抗旱節水優先,強化\"五水\"利用以黃王高原水資源生態承載力為底線,突出降水資源高效利用主線,做好“集水、蓄水、保水、節水、用水\"五水文章,注重生物抗旱、農藝抗旱、工程抗旱、管理抗旱相結合[2I],農藝農機相配套,構建旱作適水種植結構及其技術體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土壤水分保蓄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益)。4.1.2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建設高標準蓄水保水工程要始終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做好水土流失丘陵區以坡改梯植被恢復、適宜機械作業高標準梯田建設工程,堅決制止陡坡開荒造田引發的水土流失[22],實施黃土旱塬區塬頭保護、海綿田土壤水庫營建、休閑期保護性耕作等蓄水保水工程,推進長城沿線風沙區高效節水工程及其智慧化,為黃土糧倉建設創建良好的水土資源環境與高蓄積低損耗土壤水庫。
4.1.3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不斷創新旱作增糧技術要優先布局抗旱節水作物及品種,發揮生物品種節水潛力,按照水熱條件合理布局以地膜覆蓋、秸稈還田、深松耕、增碳培肥、綠肥覆蓋等主導旱作技術[23],實現農藝農機融合,加快低成本高性能全生物降解膜研發與應用。
4.1.4堅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應用場景建設要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放在黃土糧倉建設的突出位置,集中攻克旱作區降水高效利用的關鍵品種、產品與技術,培育糧食種植經營主體,大力提高糧食產業的優質化、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智慧化,把創新驅動產業應用場景建設作為黃土糧倉建設的重要抓手。
4.2對策建議
4.2.1編制國家黃土糧倉建設規劃建議把黃土糧倉建設納入國家“十五五\"發展規劃,設立重大科技專項,打造五大片區300萬 hm2 旱作糧倉。穩定平原、盆地和河谷地灌溉區糧食生產產能,提高黃土旱塬區、長城沿線風沙區、丘陵溝壑區糧食生產能力,打造黃土旱塬糧食增產片帶和長城沿線風沙區糧食高產區。
4.2.2建設\"百萬畝\"抗旱節水增糧高產帶圍繞水問題、做好水文章,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持
續開展抗旱節水和高產育種,選育適宜機械粒收玉米、抗旱優質高產小麥、抗病高淀粉馬鈴薯等優良品種。推進以深松耕打破犁底層、機械化秸稈還田、壟溝覆膜集雨等為主的土壤水庫營造工程,實施“百萬畝\"玉米、“百萬畝\"冬小麥及“百萬畝\"馬鈴薯等3個“百萬畝\"節水增糧工程,創建旱塬玉米“噸糧田”、冬小麥和馬鈴薯\"半噸糧\"高產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達到 30.0~37.5kg/(mm? hm2 ),馬鈴薯和小麥水分利用效率均達到 15.0~ 18.0kg/(mm.hm2) ,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區域實施復種增糧工程。加強不同區域抗旱節水增糧技術的工程化、智慧化應用。
4.2.3加快高標準農田及引水工程建設以農灌區、河谷平原、旱塬區和丘陵梯田區為核心,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田間設施和災害監測體系,打造區域集中、產能穩定的旱地糧食生產示范區。加強耕地質量提升,實施農機深松整地,推廣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等技術,提升耕地產出能力。建議加快引漢濟渭、引洮工程、陜北引黃、黑三峽等水利工程建設,建成300萬 hm2 高水效糧田,糧食產能提升 30%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后備基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2]張粼粼.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N].中國經濟導報,2008-11-15(A01).
[3]郭天財.突出抓好“六要\"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J].農村·農業·農民,2025(4):7-8.
[4]胡冰川.兩端發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N].經濟日報,2025-04-21(006).
[5]樊廷錄,呂迎春,楊天育,等.甘肅省糧食生產分析及產能提升戰略構思[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23,41(4):1-8.
[6]上官周平,彭珂珊,彭琳,等.黃土高原糧食生產與持續發展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7]郭保江,甘淼,李同川,等.黃土高原北部溝坡系統土壤水分時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25,32(5):102-110;121.
[8]王東,王森,尚麗,等.補灌對黃土高原半濕潤區冬小麥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作物學報,2025,51(5):1312-1325.
[9]芮旸,韓靜,王茜睿,等.基于GIS的陜西省蘋果專業合作社空間格局分析[J].林業與生態科學,2019,34(1): 69-76
[10]彭珂珊.黃土高原糧食發展趨勢及策略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81-90.
[11]鄧振鏞,張強,趙紅巖,等.氣候暖干化對西北四省(區)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及調整方案[J].高原氣象,2012,31(2):498-503.
[12]高旺盛,馮永忠,樊廷錄,等.關于建設黃土高原旱作糧倉的戰略思路與建議[EB/OL].(2024-09-23)[2025-06-30]. https://ww.qykjtv.cn/kjdt/gndt/content_304901.
[13]趙曉樂,王琦,馬文.秸稈碎片-土壤結皮覆蓋壟溝集雨種植對紫花苜蓿根系和產量的影響[J/OL].草原與草坪,1-16.(2025-03-28)[2025-07-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156.S.20250328.1039.004.html
[14]高艷紅,許建偉,張萌,等.中國 400mm 等降水量變遷與干濕變化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20,35(11):1101-1112.
[15]楊紫洪,張洋,尹昌斌.中國糧食供需格局的歷史變遷: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J].農業經濟問題,2025(4):109-123.
[16]張彥軍,茍作旺,王興榮,等.甘肅省干旱地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7,18(4): 794-800.
[17]姜明,文亞,孫命,等.用好養好黑土地的科技戰略思考與實施路徑——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總體思路與實施方案[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0):1146-1154.
[18]徐恒柱,倪丹,劉碩,等.江蘇連云港推進鹽堿地改造利用變“后備糧倉”為“現實糧庫\"[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8):13-15.
[19]高丹桂.破解新疆糧食產業發展難題打造國家戰略后備糧倉[J].糧食問題研究,2024(2):4-6;18.
[20]管臣才,霍思遠,張潔,等.殘膜對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及其滯后效應的影響[J/OL].中國農村水利水電,1-13.(2025-02-18)[2025-07-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419.TV.20250218.0921.010.html.
[21]柴強,胡發龍.我國耕作制度研究進展與展望[J].寒旱農業科學,2022,1(1):19-25.
[22]張緒成,方彥杰.甘肅寒旱農業生產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J].寒旱農業科學,2022,1(1):12-18.
[23]孫占祥.東北地區旱地農業研究進展與發展對策[J].寒旱農業科學,2022,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