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5-0162-05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5.15.036
Nursing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Stroke
SONGNa
(Department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Huanhu Hospital,Tianjin3Oo222,China)
Abstract:ObjectieTexploethefetofelectroacupuctureombindwithoutinereabltationtraininginpatientswitsoderad syndromeerstrokeMetodsStypatientswithshouderandsdroeftertroereceivedbyTianjinuauHospitalfromJauaryt April23wereseletedddividdootrolgoupOpatients)nddygoupOis)ccodingtoeadoumbabltd Thecontrolgrouastreatedwitelectroacupuncuredteuyoupastreatediteroacupctureobdittieai training.Tesingetineuplbfutiosoendpmfereeofttooserempredndalyed Results The overall nursing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VA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was lowerthanthatbefore nursing,andtheVASscoreofthestudygroup 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 P< 0.05).TheFugl-Meyer scoreofthetwogrousfursingashighertantateforeursingandteFuglMeyerscoreoftetudygroupashgertantatfe control group( P KeyWords:Electroacupuncture;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Shoulder-hand syndrome 腦卒中(stroke)也被稱作腦血管意外、中風,是一組神經系統疾病,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肩手綜合征是其一種常見并發癥,通常發生于腦卒中后上肢偏癱人群。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肩手綜合征發病率為 17%~35% ,常于卒中后1~3個月發生2。其早期臨床表現以患肢疼痛、患手腫脹、活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以關節攣縮畸形為主,不利于患者康復[3。祖國醫學中,將肩手綜合征納入“偏枯”“筋痹”“痹癥\"范疇,多為氣虛血瘀證,以補益氣血、逐瘀通絡為治療原則4。傳統中醫療法常采取艾灸、針灸、刮痧等,形式單一,療效不理想。康復訓練護理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在臨床護理路徑的指導下進行標準化流程的訓練,屬于科學化的,有計劃的,有效的訓練方式5??祻陀柧氉o理講究科學的量化標準,通過將工作內容和形式以量化的標準予以展現,對患者進行有組織、有系統、有規模的訓練,能夠將訓練落到細致,保證患者的康復訓練做到標準化、規律化、有效化[。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天津市環湖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電針灸聯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天津市環湖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 64.23±4.34 歲;卒中類型:20例缺血性,10例出血性;病程1~2個月,平均病程( 1.42±0.54, 個月;偏癱部位:19例左側,11例右側。研究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 65.12±4.85 )歲;卒中類型:21例缺血性,9例出血性;病程1~3個月,平均病程( 2.01±0.08 0個月;偏癱部位:20例左側,10例右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卒中類型及偏癱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L (P>0.05) ,具有可比性?;颊呒捌浼覍賹Ρ狙芯恐?,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 首次明確診斷的缺血性腦卒中,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康復學會肩手綜合征第一階段分級標準,并有相應的臨床表現;② 發病年齡以45~80歲為主; ③ 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征都是穩定的,可以配合和接受皮內針治療。排除標準: ① 有2次以上的腦卒中病史; ② 其它病因所致的疼痛、水腫,上肢功能所限的病例則包含了腦血管病和代謝紊亂等病癥; ③ 肩關節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網球肘、腕管綜合癥;肘部,手腕有疼痛和水腫的癥狀; ④ 患有糖尿病或營養不良等原因的肢體外周神經病變; ⑤ 有皮內針療法禁忌證,如伴有其它臟器功能受損、血液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疾病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應用電針穴位刺激,取患側顳前斜線、患側膈會、冷泉淵、肩、曲池、手三里、陽溪、合谷為主穴。采用 0.3mm×40mm 的無菌針,將上述穴位分成3~4個節段,在穿刺的過程中,針體和皮膚呈 30° 角,如果遇到阻力,就將針頭抽出來,調整好后再繼續。針灸 30~35mm 后,迅速轉針, 1~2min 后,行平、仆、平、馮,留針 30min 。體針選用 0.3mm×50mm 的無菌針,以膈會、清冷淵、曲池為主要穴位,采用直刺或斜刺。將\"陽溪穴”與“神經刺激器\"相連,調整力度,使其達到局部肌肉顫動的程度,留針 30min 。 1.3.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常規康復訓練護理,按照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的康復原則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① 確立康復目標:將康復訓練分為6個階段,分階段循序漸進進行,主要包括認知功能、語言功能、吞咽、肢體、日常生活、下肢6個大功能階段,按照制定的計劃為患者開展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確保訓練的科學性、有效性。 ② 認知功能訓練:此階段以幫助患者康復認知功能為主要訓練內容,訓練內容以計算、聽說讀寫為主要訓練板塊,每天為患者進行這幾個板塊的訓練,每次持續時間 20~30min,1~2 次/d。 ③ 言語功能訓練: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患者進行朗讀、寫字、讀書、對話練習、聽話練習來進行完成,可以每日清晨時讓患者發聲,進行書籍朗讀等,同時康復人員每日和患者進行對話練習,教授患者發音技巧,進行口腔舌根等訓練,同時也可以進行聽話練習,每次的訓練時間為 20~30min/ 次,1~2次/d,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言語功能。 ④ 吞咽功能: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主要通過進食指導來進行,康復人員在患者每日進食時指導患者進食的方式和技巧,讓患者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恢復進食,避免患者出現堵塞嗆口等情況。 ⑤ 上肢功能訓練:康復人員首先需要為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合理地擺放患者的患肢,調節患肢的擺放位置,避免患肢出現二次受傷的情況;同時,康復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關節松動練習,讓患者每日進行上肢上舉等訓練,鍛煉患者的指關節和手關節,加快患肢的運動康復速度。此外,康復人員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腕關節、時關節等伸展等訓練,提高關節的靈活度。 ⑥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在這一階段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指導,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的穿衣、洗漱、系鞋帶等活動,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一步地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做好定量定時的訓練。 ⑦ 步行訓練: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步行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讓患者進行步行,鍛煉患者的步行能力,加快下肢的康復,3次/d,每日早中晚皆可進行, 30min/ 次,讓患者的康復訓練形成規律性,科學性。 ⑧ 情緒護理:在對患者進行上述階段的功能訓練之外,在日常時還需要對患者的情緒價值進行關注,平時和患者保持積極的溝通,若發現患者存在負面情緒,需要及時地幫助患者排遣,讓患者保持心情平和,保持積極的心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4觀察指標 1.4.1護理效果參照偏癱的現代評價與治療的療效標準。顯效:肩、肘、腕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較小,水腫已基本消除,手部及掌部無明盈萎縮及變形;有效:肩部、肘部和腕部的疼痛緩解,肩部、肘部和腕部可以輕微的運動,但有些仍然受到限制,并有輕微的水腫;手部和掌心的肌肉未見明顯的萎縮;無效:疼痛和水腫無改善,嚴重時肌肉萎縮變形,運動和感覺功能全部喪失。總有效率 1.4.2疼痛程度疼痛程度測評納入包括屈曲、外展、外旋和內旋的VAS評分,VAS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 1.4.3上肢功能使用簡化的上肢運動評定量表(Fugl-Meyer)評定,Fugl-Meyer評分33項,總分為66分,分值與上肢功能評分呈正相關。 1.4.4上臂周徑采用皮尺測定上臂周徑,每位患者測定3次,取其平均值。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862,P=0.000) ,見表1。 2.2兩組VAS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VA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2.3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Fugl-Meyer評分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2.4兩組上臂周徑比較兩組護理后上臂周徑均小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上臂周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4。 表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n(%)] 表2兩組VAS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P<0.05 Ω 表3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P<0.05 。 表4兩組上臂周徑比較(x±s,cm)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P<0.05 。 3討論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屬于“痹癥”范疇,其病因為“經絡癱瘓”,為中風后氣血不暢,導致津液不能及時排出,從而導致“痰瘀”,經絡不通。故采用電針療法有一定的優越性。針刺配合電刺激,能夠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代謝,預防炎癥物質和代謝產物的沉積[10.1I]。針刺療法是將針刺與脈沖相結合,通過抑制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減輕血管痙攣,達到鎮痛的目的;減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讓患者更好的與康復鍛煉相結合,從而達到抑制痛-交感過度興奮,血管異常痙攣-痛的惡性循環,從而達到康復目的[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總有效率提高( P<0.05. 。護理后兩組VAS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下降,但研究組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結果表明:電針灸結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疼痛情況及護理效果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這可能是因為電針灸有舒筋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加快腫脹的消退,對患肢的功能恢復有一定的幫助[4]。電針灸可使大腦皮質產生反射性的興奮,對處于壓抑狀態的腦細胞有刺激效應,使血液流速加快,提高血液循環能力;增強腦細胞活性,加速病變部位的吸收。常規康復訓練護理中提出的“正確的體位”可有效地防止膝關節彎曲。在此過程中,對患側上肢進行積極的、被動的、積極的活動,可以防止腕部彎曲,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腕部受傷;它可以調節肩部和手部的經絡氣血,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15,1]。而且,在護理后,研究組的Fugl-Meyer得分比對照組高( P<0.05 )。結果表明:電針灸結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對上肢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可有效地提高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運動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電針灸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抑制作用有關,對微循環、腦血流等狀態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可改善肩部和手部的血液供應,進而改善偏癱上肢的運動功能[。同時,常規康復訓練護理通過對患側肩關節的功能訓練,可以誘導患者正常的運動響應,并提高中樞重塑能力。關節松弛手法主要是通過增加淋巴循環,增加滑液關節的活動度,改善肩部、手部的疼痛、腫脹等癥狀,進而改善患者的上肢運動及感知功能[18。此外,護理后,研究組上臂周徑均比對照組小( P<0.05 )。結果表明:電針灸配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肢體腫脹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為通過引導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的運動,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增加缺血部位的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使神經突觸的再生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穩定受損的神經功能,促進新生血管生成,充分利用殘存的肌肉功能,減少或減少殘疾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多做上下肢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水腫[19,20]。 綜上所述,電針灸結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可提高患者的四肢活動能力,減輕痛苦和肢體水腫,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楊秀翠,田風,應勤麗,等.電針聯合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20,29(2):329-332 [2]張妙奇,李妹,張新響.電針療法聯合溫針灸療法治療腦卒中并發肩手綜合征臨床研究[].新中醫,2022,54(24):166-169. [3]趙海濤.電針聯合溫針灸療法治療CS后并發SHS患者的效果分析[].貴州醫藥,2022,46(5):789-790. [4]單婷婷.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1):111-113. [5]葉靜,李涓,周俊,等.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meta分析的再評價[].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2):189-194. [6]宋弈萱,解光堯.電針聯合推拿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2019,38(5):487-491. [7]何靜,寇玉珠,于怡然,等.臨床-康復-護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4):7-10. [8]管華,楊蓓,徐晨婕,等.階段性抗阻訓練聯合綜合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中的應用效果.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2,26(11):81-86. [9]路金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肩手綜合征的效果[].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2):12-14,18. [10]張羨,黃娟.熱敏懸灸配合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四川中醫,2020,38(1):208-210. [11]羅文群,林芝.蠟療聯合康復護理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分析[].海軍醫學雜志,2019,40(5):468-470. [12]喬秀顧,張春榮.改良中藥溺漬法聯合紅外線照射護理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的效果評價[].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50(4):112-115. [13]趙鳳.神經肌肉刺激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預防效果及護理[].河北醫藥,2018,40(1):140-142,148. [14]丁若蘭,陳思宇.腦卒中并發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系統康復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9,14(6):764-768 [15]于燦萍,侯效芳,徐建珍.肌內效貼聯合向心性加壓纏繞在腦卒中后I期肩手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23,29(1):107-109. [16]李瑩瑩,王小橋,李朝健,等.補陽還五湯聯合作業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及對上肢運動功能影響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6):192-195 [17]張俊穎,徐雯莉.全程護理模式在心源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中國病案,2022,23(8):85-88. [18]劉海蘭,金婕,李芯睿,等.火龍罐綜合灸法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廣西醫學,2022,44(7):735-738,744. [19]李燕,章瑋.腦卒中不同階段分級康復模式對患者神經功能與生活能力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14):1576-1579. [20]馬婕,張艷,彭亞玲,等.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對學習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24):4116-4119. 收稿日期:2024-01-23;修回日期:2024-02-05 編輯/成森
顯效率 + 有效率。
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Φt 檢驗。計數資料用 [n(%) 表示,采用 χ2 檢驗, 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