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0333(2025)20-0082 -04
為了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 年版課標》)對數學課程的結構、理念、內容及學業質量評價等方面作出了較大調整.從量變來看,相較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2022年版課標》中“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大幅增加.從質變角度分析,《2022年版課標》更加強調將跨學科主題教學模式引人“綜合與實踐”教學中,以主題活動為載體,融合數學知識,組織實踐活動,助力學生的數學學習.通過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情況,發現其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教師對此課程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不清楚如何設計“綜合與實踐”活動,設計的教學方案缺乏明確的主題,沒有明確的方向,使學生的“綜合與實踐”課程學習處于零散狀態,無法促使學生在“綜合與實踐”課程學習中獲得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協作能力.主題式教學模式的出現及運用,可以有效改善“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教師提供新的“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思路,幫助教師創新“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為“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帶來更多可能性.由此可見,主題式教學在“綜合與實踐”課程設計中的運用,符合《2022年版課標》要求,可以幫助小學數學教師解決教學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
1. 1 課程內容主題化
基于主題式教學視角的“綜合與實踐”課程設計,需要教師認真解讀教學內容,并從中提煉教學主題,確保課程內容主題化,具體表現為所有的教學內容均與主題有關,可以促使學生理解主題內容和主題意義.與傳統的課時教學方式相比,主題式教學更加強調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能夠引領學生在主題式的“綜合與實踐”學習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橫向與縱向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1].
1.2 主題內容問題化
“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側重于問題解決.因此,在主題式教學設計方面,教師應遵循“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本質,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例如,教師通過問題引出“綜合與實踐”主題,學生分析問題、探索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為“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積累活動經驗.需要注意的是,主題內容問題的設計可以打破教材有限內容的禁錮,融合多方資源,比如以生活為背景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又如,基于跨學科融合的視角提出綜合性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小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與生活、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而驅動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主動運用生活經驗和學科知識
1.3 問題解決情境化
情境創設是主題式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皮亞杰在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認知能力及思維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而6~12歲的小學生在這個成長階段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從兒童視角出發,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契合度[2].基于主題式教學視角的“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設計,具有問題解決情境化的特點,將學生的思考、討論置于主題情境中,可以促使學生自主討論,主動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從而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為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奠定基礎.
1.4 教學評價多元化
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設計中融入主題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將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設計開始,就要明確評價內容,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在“綜合與實踐”主題式學習活動中參與各項活動的表現,增加教師對學情的了解程度,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在“綜合與實踐”課程主題式教學評價設計中,教師應敢于創新,如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等,力求達到“教”“學”“評”三者的融合.
2主題式教學設計的有效途徑
2. 1 主題設計
主題式教學視角下的“綜合與實踐”課程設計,要以確定主題為首要任務.主題的設計要結合具體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能夠引發學生對主題的思考與進一步探索.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綜合與實踐”板塊中包含了不同領域的知識,這種知識的融合可能會突破單元、學科界限,若教師所設計的主題不合理,則無法有效融合數學與生活、其他學科知識,不能為“綜合與實踐”學習提供明確的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主題設計中,深入探索并掌握教材知識結構,找到貼合生活實際且能夠滿足小學生興趣愛好的素材,嘗試打破學科界限,設計融合多學科知識的“綜合與實踐”主題,提升“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的綜合性與拓展性[3」.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認識(一)”內容學習后,教師可以設計以“有趣的拼塔”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0~5的認識和加減法”“6~9 的認識和加減法”“10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11~19′ ’等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豐收的果園”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一年級下冊“認識20~99′′ 等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我們認識的數”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認識人民幣”“籌備‘歡樂購物街’”“一起來購物”“體驗生活購物”等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小小商店”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二年級上冊“分米和毫米”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我們身體長的‘尺’”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二年級下冊在“認識方向”“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等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測定方向”“了解你的好朋友”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多彩的‘分數條’”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在“混合運算”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24點’計算”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
在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內容學習后,可以設計以“探索年、月、日的秘密”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諸如此類,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比比皆是,關鍵在于教師要結合具體內容,設計具備較強適切性及可操作性的主題,帶領學生探索主題
2.2 目標設計
“綜合與實踐”課程的主題式教學目標設計,需要以數學核心素養為核心,以學以致用為落腳點,讓學生在主題的帶領下,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走出純理論的學習誤區,在“做”中發現問題,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4].因此,在目標設計環節,教師應從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習、核心素養培養及情感體驗三個角度入手,關注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力求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從而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我們身體長的‘尺’”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活動為例,此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量一量”“比一比”等實踐操作過程,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運用身體的“尺”測量、估量物體的長度.在具體活動過程中,不僅需要體現“分米和厘米”知識,還需要融合比較大小、加減法、長度單位等方面的知識.本次“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明晰長度及其單位的概念,形成數感、量感.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① 經歷用身體上的“尺”測量物體長度、高度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常見物體長度、高度,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認知,深入理解分米、厘米的概念與單位等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量感; ② 在用身體的“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合適的標準,做到準確描述物體的長度、高度,掌握物體測量的本質,樹立長度觀念,形成數感; ③ 在此次“綜合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感受到長度、寬度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分米、厘米,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④ 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能夠在\"綜合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綜合與實踐”任務完成或問題解答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3 任務設計
任務設計是“綜合與實踐”主題式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可以為學生的主題探索及實踐操作起到支架的作用.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確保不同任務之間層層遞進,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復雜問題,抓住問題本質,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
以“探索年、月、日的秘密”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認識年、月、日在生活中的應用,總結三者之間的關系,學會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制作日歷,教師可以從主題出發,創設這樣的情境引出主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嗎?為什么要學習與了解年、月、日?然后聚焦主題,設計這樣幾個學習任務: ① 結合生活,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每日、每月的時間規劃,認識到年、月、日在生活中的應用; ② 閱讀日歷,從中提取關鍵信息,說一說你了解的年、月、日,總結年、月、日的關系; ③ 以明年為研究對象,完成日歷的設計與制作任務,日歷的設計要標明年份、每一月的日期、每一天是星期幾,做到頁面干凈、整潔、美觀; ④ 預判日歷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 ⑤ 展示小組制作的日歷,相互評價.
2.4 過程設計
在“綜合與實踐”主題式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過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入手,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打開數學思維之門,主動尋找問題的解決路徑,感知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5].
2.4.1 發現并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許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缺乏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此,在“綜合與實踐”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以“小小商店”為主題的“綜合與實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教室打造成一個小型超市,給每一種商品貼上價格標簽,讓學生走進“超市”觀察并發現問題.比如,一名學生發現一件商品的標價是“5元11角”,其認為這樣的價格標注是錯誤的.有一名學生看到了“消費者”手中的貨幣,發現貨幣的面值不同,產生了疑惑:為什么要設計不同面值的貨幣?由此可以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2.4.2 分析與解決問題
在“小小商店”主題情境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比如,先讓學生根據主題情境選擇不同的角色,其中有售貨員、消費者.然后提出問題:你手中分別有一張面值是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如果想要購買價值51元的書包,你怎樣付款?若你只有50元,想要購買51元的書包,你會怎么做?由此,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選擇不同的面值付款,在遇到現實問題的時候,學生通過經歷討價還價的過程,或者尋求他人的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從而認識到日常生活中應做到理性消費.
2.5 評價設計
“綜合與實踐”課程的主題式教學評價設計,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在學習全過程的整體表現,其中包含運算、規劃、態度、協作等方面.因此,在評價設計中,教師不能只關注過程或結果,而要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融合,從而提升教學評價的針對性、綜合性及科學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設計中,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力求全方位評價學生在主題式學習中的表現,最大限度發揮評價的作用,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
2.5.1 過程性評價
在“綜合與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會圍繞主題展開獨立探索、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經歷出謀劃策、協作互助的過程,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小組成員對于彼此之間的學習表現也更為了解.此時,教師可以采取組內互評的方式,由組內成員相互評價,并且指出各自的優點與不足,有助于引發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反思,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促使學生在自我反思及相互學習中,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2.5.2 終結性評價
在\"綜合與實踐”主題式學習活動中,學生會獲得一定的學習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取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評價的對象主要是學習成果,其中包含任務完成的進度、學習成果的優劣、學習能力的發展等等.通過終結性評價,可以實現對學生整體表現及最終獲得學習成果的評價.
2.5.3 創新性評價
在“綜合與實踐”主題式活動過程中,學生有可能提出創新性想法或解決問題的創造性策略.教師通過創新性評價,能夠激勵學生在“綜合與實踐”學習中敢于發表不同的想法與建議,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
3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主題式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提升“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指向性,引領學生以主題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在任務的探索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助力學生成長,使其從中總結經驗,獲得啟發,從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峰.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的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5(12):66-68.
[2]李玨,黃祖昆.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5(10) :117 -119.
[3]葉青.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5(3):194-196.
[4]陳亞萍,楊晨.基于“主題式學習”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實踐研究: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為例[J].遼寧教育,2025(9):90-93.
[5]林武.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應用[J].讀寫算,2025(17):22-24.
[責任編輯:李慧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