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納入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醫院診治的84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開展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連續干預3個月,比較兩組情緒狀態、遵醫行為、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HADS各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遵醫行為各項評分、ESCA各項評分及GQOLI-74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情緒狀態、遵醫行為,提高其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冠心病;心力衰竭;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遵醫行為;自護能力
冠心病為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控制,容易誘發心力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常規護理措施單一、缺乏規范性與針對性[1]。臨床發現,很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因缺乏有效干預而出現遵醫行為不佳現象,影響身體康復進程[2]。因此,在患者出院后繼續為其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尤為重要。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是可實現院內到院外護理的延伸,確保患者享受良好的居家護理服務,近年來在諸多慢性病中應用較多[3~4]。基于此,本研究將該模式應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旨在為干預計劃的擬定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醫院診治的
84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93±7.50)歲;冠心病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58±2.15)年。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58.98±6.77)歲;冠心病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52±2.0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滿足冠心病、心力衰竭診斷標準[5~6];意識、精神狀態正常,有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知情后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伴有惡性腫瘤;伴有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完善體征監測、日常宣教、飲食指導等。出院時向患者說明居家相關注意事項,囑咐患者定期到院復診。連續干預3個月。
1.2.2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開展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
(1)組建護理小組。由1名專科醫師、1名管護師及4名專科護士組建護理小組,對所有組員開展系統化培訓,使其掌握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相關知識和操作技巧。培訓完成后以考核的方式了解培訓效果,并安排考核合格者入組。
(2)出院指導。出院前1 d向患者發放相關健康手冊,舉辦健康教育講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及其家屬系統掌握居家護理相關知識。同時鼓勵患者及其家屬提問,給予個性化指導。
(3)家庭隨訪。出院時建立患者及其家屬電話聯絡簿,創建微信群或QQ群。定期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向群內發送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相關康復知識,引導患者及其家屬閱讀和學習,由家屬做好監督和指導工作。每天19:00~20:00固定在群內為患者及其家屬答疑解惑,包括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讓其明確規律用藥、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意義。定期向群內發送病情康復良好案例,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減輕心理負擔。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發現異常及時聯系醫護人員,緩解其出院后的迷茫、擔憂等負性情緒。引導家屬多關心患者,給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定期了解家庭康復護理情況,及時糾正不當行為。連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情緒狀態: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估,包括醫院焦慮量表和醫院抑郁量表2個部分,每個部分0~21分,分值越高代表情緒狀態越差。(2)比較兩組遵醫行為:干預3個月后采用自制遵醫行為量表評估,包括遵醫用藥、遵醫飲食、遵醫運動及按時復診4個方面,每個方面0~10分,分值越高代表遵醫行為越好。(3)比較兩組自護能力: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估,涉及4個方面,分值越高代表自護能力越強。
(4)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GQOLI-74)評估,涉及4個方面,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HADS評分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HADS各分量表評分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HADS各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研究組遵醫用藥、遵醫飲食、遵醫運動、按時復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ESCA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ESCA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GQOLI-74各項評分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GQOLI-74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目前,針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臨床主張通過對癥治療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然而,患者出院后常因缺乏有效的護理支持,出現依從性下降、自護能力欠佳等問題,不利于病情康復。因此,在患者出院后繼續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重視患者及其家屬的作用,強調提升患者配合度及主觀能動性,改善用藥、飲食及運動等習慣,并借助現代化工具開展隨訪和健康指導,提升患者及其家屬認知水平,進而筑牢康復基礎[7~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HADS各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遵醫行為各項評分、ESCA各項評分及GQOLI-74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護理模式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對遵醫行為、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改善或提升作用。究其原因:出院前對患者開展多元化出院指導,可有效提升其對出院后相關知識的了解度,提升認知水平,為遵醫行為及自護能力的改善奠定基礎;出院后,通過微信群、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健康指導,可持續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避免護理中斷,確保護理質量;同時,列舉病情康復良好案例,有效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減輕負性情緒,調動遵醫行為積極性。另外,引導家屬給予患者監督、指導及情感支持,使其在康復過程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而促進康復[9~10]。
綜上所述,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情緒狀態、遵醫行為,提高其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丁紅.基于多學科協作的康復護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4,36(17):158-161,165.
[2]巫健,許海蘭.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及遵醫行為依從性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2,12(22):88-90.
[3]王然.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152-153.
[4]張莉.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1,33(18):164-166.
[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等.穩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8,46(9):680-694.
[6]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J].中華心血管病
雜志,2018,46(10):760-789.
[7]孟艷華.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0):206.
[8]師亞楠.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0,39(9):1695-1697.
[9]黃白云.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及遵醫行為依從性的影響[J].吉林醫學,
2023,44(11):3203-3205.
[10]孫晶,薛芬菲,王施展.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及遵醫行為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1):181-184.