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20 -0128 -03
在當今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已成為備受關注的重要目標.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作為化學教育的關鍵環節,不僅是傳授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良好契機.然而,在實際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影響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問題[1].批判性思維對于初中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它能幫助學生擺脫盲目接受知識的模式,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當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成效并不理想,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2」.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和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展現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關注不足,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動力.因此,深人探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及特點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且深入的思維方式,旨在對信息、觀點和論證進行分析與評估,從而做出合理判斷和決策.在內涵方面它包括多個層面,認知上,需清晰把握問題本質和概念間的關系;分析時,要剖析論證的結構,明確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評估中,要考量信息和論證的質量,如論據的可靠性、邏輯的嚴密性.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一是質疑性,不輕易接納既有觀點,敢于對常識和權威提出疑問;二是邏輯性,嚴格遵循邏輯規則進行思考和推理;三是客觀性,避免個人情感、偏見和利益對判斷的干擾;四是系統性,將問題置于廣泛系統內考量,綜合多種相關要素;五是創造性,在批判性分析的基礎上催生新想法,促進創新.因此,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學術、商業、設計等眾多領域都有著重要價值.
2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2.1 引導實驗觀察與思考,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通過觀察和思考實驗現象以及小組討論中的思想碰撞,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小組討論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共同解決問題.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在實驗開始前,向學生指出需要重點觀察的實驗現象和關鍵環節.例如,在進行“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前,告知學生重點觀察金屬表面的變化、產生氣泡的速率等.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在“酸堿中和反應”實驗中,提問:為什么滴加指示劑可以判斷反應的終點?還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性別等因素進行均衡分組,確保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教師要明確小組討論的規則,如尊重他人觀點、有序發言、積極傾聽等,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避免討論陷入混亂
以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開啟化學之門”中的“走進化學實驗室”為例,教師需進行“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演示.實驗前,教師告訴學生觀察重點:高錳酸鉀固體的顏色、狀態,加熱過程中固體的變化,導管口是否有氣泡產生,氣泡產生的速率,集氣瓶中水的變化,等等.同時,提出引導性問題:為什么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正放還是倒放?為什么?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各個小組,傾聽學生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鼓勵.有的小組認為,在試管口放棉花是為了過濾氣體,防止雜質進入;有的小組認為是為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堵塞導管或污染制取的氧氣.對于集氣瓶的放置方式,有的學生從氧氣密度比空氣大的角度進行解釋,認為正放可以防止氧氣逸出;有的學生則進一步思考:如果要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集氣瓶又該如何放置?
通過細致地安排和引導,學生不僅對實驗操作和氧氣的性質有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學生也能夠在化學實驗中體會到探索的樂趣和科學的嚴謹
2.2 強調實驗的誤差分析,進行實驗方案對比
強調化學實驗中的誤差分析并進行實驗方案對比,可以讓學生明白實驗方案并非唯一,可以選擇更優的方案,這有助于學生在未來面對各種問題時,主動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培養創新思維.面對不同方案的優缺點,學生需要思考如何改進和完善,進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能夠使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迅速理清思路,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3].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準備多個可行的實驗方案,包括傳統方法和創新方法,向學生詳細介紹每個方案的具體步驟和預期結果,引導學生從實驗步驟、所需試劑和儀器、實驗時間、安全性、準確性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對比,深入思考可能導致誤差的各種因素,如實驗儀器的精度、操作的規范性、環境因素等.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如何減少或消除誤差,鼓勵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以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應用廣泛的酸、堿、鹽”中的“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為例,教師首先展示兩種測定酸和堿是否發生中和反應的實驗方案,見表1.在展示完方案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方案1中通過觀察顏色變化判斷反應,操作相對簡單;方案2則需要多次測定 pH ,操作稍復雜.
(2)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方案1通過顏色變化判斷,可能存在誤差,因為酚酞的變色范圍有一定局限性;方案2通過 pH 的精確測定,結果更準確

(3)所需試劑和儀器:方案1需要酚酞試液,方案2需要 pH 試紙和比色卡.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例如,在方案1中,如果滴加的鹽酸過量,可能導致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在方案2中,pH試紙的使用方法不當,或者測定時溶液攪拌不均勻,都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減少誤差,對于方案1,可以控制鹽酸的滴加速度,少量多次滴加;對于方案2,要確保pH試紙的使用規范,充分攪拌溶液.通過細致的實驗方案對比和誤差分析,學生不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還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2.3 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開展化學實驗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設計和操作,激發對化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和自主性.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切實鍛煉.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和嘗試新的方法,這有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通過實踐探究,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和持久.教師應培養學生在實驗后進行反思的習慣,這能夠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技能.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實驗探究任務.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如實驗設備、參考資料等,安排學生在小組或班級交流探究過程和結果,促進思想碰撞.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設計、操作過程、結果分析等方面進行反思總結.
以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金屬的冶煉與利用”中的“金屬的性質和利用”為例,教師設計探究任務:探究鐵、銅、鋁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首先,為學生提供實驗所需的試劑和儀器,如鐵絲、銅絲、鋁絲、稀鹽酸、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等.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指導,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設計實驗來比較金屬的活動性,教師提示可以參考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或者金屬與另一種金屬的鹽溶液能否發生置換反應.學生完成探究后,教師要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分享,有的小組通過將三種金屬分別放入稀鹽酸中,觀察產生氣泡的快慢來判斷活動性;有的小組則是將一種金屬放入另一種金屬的鹽溶液中,觀察是否發生置換反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反思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規范、結果是否準確.有的學生認為,在進行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時,沒有控制酸的濃度和用量相同,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還有的學生總結,在進行置換反應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以及金屬表面的現象.
通過參與實驗探究活動和反思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金屬的性質,還可以提高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和價值的工作.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結合實際學情,更有效地將批判性思維培養融入化學實驗教學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育工作者也需持續關注教育領域的新發展和新需求,不斷完善和優化培養策略,以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繼偉.對多媒體輔助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24(23):105-107.
[2]陳培強.淺議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4(23):65 -67.
[3]范偉來.多媒體技術應用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4(20):159-161.
[責任編輯:孫美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