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684.7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5.15.033 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5-0149-04
Studyon theDiagnosis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and Subluxation byDynamicMouth OpeningPositionandRatio Method
ZHANG Nuwen
(DepartmentofRadiology,YongfengCountyPeople'sHospital,Yongfeng3315Oo,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alyethefetofdyamicouthoeningositiocombinedwitatiotoditedagosisoftlantoaialjit istablitydbesotalfspdalsabilitdbaod People'sHospitalfroNoveer1toDceber3wereseletedstestdybectsAllpatintserediagosedbyyamcouthing positioncombinedwithatiometodTegoldstandardasteresultofMCTiageTheatiofatlantoaxialjointspaceandthehangeofspace afteractitywereanalyzed.Thesensitivityspecifityndauracyofnamicouthopeningatiomethodndombinedexamiatiowere observedtoevaatetuacfagosisesultshaalityfitsstifcoseeodl suspectedslii mouthopeningpositioncombinedwithratiomethodwerehigherthanthatofdynamicmouthopeningpostionandratiomethodalonandthe difference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Conclusion Dynamic mouth opening position combined with ratio method can diagnose atlantoaxial jointinstabilityandsubluxationcomprehensivelyandaccurately,andprovidestrongimagingsupportforclinicaltreatment.
Keywords:Dynamic mouthopening position;Ratio method;Atlantoaxial joint;Instability;Subluxation;Diagnostic value
寰樞關節(altantoaxialjoint)作為人體中樞骨骼系統中最活躍且結構復雜的關節之一,承擔了頸部旋轉近半的職能。該關節的不穩定性或半脫白狀況相當普遍,常見病因包括頸部扭傷、頸喉部炎癥或感染2。這類病癥常表現為急性頸痛、頭部傾斜以及頸椎活動度受限,由于癥狀與肌肉、骨骼或視覺障礙引起的斜頸相似,易導致誤診或治療延遲[3。傳統上,寰樞關節張口位和頸椎側位X射線檢查被視為診斷此類問題的首選快速手段,然而這種方法易受影像重疊影響,具有輻射風險,并依賴于患者的配合度,且無法評估軟組織和韌帶的狀態[4.5]。動態張口位檢查則能同時揭示環樞關節的靜態和動態變化,有助于更早地識別寰樞關節的不穩定性和半脫白。頸椎張口位配以定量分析在寰樞關節的診斷中已有廣泛應用,而將動態張口位與比率法結合用于此目的的報告較少見。鑒于此,本研究選取縣人民醫院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的疑似寰樞關節失穩、半脫位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目的是探討動態張口位結合比值法診斷寰樞關節失穩、半脫位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縣人民醫院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的疑似寰樞關節失穩、半脫位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 40.44±2.07 歲;其中有明確外傷史患者19例,無明確外傷史患者41例;體質量指數 20~28kg/m2 ,平均體質量 (24.18±0.56)kg/m2 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 患者因急性頸部傾斜或疼痛就診,疑有寰樞關節不穩或半脫位,需要影像學評估; ② 能夠適應本研究中的影像學檢查程序; ③ 患者神志清醒,家屬全力協助完成檢查;④ 擁有完整的醫療記錄。排除標準: ① 斜頸或頸部疼痛有明確病因; ② 合并精神系統疾病。
1.3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動態頸椎張口位X射線攝影,使用西班牙產佳能-cxDI-50GDR設備。首先,全面與患者溝通,確保他們了解注意事項并能配合。患者站立自然,保持放松狀態進行拍攝,以準確反映寰樞關節的實際狀況。首先拍攝以寰樞關節為中心的標準張口位X射線片(理想情況下,上頜牙齒下邊緣與齒突上邊緣對齊),隨后根據關節位置,稍微抬頭或低頭 2~4cm 進行額外拍攝,必要時兩者兼做,以 95% 的概率充分展示寰樞關節的活動情況。其余效果不佳的情況多由顱底位置低或患者配合度不足等外部因素引起。動態寰樞關節位因此能真實呈現寰樞關節的活動,對臨床醫生的診斷極具指導價值。最后,由兩位資深診斷醫師進行讀片。將兩側寰齒間隙從內至外劃分為5個等份,然后計算兩側寰齒間隙距離的比例。MSCT掃描:具體為:使用行頸椎掃描,使用標準算法,設置掃描螺距、準直、矩陣、轉速、管電流、管電壓以及重建間隔依次為0.984:1,32mm×1.25mm,512×512,0.4s/r,80mA 120kV 以及 0.625mm 。結束掃描后,于Advantage-Workstation4.3后處理工作站上傳原始數據,予以平面、三維重組。在感應區使用各種旋轉、切割以及開窗技術對其寰樞椎的解剖結構與形態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并在冠狀位上分別行寰樞椎側塊間距與齒狀突測量,對其椎間隙上下椎體間的連線予以觀察
1.4觀察指標 ① 觀察寰樞關節間隙比值及活動后間隙改變情況。 ② 診斷效能:以MSCT圖像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動態張口位、比值法以及聯合檢查的準確性、靈敏度以及特異度。計算3種檢驗診斷準確性情況,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評估標準:靈敏度
真陽性真陽性 + 假陰性)×100% ;特異度
真陰性/真陰性
假陽性) ×100% ;準確率
(真陽性 + 真陰性)/總例數 ?×100%
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計數資料以 η(ηn) 和 (%) 表示,比較行 χ2 檢驗, Plt;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寰樞關節間隙比值及活動后間隙改變情況60例患者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結合比值法診斷為環樞關節正常的9例,可疑失穩8例,失穩23例,半脫位15例,脫位5例,見表1。
2.2診斷效能動態張口位結合比值法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高于動態張口位、比值法單獨檢查 Plt;0.05) ,見表2、表3。
表160例患者寰樞關節間隙比值及活動后間隙改變情況(n)

表2不同診斷方式檢出情況(n)

表3不同診斷方式的診斷效能 (%)

注:與比值法比較, Plt;0.05; 與動態張口位比較, Plt;0.05?
3討論
頸椎中的寰樞關節是一個獨特的構造,它在頸部旋轉活動中承擔大約 60% 的功能。這個關節沒有椎間盤,主要由寰樞外側關節、后關節和齒狀突前關節構成。樞椎上關節面通常是水平的,特別是在年幼個體中,由于頸部韌帶松弛和肌肉力量不足,他們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現寰樞關節的不穩定或半脫位8。X線張口位片可以清晰顯示寰椎側塊與齒狀突間的間距,而側位片則能展示寰椎前結節與齒狀突的距離。然而,某些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的枕骨底部與門齒、齒狀突重疊,加上檢查配合度低和骨未閉合等因素,使得寰樞關節問題的診斷變得復雜,這種情況在兒童中尤為常見,特別是幼兒[。傳統的X線平片檢查用于識別寰樞關節的不穩定和半脫位,但它可能因復雜的解剖結構、不正確的患者姿勢、攝影角度等問題導致影像重疊,使骨折細節難以辨認,張口位只能顯示寰椎側塊與齒狀突的關系,無法揭示寰椎的微小損傷或詳細結構變化[1,12]。此外,二維觀察無法全面評估寰樞關節的穩定性和損傷程度,也無法準確診斷旋轉性移位或寰樞椎的先天發育異常,以及骨、軟組織和脊髓損傷[13]。動態張口位結合比值法消除了重疊干擾,增強了局部組織的分辨力,并提供了深度信息,近年來在乳腺、胸部、頭頸部、骨折和腹部成像等領域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寰樞關節失穩和半脫位的檢測中表現出顯著優勢[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結合比值法診斷為環樞關節正常的9例,可疑失穩8例,失穩23例,半脫位15例,脫位5例。動態張口位結合比值法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高于動態張口位、比值法單獨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 Plt;0.05 )。分析認為,研究指出,正常人群中,齒狀突與側塊間的間隙對稱性不足,一致性僅占 44% ,不一致的則高達 56%[16], 。這表明在常態下,此間隙可能存在差異。通常,頸椎張口位的X線檢查被采納,其診斷準則基于White和Panajbi的體系,包括: ① 寰椎側塊的總偏移量超過 7mm ; ② 寰齒前距離超過5mm ③ 單側旋轉角度 :gt;45° ④ 樞椎椎體后邊緣與寰椎后弓前邊緣的間隔不少于 13mm ; ⑤ 兩側寰齒間隙的差異需 ?2mm 方具診斷價值。其中,第 ⑤ 條是最常見的評判標準。然而,實踐中發現,傳統頸椎張口位的單一影像資料無法全面反映寰樞關節的復雜變化,動態張口位能更全面地揭示環樞關節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個體間寰齒間隙的差異顯著,包括 2mm 或 5~10mm ,這使得數值法在某些情況下難以作出診斷[8]。因此,采用比值法作為補充手段,即將兩側寰樞關節間隙分成5等份,對比它們的比例變化,以此輔助診斷。這種方法幾乎可以應對所有病例(除非寰樞關節有嚴重發育異常或患者合作度低,導致診斷困難),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精確的指導[19]。臨床實踐中,輕微的錯位也可能導致明顯的癥狀,而矯正錯位后,癥狀通常會緩解或消失。
綜上所述,鑒于寰樞間隙在個體發育中的顯著變異性,僅依賴數值方法進行診斷具有顯著的局限性。此外,傳統的頸椎張口位X光片僅提供單一視角,無法充分展示寰樞關節的全貌,因此難以做出全面的評估。采取動態張口位結合比值法能更全面地揭示寰樞關節的狀態,有助于早期識別和治療過程中的影像學支持。
參考文獻:
[1]張鳳,莊博,張玲,等.兒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誤診寰樞關節半脫位1例[].中華耳科學雜志,2023,21(4):602-604.
[2]齊偉,錢鑫,陶勝國,等.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診療思路探討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39(5):480-483.
[3]岳艷,劉月軍,穆玉娟.MR3D-PD-SPACE抑脂序列聯合常規MRI成像對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診斷價值[.分子影像學雜志,2023,46(1):74-77.
[4]高玉良,李念虎.類風濕關節炎并發樞椎齒狀突破壞繼發寰樞椎半脫位1例[].臨床骨科雜志,2022,25(5):691.
[5]陳巖,徐士象,高希法.三維質子密度加權MRI對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診斷及療效評價的意義研究.中國醫療設備,2021,36(2):61-64,76.
[6]張偉,沈航,章麗霞,等.寰樞關節半脫位法醫學殘疾程度鑒定2例[J].法醫學雜志,2023,39(1):105-107.
[7]王懷鏗,裴新紅,黃少敏,等.兒童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的臨床特征分析[].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9,18(10):868-873.[8]閆明,王圣林,張有余.慢性寰樞關節旋轉固定或脫位復位前后寰枕關節影像學變化[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0,30(4):331-337.
[9]張立明,陳杰.新疆維漢正常成人寰樞關節間隙的多層螺旋CT測量研究[].實用放射學雜志,2019,35(4):611-614,625.
[10]閆明,王超,王圣林.慢性寰樞關節旋轉固定或脫位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52例病例資料分析Ⅲ.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9,29(9):782-790.
[11]鄧麗,李敬揚,文振華,等.類風濕關節炎伴頸椎半脫位患者 臨床特點分析D].臨床誤診誤治,2018,31(11):80-85.
[12]李娜,楊文浩,楊文芳,等.類風濕關節炎寰樞椎受累的臨床特點及磁共振成像的重要性[].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9,13(2):125-129.
[13]田忠祥,趙永峰,王丹,等.多層螺旋CT圖像后處理技術診斷寰樞椎骨折與脫位價值探討.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6):1039-1040.
[14]蘭麒鋒,周星語,閆明,等.兒童寰樞關節旋轉固定性脫位中寰樞與寰枕旋轉分離角特征分析].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23,22(11):1015-1020.
[15]湯永剛,楊斌,張良,等.X線數字斷層融合技術在寰樞椎脫位檢查中的應用[].醫學影像學雜志,2022,32(5):827-830.
[16]郎大衛,薄雪峰.建立計算機模型探索顱底凹陷導致寰樞椎脫位的力學機制的研究[].中國醫療設備,2021,36(3):44-48.
[17]王華棟,何達,劉波,等.術中即時三維導航輔助寰樞椎經關 節螺釘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定[.中華骨科雜志,2019,39(21): 1311-1319.
[18]王詩鳴,金瑞,何諧,等.寰樞椎急性創傷常用檢查技術的應用價值分析[].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9,21(4):353-357.
[19]金海明,吳愛憫,王向陽,等.經口樞椎前移旋轉截骨減壓內固定技術的影像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22,42(11):675-684.
收稿日期:2024-06-05;修回日期:2024-06-13
編輯/肖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