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5.15.031 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5-0141-04
Clinical Value of 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unctional Small Airways andPulmonaryVesselsintheEarlyDiagnosisofCOPD
ZHU Ye
(Departmentof ClinicalLaboratory,Ruizhou Hospital,Gao'an33O8Oo,Jiangxi,China)
Abstract:ObectieTinvestigatethlicalvalueoffunctioalalliaydulmonaryascularCuantativenalysisinly diagnosisofCOMethodsFromMay1toApril224,58patientswithsuspectedCOhoeretreatedinuzouHospitalfGaoaCity and58healhbetsitpdeeseahtsndedineoolo respectively.Theparameterresponseiagram(R)andpumonaryvascularparametersoftheoleungerequantitativelymeasuredinoth groups.The PRM parameters [emphysema volume (PRMV kmphysem ),functional small airwayvolume (PRMV
,normal partial lung volume (PRMV Noma ) and its volume percentage (%)- and pulmonaryvascularparameters[numberofpulmonaryvessels(N),numberofsmall vesels withcross-sectional area lt;5mm2(N-(SAlt;5))] at6,9,12,15,18,21and24mmfromthe wholelung tothepleura 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Thediagnostic valueofPRMparametersasculararameesndtheirombinationforarlyOPwasanalydResultsTelevelsofRMV
(2 PRMVEnphysema% and PRMV fsAD% inthestudygroup were higherthan those in thecontrol group,whilethelevelsof PRMV Nomal and PRMV Nomal%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control group( Plt;0.05) .When the wholelung was6mm and9mm from the pleura,the levelsof Nand N-∞alt;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lt; 0.05).When the whole lung was12,15,18,21and 24 mm away from the pleura,the levelsof Nand N-CsAlt; in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sensitivity,specificity,accuracy,positivepredictive valueand negative preditivealueofantiativenalysisoffnctioalsallaiaydpumoarysulaCiheiagosisfOereighettoef PRM parameters and vascular parameters alone ( Plt;0.05 .Conclusion 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functional small airways and pulmonary vessels has ahighclincalueiosisOtegiaiaiaeeofcaall pulmonary vessels in COPD patients,and provideobjective basis for individualized evaluationand treatment.
KeyWords:Functional small airway; Pulmonary vascular 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PD;Earlydiagnosis
全球范圍內(nè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流行趨勢嚴峻,其特征性的氣流受限問題日益引起關(guān)注,已躍升為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三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COPD的復雜性在于它是個體差異顯著的病癥,每個患者的病因、病理演變、癥狀顯現(xiàn)以及CT圖像特征都呈現(xiàn)出多樣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區(qū)分這種多樣性,表型這一概念應(yīng)運而生,它是針對COPD個體間差異性的一種概括或綜合描述,有助于臨床醫(yī)生識別獨特的COPD亞型3。在臨床實踐中,COPD患者的異質(zhì)性使得通用的治療策略并不適用,療效也因人而異。因此,深人研究COPD的表型特征,對于精確理解病情并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至關(guān)重要4。CT成像技術(shù)在早期肺氣腫、氣道結(jié)構(gòu)和功能變化方面的定量分析中表現(xiàn)出色,是表型研究的關(guān)鍵工具5。然而,傳統(tǒng)的CT掃描往往難以直接量化微小氣道,特別是功能性小氣道(fSAD),它介于正常肺組織與肺氣腫之間,是肺氣腫形成之前的早期階段。近年來,借助呼吸雙相同步的參數(shù)響應(yīng)圖(PRM)技術(shù),能夠識別肺部末端細支氣管的異常,從而實現(xiàn)fSAD的精確度量,間接反映小氣道狀況,而且是非侵入式的檢測手段。另一方面,COPD的發(fā)展初期就伴隨著肺血管的重塑。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血管的主要變化包括遠端血管管腔狹窄和數(shù)量減少,以及近端大血管的擴張。以往關(guān)于COPD的影像學表型研究大多集中在肺氣腫和主氣道的變化上,而對fSAD和血管相關(guān)改變的研究相對匱乏。因此,在這些領(lǐng)域深入探究是當前COPD研究的重要補充。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年5月-2024年4月市瑞州醫(yī)院就診的58例疑似COPD患者以及同期58例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功能小氣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對COPD早期診斷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5月-2024年4月市瑞州醫(yī)院就診的58例疑似COPD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58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49例,女9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 63.09±6.45 )歲。對照組中,男46名,女12名;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 63.24±6.52 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 符合COPD診斷標準及肺功能檢查結(jié)果8; ② 吸煙指數(shù)(平均每天吸煙支數(shù) .. 吸煙年數(shù)) ?100 ; ③ 年齡 ?18 歲。排除標準: ① 無法配合或耐受肺功能及低劑量CT掃描檢查者; ② 既往胸部手術(shù)史者; ③ 研究前COPD確診或其他嚴重肺部疾病或肺部感染者; ④ 合并惡性腫瘤或嚴重的器質(zhì)性、系統(tǒng)性疾病者; ⑤ 溝通不良或理解能力差者。
1.3方法
1.3.1肺血管CT掃描在掃描開始前,確保患者理解并熟練掌握吸氣和呼氣時的屏氣動作。利用荷蘭飛利浦Brilliance256層螺旋CT機執(zhí)行此項操作。受檢者需采取仰臥姿勢,手臂上舉至頭部上方,分別在深吸氣和深呼氣狀態(tài)下保持屏氣,然后進行胸部掃描。掃描范圍涵蓋胸腔入口直至膈下肋骨水平。具體參數(shù)設(shè)置為:管電壓 120kV ,管電流 40Ma?s ,探測器分辨率 128mm×0.625mm ,螺距0.915,層厚 1mm 。圖像重建采用濾波反投影法,視野可選擇 350mm 或 400mm 。
1.3.2PRM和肺血管定量分析將雙流相CT掃描的原始數(shù)據(jù)導入專為COPD設(shè)計的分析軟件(A-VIEW,由蘇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fā)),對雙流相圖像進行精確同步和量化測量,從而獲取全肺PRM以及與肺血管相關(guān)的詳細參數(shù)。以下閾值標準參考相關(guān)文獻8:吸氣末肺組織密度低于-950HU和呼氣末低于 -856HU 的區(qū)域被標記為肺氣腫,記作Emphy-sema;吸氣時密度高于 -950HU 而呼氣時仍低于此值的區(qū)域表示無肺氣腫但存在氣體滯留,定義為功能性小氣道,記為fSAD;吸氣和呼氣末均保持在-950HU 以上和-856HU以下的區(qū)域被視為正常的肺實質(zhì),標記為Normal。PRM相關(guān)參數(shù)包括:肺氣腫體積(PRMVEmphysema)功能性小氣道體積(PRMVfSAD)、正常肺組織體積(PRMVNomal)及其占全肺容積的比例(PRMVISAD%、PRMVEmphysem%、PRMVNormal%)。肺血管的定量指標則涉及不同深度 (6、9、12、15、18、21、 24mm 的肺動脈數(shù)量(N)以及截面積小于 5mm2 的小血管數(shù)目 (N-CSAlt;5) )
1.4觀察指標 ① 比較兩組PRM參數(shù)水平,包括肺氣腫體積(PRMVEmphysema)功能小氣道體積(PRMVfSAD)、正常部分肺體積(PRMVNommal)及其體積百分比 (%) 。② 比較兩組肺血管參數(shù),包括全肺距胸膜6、9、12、15、18、21、24mm 時的肺血管數(shù)量(N)和橫截面積 lt;5mm2 小血管數(shù)量 (N-CSAlt;5) 。 ③ 分析PRM參數(shù)、血管參數(shù)及兩者聯(lián)合對早期COPD的診斷價值。
1.5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率 [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COPD患者PRM參數(shù)比較研究組PRMVEmphysem、PRMVfSAD、PRMVEmphysemm%、PRMVfSA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PRMVNomal、PRMVNoma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兩組定量CT肺血管參數(shù)比較全肺距胸膜6、9mm 時,研究組 N,N-CSAlt;5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全肺距離胸膜12、15、18、21、24mm時,研究組N、N-CSAlt;5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 0.05),見表2。
2.3功能小氣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對COPD的診斷價值分析功能小氣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診斷COPD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PRM參數(shù)、血管參數(shù)單獨診斷( Plt; 0.05),見表3。
表1兩組COPD患者PRM參數(shù)比較(x±s)

表2兩組定量CT肺血管參數(shù)比較 

表3功能小氣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對COPD的診斷價值分析 (%)

3討論
當前,COPD的治療策略正逐步標準化,然而這種異質(zhì)性疾病對個體治療反應(yīng)的多樣性使得標準化治療的效果各異。理解COPD的不同表型有助于實現(xiàn)個性化精準醫(yī)療,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COPD的病理特征表現(xiàn)為肺實質(zhì)、呼吸道和肺血管結(jié)構(gòu)的異常,研究表明,這些小氣道和肺血管的早期病變往往先于肺實質(zhì)的損傷。因此,評估小氣道和肺血管的功能性改變對于COPD的早期診斷和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關(guān)鍵的量化依據(jù)。傳統(tǒng)的COPD影像學分類主要依賴于遠端支氣管壁增厚,間接反映小氣道病程,但未能精細捕捉小氣道病變的詳細信息。高分辨率CT(HRCT)雖然能對大至第六級的氣道進行直接測量,但對于七級以下的小氣道,因其管徑微小、壁薄,HRCT的分辨率不足以進行直接評估,只能進行間接推斷[10.11]。王超等[2]的研究顯示,相較于常規(guī)吸氣末CT,雙相CT掃描能更精確地揭示COPD患者小氣道的動態(tài)變化,因為吸氣末CT可能誤判為氣滯的區(qū)域?qū)嶋H上包含了肺氣腫和功能性小氣道疾病(fSAD)。大多數(shù)關(guān)于fSAD的研究依賴于雙相呼吸CT,通過空間同步處理,每個像素包含兩個時間點的CT值,計算出吸氣和呼氣之間的CT值變化,形成肺順應(yīng)性模態(tài)(PRM),以此評估非肺氣腫區(qū)域的功能性小氣道病變[13]。吸氣相的 -950HU 以下和呼氣相的-856HU以下肺密度被認為是肺氣腫,而吸氣相高于 -950HU 和呼氣末低于-856HU的區(qū)域則標記為fSAD。已有研究證實[14,fSAD的體積百分比與COPD小氣道的病理損害有顯著關(guān)聯(lián)。本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探究了不同影像學分型下fSAD異常的細微差別,發(fā)現(xiàn)即便在肉眼觀察未見明顯的氣道壁增厚,仍可能存在fSAD的異常改變,這為疾病的早期識別和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視角。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PRMVEmphysemaPRMVISADPRMVEmphysema%、PRMVfSA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PRMVNomal、PRMVNoma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lt;0.05 。原因可能是由于COPD患者的典型病癥往往聚焦于肺氣腫和支氣管壁的結(jié)構(gòu)性變化,這種病理現(xiàn)象源于持續(xù)的炎癥過程,導致氣道反復修復并產(chǎn)生大量瘢痕組織,從而顯著地增加支氣管壁的厚度,進而限制氣流的正常流動[15]。本研究關(guān)注的是亞段支氣管( 2~4mm 的壁厚評估,而PRM參數(shù)主要反映的是fSAD(小于 2mm )的異常情況。同時,全肺距胸膜6、9mm 時,研究組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lt; 0.05);全肺距離胸膜 12、15、18、21、24mm 時,研究組 N,N-CSAlt;5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lt;0.05 )。分析認為,小血管的重構(gòu)也是COPD病理特征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它起因于低氧環(huán)境下的血管結(jié)構(gòu)重塑,包括無肌性動脈的纖維化、肌性動脈壁增厚以及細胞外基質(zhì)的沉積,這些變化最終造成肺血管壁的增厚,管腔狹窄,以及舒縮功能的下降。實際上,功能小氣道和肺血管的CT定量分析在COPD的診斷中表現(xiàn)出優(yōu)于PRM參數(shù)和單純血管參數(shù)的敏感度、特異性等指標。研究已證實,肺血管的改變在COPD的發(fā)展歷程中扮演著關(guān)鍵角色,且其變化先于氣流受限和肺氣腫的發(fā)生[7。沈敏等[8的研究進一步確認了肺血管的數(shù)量和面積與肺功能存在關(guān)聯(lián),且隨著COPD 病情加重,血管數(shù)量和面積減小,這暗示著對肺血管參數(shù)的定量分析能有效分級診斷COPD。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早期COPD階段(GOLD1和2期)患者中, N-CSAlt;5 的比例高于非COPD 吸煙者,暗示早期COPD患者與非COPD患者間的小肺血管變化可能有所不同。在COPD早期,尤其在直徑小于 2mm 的小氣道周圍,橫截面積小于 5mm2 的肺血管也顯示出異常,這使得臨床選擇N和 N-CSAlt;5 作為全肺不同胸膜距離的量化指標。
綜上所述,功能小氣道和肺血管的CT定量分析在COPD的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它們能夠揭示患者個體間定量參數(shù)的多樣性,為個性化評估和治療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持。
參考文獻:
[1]趙宏,李璋,張杰華,等.慢阻肺患者CT圖像中肺內(nèi)血管分割及定量分析[].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22,27(3):762-773.
[2]廖藝璇,王曉華,白宇,等.高分辨率CT肺血管指標評估COPD患者肺動脈高壓的臨床意義[].國際呼吸雜志,2018,38(7):502-509.
[3]曹憲憲,高小燕,于楠,等.呼氣相CT定量分析COPD患者肺血管[].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20,36(3):335-339.
[4]劉云飛,蘇工,廖敏蕾,等.非心電控CT掃描對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脈血管鈣化的診斷價值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 CT和MRI雜志,2021,19(5):1-3,10.
[5]羅潔君,劉明珠,管宇,等.CT肺血管定量參數(shù)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高危人群的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2023,57(5):509-514.
[6]韋金喜,李杰,周陽浹,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下256排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可行性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20,48(8):935-936.
[7]張兆福,李曉冬,王鉞.CT肺小血管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肺動脈高壓中的作用.實用放射學雜志,2021,37(1):51-54.
[8]張志平,王耀東,葉珣.AECOPD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檢查圖像肺血管參數(shù)變化及其與肺功能、短期預后的關(guān)系].山東醫(yī)藥,2020,60(30):69-72.
[9]楊飛,王大偉,朱曉龍,等.COPD急性加重患者肺小血管改變及其臨床價值[].中國數(shù)字醫(yī)學,2018,13(9):46-48.
[10]劉霞,郭丹丹,李春平,等.HRCT肺小血管面積定量測量與COPD小氣道功能的相關(guān)性研究[.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22,32(2):240-245.
[11]劉俊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結(jié)果與肺功能參數(shù)、血氣分析結(jié)果的相關(guān)性分析.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8,28(3):313-316.
[12]王超,許建英,武志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CT肺血管參數(shù)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guān)性研究.國際呼吸雜志,2019,39(7):515-520.
[13]袁小涵,徐怡,祝因蘇,等.CT肺小血管定量分析在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中的應(yīng)用[.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10):1659-1662,1666.
[14]黃靜,丁明,朱曉莉,等.肺上皮樣血管內(nèi)皮瘤并發(f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1,47(1):196-202.
[15]葉璐,沈旦,張征宇,等.CT定量聯(lián)合肺功能鑒別肺氣腫型和支氣管炎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價值研究.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22,32(17):73-80.
[16]李輝安,師美娟,沈聰,等.基于體素的COPD早期診斷與CT肺功能定量評估[.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40(2):187-192.
[17]麻珍珍,江德勝,劉榮玉.小氣道三維CT定量參數(shù)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價值的研究[.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22,42(9):751-755.
[18]沈敏,潘娟,任濤,等.基于雙氣相CT定量分析保存率肺功能受損患者的肺氣腫及小氣道病變[].放射學實踐,2023,38(7):891-897.
收稿日期:2024-06-04;修回日期:2024-06-15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