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5-0043-04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5.15.008
Research on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of Health Informatics inMedical School in China
FANGHongling1,CHANGHaimin2,YANGXia3,SHENLan1,LIUXiwen3 (HenanResearch CenterforScienceJournals1,SchoolofClinical Medicine2,SchoolofHealth Management, Henan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453oo3,Henan,China)
Abstract:idetoala moreandmoreidelyusedinemedicalfeldOnthasisfdoptingotetaalysisetod,tisaperidpthalysisasdontataf foreignalthfoaticatiodtuorvelotathfalfoaiai China'sdicaloatudedti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ealth informatics educationand thecultiv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cs talents.
Keywords:Health informatics;Teachingreform;Medical school;Medical informatics
“健康信息學\"(healthinformatics)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是一門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滿足用戶的健康需求、解決相關健康問題和醫學決策的新興交叉學科[1。由于其涉及到多個學科[2.3],學界對其定義尚未達成共識[4.5。早期的健康信息學主要研究基于健康服務提供、管理和規劃創新的IT設計、發展、采納和應用,研究目標是滿足醫學專業人士對醫學信息及技術的需求和利用。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醫療行業的深刻變革,健康信息學逐漸成為了新的學科熱點,健康信息學的研究范圍有所拓展,研究目標也擴展到了滿足除專業醫務人員、醫學院學生、病患、特殊狀態人群之外的普通大眾對醫療健康信息與技術的需求與利用[7-10]。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對加強健康素養教育和完善健康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健康服務領域近年來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從總體上看,面向公眾的健康素養教育和健康服務能力仍亟待加強。健康服務體系發展需要健康信息的支持,而健康信息人才是當前我國健康服務發展的短板。健康信息學教育為社會輸送健康信息專業人才和健康信息導航員,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水平以及實現醫療資源的戰略配置提供智力支持。醫學院校在健康信息學教育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具有發展健康信息學教育的優勢,理所應當成為健康信息學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本文結合我國已開展健康信息學相關專業的教育現狀,提出我國醫學院校開展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路徑及優化模式研究,以期為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的發展和健康信息學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資料。
1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尚缺少開展嚴格意義的“健康信息學教育”,相關的專業主要是醫藥類高校開展的醫學信息學。“醫學信息學”教育主要是為了醫學方面的圖書館員開展的圖書情報教育[1I-14],基本上是以情報學、管理學為基本理論與方法,以醫學專業知識為背景和前提。醫學信息學專業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在醫療機構服務的信息技術人員,并不是針對全民健康服務的信息技術人才。在我國一些醫藥學院校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中有醫學信息管理的相關課程,主要培養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信息部門從事信息技術或信息系統相關工作的人才,培養層次大多為本科,也有少量專科、碩士或博士層次的教育[15]。雖然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展了醫學信息相關的研究,但直到本世紀初,健康信息學才剛從醫學信息中分離出來。近年來,我國健康信息學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方面,隨著醫療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健康信息學在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以“圖書情報與檔案\"專業教育為特色的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始開設健康信息行為相關專業的課程,為健康信息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我國醫學院校開展健康信息學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信息學早期被認為是醫學信息學的分支之一,在2010年才逐年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7。多數研究認為,健康信息學是一門具有綜合、交叉、復雜性質的學科[18.19],內容涉及藥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圖書情報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影像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各個學科間的知識差異性較大,單純依靠圖書情報學院開展健康信息學教育一般難以為繼,這就需要與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健康學院等相關機構合作,整合多學科教學資源,聯合辦學,跨學科培養人才。盡管我國已有高校開展醫學信息學專業教育,但其課程重點主要是圖書情報課程、計算機和醫院信息系統,其培養的主要是在醫療機構服務的信息技術人才,不是針對大眾健康服務的信息人才[20.21]。有研究顯示[22],中國大陸排名前10的臨床醫學大學并沒有健康信息學相關課程體系,而在部分國家排名前10的大學中已公認作為標準課程。盡管我國以“圖書情報與檔案\"專業教育為特色的一些大學有涉及健康信息行為的課程23,但與專門開展的健康信息學教育相比,我國高校在健康信息人才的培養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優化。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全民健康素養這“健康中國”行動的總目標,不僅要重視提升個人健康素養和完善健康服務,更重要是培養健康信息服務人才。醫學院校在健康信息學教育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有發展健康信息學教育的優勢,理所應當成為健康信息學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醫學院校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研究順應了“健康中國”的要求,不斷優化健康信息人才的培養,既符合時代的節拍又具有實際意義。綜上,我國醫學院校開展健康信息學教育是快速實現以上目標任務的有效手段。
3我國醫學院校健康信息學教育的優化路徑
目前,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科定位尚不明確,導致國內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其次,該專業的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素養的專業教師;再次,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無法滿足社會對健康信息學人才的需求;最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優化我國醫學院校健康信息學教育的路徑:
3.1明確學科定位,建立統一的教學標準國際醫學信息協會(IMIA)早在2000年就已經發布并確定了衛生健康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知識模塊和能力體系要包括以下內容:衛生信息管理核心知識和技能,醫藥衛生、生物醫學、衛生系統組織知識和技能,信息/計算機科學、生物統計學,其他選修模塊[24-26。我國醫學院校雖然很多已開展有管理學專業,也應進一步明確健康信息學的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了解國外經驗教訓,立足我國醫學院校健康信息學教育現狀,根據相關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和規范,確保健康信息學教育的高質量和良好的效果。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我國醫學院校開展健康信息學教育時,由單一的管理學院或圖書情報學學院承擔專業教育難度較大。國內有學者指出,醫學健康學科涉及面廣,除非臨床專業學科外,還涉及腫瘤學、精神病學、護理學等50個醫學健康學科[27,28]。我國醫學院校中醫學相關院系和附屬醫院往往是高校重點資助的部門,高層次、高學歷、高職稱人才聚集。為提供更加專業、全面的健康信息學教育,我國醫學高校應加大對健康信息學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素養的專業人才加人健康信息學教育隊伍。3.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能力健康信息學教育要以培養學生以后的職業專業技能為教育的目標,開設關于健康信息素養專業化的實踐教學課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社會實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功能,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信息素養和職業能力素養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國醫學院校應加強對健康信息學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基地,讓學生進人相關的機構進行實習,接觸實際業務,實現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9,30]。
3.4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整體教育水平與國外健康信息學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我國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領域仍舊非常局限,各高校間專業或研究方向同質化明顯,缺少特色教育[31。因此,我國醫學院校應積極參與國際健康信息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的整體水平。這樣才能探索出與我國健康信息學學科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育模式,進而培養更多更好\"健康中國\"戰略需求的專業人才。
4總結
健康信息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重要的社會價值。我國醫學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對健康信息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明確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強健康信息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大力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同時,還應關注健康信息學教育與醫療、保健、科研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健康信息學人才,為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慶華,韓文婷,吳瓊,等.健康信息學研究:起源、現狀與未來[].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8,8(4):4-14,97.
[2]Braunstein ML.A Brief History and Overview of Health In-formatics[EB/OL].(2018-07-27)[2024-04-02].https://doi.org/10.1007/978-3-319-93414-3_1.
[3]Nadri H,Rahimi B,Timpka T,etal.The top 1OO articles in themedical informatics:Abibliometricanalysis [Jl.Journal ofMedicalSystems,2017,41(10):150.
[4]Thornton K.Dire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in health informaticsinBritish Columbia [J].Med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1994,33(3):299-301.
[5]Ferguson T.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cs[].Health Forum Journal,1995,12(1):28-33.
[6]陳旖旎,周曉英,岳麗欣.美國健康信息學教育認證對圖書情報領域健康信息學教育的影響.圖書情報知識,2020(6):77-87.
[7]Ammenwerth 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 in HealthInformatics:TAMand UTAUT[J].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and Informatics,2019,263(1):64-71.
[8]鄧靈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背景下我國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思路探討[].醫學信息學雜志,2020,41(11):2-5,16.
[9]曾湘瓊.大數據時代的健康信息學人才培養.圖書館論壇,2020,40(2):74-81.
[10]伍丹.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及啟示].圖書館學研究,2019(14):7-13.
[11]Ashrafi N,KuilboerJP,Joshi C,etal.Health Informatics in theClasroom:An Empirical Study to Investigate Higher Education'sResponse to Healthcare Transformation [J].Journal of InformationSystemsEducation,2014,25(7):576-586.
[12]伍丹.國外iSchools研究生健康信息學課程設置調查與分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2):66-70.
[13]李晶.美國圖書情報學院開展健康信息教育的現狀、特色與啟示[J].現代情報,2018,38(9):108-112.
[14]王偉.我國高等醫學信息教育25周年發展歷程述要與評價.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11):4-7.
[15]周曉英,張璐.圖書情報學院健康信息學教育發展與教學改革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44(6):105-119.
[16]袁曦臨,范瑩瑩.信息素養新領域:健康素養的研究與實踐[].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33(6):2-6.
[17]聶亞青,吳庭璋,王若佳,等.基于BERTopic模型的健康信息學主題挖掘與發展演化研究[J].情報科學,2024,42(4):98-110,118.
[18]陳果,尹梓涵.信息資源管理視域下的健康信息學研究國內外研究主題對比分析[].現代情報,2024,44(8):137-152.[19]李英英,王惠臨.國外消費者健康信息服務工具現況與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3,26(7):13-16.
[20]張晗,范雅丹,崔雷,等.國內醫學信息學專業課程結構調查分析[].醫學信息學雜志,2015,36(3):86-90.
[21]張遠鵬,盛健美,蔣葵,等.中歐醫學信息學教學對比研究].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5,39(5):32-36.
[22]LiuJL,Liu SR,LiY.Comparison ofMedical/Health Infor-matics Education atth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Clinical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Japan and SouthKorea[J].StudiesinHealth Technologyand Informatics,2019,264(4):1958-1959.[23]徐璐璐,杜建,葉鷹.21世紀以來醫學信息學研究走向及其健康信息學轉向[].情報學報,2020,39(7):777-786.
[24]MantasJ,AmmenwerthE,DemirisG,etal.Recommendations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IMIA)oneducation in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First Revision[J].Methodsof Informationin Medicine,2010,49(2):105-120.[25]吳鋼.iSchools專業整合現狀調查與啟示[].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1):62-72.
[26]周曉英,裴俊良.健康信息學的學科范疇與中國健康信息學的發展——兼述健康信息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2):76-93.
[27]李世娟,曹高芳,肖怡.基于實證的健康信息學理論應用研究述評[J].情報資料工作,2023,44(3):33-41.
[28]王若佳,李世娟,翟興.健康信息學的學科范疇:范式框架與關聯路徑研究[].圖書情報知識,2023,40(1):86-97.
[29]牟冬梅,王萍,鄭曉月,等.基于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醫學信息學教學體系優化設計[].醫學與社會,2018,31(1):80-83.
[30]宮立恒,郭曉偉,楊潔,等.醫療大數據環境下醫學信息學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78):58-60.
[31]羊洋,任元鵬,徐勤,等.跨專業國際合作社交下健康信息學課程的設計與實踐[].中華護理教育,2022,19(12):1061-1066.
收稿日期:2024-04-29;修回日期:2024-06-24編輯/肖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