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品格的培養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一向有意識地將節制品格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通過游戲、故事等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理解“過猶不及”的生活智慧。一場以繪本《好餓的毛毛蟲》改編成的皮影戲拉開了序幕,從資源、秩序和健康等多重角度幫助孩子理解和培養節制品格。
資源節制:物盡其用,按需而取
老師在美工區提前投放了卡紙、白布、水彩筆等基礎材料后,孩子們主動思考:皮影要怎么做呢?我們沒有牛皮怎么辦?通過討論,孩子們決定用卡紙代替真正的牛皮來制作皮影,用廢舊包裝紙制作樹葉等道具,并選擇耐用的滌綸布代替易損的白紙作幕布。活動中,孩子們還和老師一起做計劃,統計制作繪本人物及道具需要多少材料,將制作后的邊角料收集到美工區再次利用。這種做法不僅培養了環保意識,更讓孩子在實踐中理解了“按需取用”的意義。
秩序節制:學會遵守游戲規則
在《好餓的毛毛蟲》戲劇表演準備階段,孩子們對角色分配產生了不同的訴求:有的孩子傾向扮演主角毛毛蟲,有的孩子則希望擔任旁白的角色。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順勢引導孩子們思考,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參與。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最終采用抽簽的方式確定首演角色,并建立輪流扮演機制確保后續的演出機會均等。這種游戲化的規則建構,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耐心品格,還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自我約束的能力。
健康節制:不貪吃,科學飲食
隨著戲劇表演的深入,孩子們對《好餓的毛毛蟲》這個故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一個孩子說:“老師快看,繪本中的毛毛蟲吃太多,肚子都快撐破了!”老師趁機告訴孩子們過度飲食對身體的傷害,并引導他們討論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還共同創編了“吃撐的毛毛蟲”這一新情節。在表演過程中,孩子們看到毛毛蟲因暴飲暴食而痛苦掙扎時,都紛紛表示:“我可不能像毛毛蟲那樣貪吃,不要吃太多,我要吃得剛剛好!”通過角色演繹和情節改編,孩子們不僅在歡聲笑語中了解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還明白了在生活中許多事情都需要養成節制習慣。這種寓教于樂的引導方式,讓抽象的健康理念在具體情境中變得可知可感,同時,也有效地對孩子們進行著節制品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