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以學生社團“悅閱求索協會”為依托,探索大學校園戶外閱讀新路徑。讀書會保持“一月一會”的基本節奏,將讀書活動嵌入春、夏、秋三季自然場景,通過樹林、湖畔、草地等多樣化空間選擇,以“湖科夜讀”“曉光書友會\"2個晝夜互補的閱讀活動,構建了戶外場景育人模式。在我們看來,這個活動有以下特點:
第一,互動型的設計。讀書會實行“師生共治\"機制。一方面由社團骨干根據青年興趣,自下而上發起創意提案;另一方面由圖書館指導老師自上而下嚴格把控書目質量,規范引導活動方向。通過雙向賦能,既保持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活力,又通過專業引導確保活動品質,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主題化的社群。通過校團委社群平臺面向全校招募讀者,建立主題讀者群,其后通過閱讀調研和交流等方式,精準聚焦現場話題及潛在分享對象。在每次活動結束后,還會發布在線問卷調查,收集活動評價與建議,并征集新的主題方向,實現活動閉環及發展優化。
第三,階梯式的閱讀。讀書會以“自主閱讀一深度討論一嘉賓點晴”的遞進式閱讀模式,讓思考層層深入。前期鼓勵閱讀,積累認知基礎;現場師生平等對話,激發思維碰撞;后期專家點評,提升理解層次,逐步實現思想進階。
活動最為突出的,或許還是資源整合方面的“低成本”—讀書會平均單場活動不超過200元經費。
首先,在可重復與低成本物料準備方面:(1)讀書會置身戶外,對場地硬件要求低;(2)可重復利用的基礎物料約800元,其中包括充電式照明設備、折疊海報支架、充電式氛圍燈、便攜小椅子等;(3)消耗性物料每期100元,主要為活動海報和驅蚊蟲物資。
其次,以“公益為先”的理念進行人員招募:圖書館提倡以公益志愿之心傳遞文化和思想,因此根據主題邀請有奉獻意愿的校內教師、學者及社會人士擔任嘉賓,形成學生、教師、社會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閱讀生態。
最后,通過“以換為禮\"實現個人藏書的有效利用:活動尾聲鼓勵“書籍漂流”,參與者攜帶個人心儀圖書并附上手寫薦書卡或閱讀心得,在交流互換中降低閱讀成本,進一步實現知識共享,創設優質文化交友圈。
活動成本雖低,但效果顯著。一方面,活動在戶外進行,沒有正式場所文化規范的束縛,以極大的包容性使閱讀“去門檻化”,很容易吸引讀者圍觀參與,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深化閱讀的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讀書會不追求規模效應,節省了 90% 的活動成本;同時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和細節推動,吸引愛閱讀、想閱讀的師生。不同學科、年齡的參與者在此交流碰撞,形成多元互動的文化磁場,實現“小而美、暖而精”“小中見大\"的閱讀推廣效果。
讀書會自舉辦以來,積極創設校長與青年對話、師生共讀、朋輩交流,以及小學語文工作室組織的小學生與大學生對話等文化微創新活動,還成功入選2023年“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國百場讀書特色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收稿日期:2025-05-08編校:鄭秀花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