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出版工作中的重要類別,主題出版是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就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大題材、重大理論問題等開展的選題策劃和出版活動。[1]2003年開始,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進行年度重點出版物選題規劃,逐漸成為我國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的慣例。盡管首次使用“主題出版”這一表述的是《2008年全國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管理工作》,但2003年仍被許多研究者視為新時代主題出版工作的標志性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主題出版的內涵也隨之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成為主題出版的重要內容2。這三種類型的文化是一脈相承、內在統一的關系,在出版實踐中經常被兩兩結合。鑒于此,本文將關于這三種類型文化的主題出版統稱為文化類主題出版。
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類主題出版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積極策劃,文化類主題出版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為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持續創造社會效益。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兼顧經濟效益,是文化類主題出版實踐中需要突破的難點,值得出版人深入研究和探索。
實現雙效統一的兩個結合點
隨著主題出版的實踐發展,主題出版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化。其中,范軍提出,主題出版需要將政治性和學術性、有意義和有意思、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3]韓建民提出,主題出版應該是政治性、學術性和市場性的統一,三者缺一不可。[4這些提法與“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要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5的出版追求是內在一致的。筆者認為,要實現文化類主題出版的雙效統一,出版實踐中應當找準兩個結合點。
把“政治性”和“市場性”結合起來。這一點貫穿于出版實踐的全流程。在策劃和編寫階段要切實考慮讀者需求,把時代召喚與人民期待結合起來,把精神感召與市場對接結合起來,把引導讀者與回應讀者結合起來;在出版后的階段,要做好讀者服務,把讀者反饋轉化為提升出版品質、促進戰略規劃的動力,形成文化傳播的良性循環。
把“有意義”和“有意思”結合起來。這一點突出體現在編寫階段。一方面,要吸引讀者,以生動有趣的形式承載價值理念,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感染讀者,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把“情”與“理”寓于精彩的中國故事中,增進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
“中國讀本” 叢書的主題出版案例分析
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啟動面向全球青少年發行的名為“中國讀本”叢書的主題出版策劃。叢書自2020年分批面世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叢書先后被評為2020年“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優秀案例、2021年“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國際策劃與組稿類)、第二十屆輸出版優秀圖書、2023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等,入選2023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2023年數字閱讀推薦作品”,多冊入選國家文化主題外宣出版物采購書目和“中國書架”。截至2024年,叢書累計銷售逾百萬冊,中國香港地區定制版首印銷售1.6萬冊。
筆者作為叢書項目組長、編者,以該叢書為例,就其出版全流程展開分析,探討文化類主題出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路徑可行性。
選題策劃階段。策劃選題時如何在“政治性”與“市場性”之間找到結合點?這離不開需求分析。
“中國讀本”策劃初期,編者注意到,彼時國內出版的中國文化英語讀物往往未針對青少年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敘事風格偏學術,概述性強卻欠缺敘事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最大的局限在于中譯英的編寫方式一一對海外讀者而言,可能存在“自說自話”、文化思維差異的問題;對國內讀者而言,翻譯難免英語表達不夠地道的問題。而國外出版的中國文化讀物,雖然語言地道、具備國際視角,卻常存在意識形態風險或西方偏見,難以客觀、真實地展現中國形象。
綜合分析讀者需求,選題采取了文化與教育的雙重視角,圍繞“在英語學習中品味中國文化”的閱讀理念展開編寫。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兼顧中國立場與國際表達。叢書秉持“以我為主、融通中外”的編寫理念,采取中外深度合作的方式,由一位旅華十幾年的美國作者執筆,結合他在中國的親身體驗,圍繞不同的中華文化主題娓娓道來,體現國際視野和當事人敘述視角,確保語言地道優美、內容貼近生活。從整理資料、商定提綱到審改文稿、挑選配圖,中國編者深度參與,確保敘事內核是中國精神。
二是落實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叢書對標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圍繞“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總目標,針對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這四維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活動設計,融入 75% 以上的高中課標詞匯,回應青少年對拓展閱讀、文化主題語言學習的需求。[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英語綜合素養,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提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三是引入外語分級閱讀體系。針對讀者對外語分級閱讀的需求,叢書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借鑒國際通行的CEFR閱讀分級體系,分學段把控文本難度,為讀者提供階梯式的閱讀訓練。
內容編寫階段。在內容編寫過程中,如何把“有意義”與“有意思”結合起來,“中國讀本”叢書主要在下述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話題方面,文化類主題出版的話題遴選,理應主動回應國際關切,提煉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中國讀本”叢書精選中外讀者共同感興趣的文化話題,注重系統性、代表性、親民性,兼顧古代與當代、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智慧與信仰”“文學與藝術”“科技文明”“民俗風情”這四個維度下,有美猴王、功夫等文化符號,有孔子、春節等精神標識,有敦煌石窟、四大發明等歷史文化遺產,也有高鐵、航天等現代科技成就,力求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
在敘事方面,從傳播規律來看,講故事是文化傳播的最有效方式。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文化類主題出版應針對受眾特征,創新中國故事的講述方式,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讀本”總結了“以小見大”“由表及里”“貫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敘事思路。例如,分冊《京劇中的民間偶像》圍繞三出京戲,通過包公、關羽、花木蘭的傳奇故事及扮相特點,揭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公正、信義、愛國等價值觀的推崇;《回家過年》以舉世矚目的春運為切入點,通過充滿人情味的春節習俗,展現中國人民重視家庭、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這樣的敘事方式,結合國際友人的敘述視角,不僅利于拉近與國際讀者的心理距離、激發情感共鳴,也讓國內讀者以不同的視角重讀本國文化,讓熟悉的話題也有新鮮感和啟發性。
在配圖方面,圖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能夠傳遞文字難以描摹的豐富細節和感官沖擊。文化類主題出版應充分發揮圖片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展現中式美學、中國氣派。“中國讀本”的每頁正文都有大版面的配圖,除了國內外圖庫外,編者也輾轉聯系機構和個人,獲得了許多珍貴照片的授權。配圖有中國瓷器三絕之一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照片(南京博物館授權)、嫦娥四號生物學試驗棉花種子太空照片(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中心授權)、敦煌星圖(世界上最早的星圖)這樣的文獻資料,有反映石窟紀實的第12屆中國攝影藝術攝影類金獎作品、展現中醫火熨術的2017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圖片故事類一等獎作品,更有大量書畫名作,為讀者提供文化審美的視覺盛宴,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底蘊與蓬勃生機。
在音視頻方面,音視頻同樣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并且是外語學習必不可少的內容資源?!爸袊x本”的每冊書都配有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兩版文本音頻;同時,由國內作曲家根據每冊書的文化主題,制作國風配樂,提供沉浸式的中式審美體驗。初版面世后,為進一步滿足讀者對多模態資源的需求,每冊書又制作了配套視頻,拓展話題內容,為讀者帶來更加立體生動的視聽效果,增強文化主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此外,學術性作為主題出版內容的基礎保障,在編寫過程中也不容怠慢。叢書由英語基礎教育領域專家、外文局審譯專家審讀語言,由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云南社科院東巴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審讀專業表述,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力求主題出版“政治性”“學術性”“市場性”的有機統一。
發行推廣階段。發行推廣環節對實現雙效統一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最了解出版物的編者,應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習慣,主動參與發行推廣。
新書推廣階段,團隊針對不同平臺的用戶習慣和興趣點進行多元化的宣傳策劃,利用新媒體平臺矩陣進行整合傳播;同時,積極與傳統媒體開展協作,推動基于圖書內容的衍生創作——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北京廣播電臺合作策劃了140期中國文化主題的音頻節目,播出后受到聽眾好評,獲得2021年度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資助,并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重播。
隨著讀者群體的壯大,內容品質成為出版物口碑的長效保障。叢書逐步積累的“自來水”讀者,主動分享閱讀體驗,匯聚成二次傳播的新力量。2023年,“中國讀本”叢書因教育類自媒體博主的集中推介,掀起一陣網絡熱潮,年銷量超過58萬冊,達到歷年來的銷售峰值。出版者、讀者、出版物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共同完成了文化的價值認同與意義建構。
售后服務階段。做好售后服務,廣泛收集讀者反饋,是動態優化產品、為未來選題策劃積累數據的寶貴機會。叢書面世以來,編者密切關注網購評價和社交媒體的相關討論。叢書上線初期,有讀者在網購評價中反映,獲取音頻的步驟太復雜??吹竭@一評價后,編者立即與音像部門和市場部門溝通,先通過提供下載指南、技術支持電話等方式,生成快速解決方案;音像部門繼而升級技術,優化音頻獲取路徑,進而提升用戶體驗。作為一套適合個性化學習的文化類主題出版物,其讀者對叢書的解讀與用法因人而異,而他們的感悟與經驗又為編者帶來啟發,為持續挖掘文化類主題出版的市場潛力、長線布局產品體系奠定基礎。
結語
增強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文化類主題出版使命光榮、大有可為。出版人應針對不同讀者群體研究分眾傳播策略,尋找政治性與市場性的結合點,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價值引領和精神感召,在理論提升和實踐創新兩個層面,持續探索文化類主題出版實現雙效統一的多元路徑,推出精品之作、傳世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出版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編輯
參考文獻
[1]周蔚華.緊緊圍繞大局做好主題出版[.中國出版,2011(09):37-39.
[2][4]郝振省,韓建民.主題出版的歷史與內涵[J].出版與印刷,2021(01):28-33.
[3]范軍.出版主題的“意義”與“意思”[J].出版科學,2017,25(3):1.
[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4(20):4-2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